查看原文
其他

子非鱼,焉知鱼之苦

Immusoul 三联生活周刊 2021-03-29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袁越

一提到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大部分人肯定首先会想到气候变化、栖息地丧失和有毒化学品污染等。这些固然很重要,但动物和人不一样,一些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很可能会给动物们的生活带来意想不到的困扰。
举例来说,很多鸟类是靠视觉来定位的。如果你在森林里盖一幢玻璃房子,你很快就会在窗户下面发现很多死鸟,因为它们还没有学会辨认玻璃。同理,如果你在候鸟的迁徙路线上建起一座现代化城市,很快你就会在夜晚的街道上发现很多迷路的鸟,因为它们是靠光线来规划迁徙路线的,摩天大楼夜晚的明亮灯光会让鸟儿们迷失方向。
不幸的是,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森林里的落地窗和灯火辉煌的摩天大楼会给鸟类带来这么多麻烦,因为我们不是鸟,很难设身处地地为鸟儿们着想。同理,我们不是鱼,同样无法体会鱼类的困境。再加上鱼类生活的水下世界和我们习惯的陆上环境差别巨大,我们和鱼类之间的误解甚至更深。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在全球范围内,蔚蓝的海洋正遭遇史无前例的生态危机

多年以前,一位名叫卡洛斯·杜阿尔特(Carlos Duarte)的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KAUST)学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了一段水下录制的音频,他被耳机里传来的雨水撞击海面的声音震惊了。要知道,那支麦克风被放置在水下1000米的地方,光线无法穿透那么厚的海水,所以那里漆黑一片,几乎什么都看不见。但位于1公里之外的海面上的雨滴声却能清楚地传到水下,甚至可以说那是深海里所能听到的最响亮的声音,这个事实彻底改变了杜阿尔特的科研生涯,他决定研究一下海洋噪声对鱼类的影响。

《海底总动员》剧照

说起来,这事并不神秘。水是光线的死敌,但却是声音最好的朋友。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空气中的4倍,约为每秒1500米左右。换句话说,陆地上1公里之外发出的声音需要大约3秒钟才能传到你的耳朵里,而且衰减得很厉害,而水面上的雨滴声不到1秒钟就会传到1000多米深的水下,而且衰减得并不严重,仍然可以听得非常清楚。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条生活在大海里的鱼,你会更多地依靠哪种感觉器官来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最近这几十年来急剧增加的人类海上活动彻底改变了海洋中的声音环境。如今的大海上不但有络绎不绝的各类机动船只,以及越来越多的海上风机和海底钻探设备,还有很多军事或民用的主动声呐设备不断地向大海发射探测声波。可惜这些噪声的影响一直被大众忽视,因为我们不是鱼,无法体会鱼的痛苦。


渔民在葡萄牙亚速尔群岛海域捕杀抹香鲸

其实一直有科学家在研究这个问题,但这个领域缺乏系统性。杜阿尔特博士通过文献检索系统收集了大约1万篇相关论文,并将这些研究结果整理成一篇综述,发表在2021年2月5日出版的《科学》(Science)杂志上。文章得出结论说,人类产生的噪声已经给几乎所有的海洋鱼类带来了生存危机,无论是小型无脊椎软体动物,还是体形巨大的蓝鲸都受到了影响。
举例来说,很多在海水中孵化的幼鱼都是依靠声音的指引找到珊瑚礁、海草床或者红树林的,它们只有在这些天然障碍物的保护下才能安全地度过童年。海洋噪声让不少幼鱼失去了方向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于是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

文章认为,解决海洋噪声问题并不需要付出太多的努力,不像气候变化那样需要所有人都做出牺牲。比如,只要各国政府愿意修改政策,强制各类海船使用低噪声的螺旋桨,就能大幅减少海洋噪声,让大海安静下来。
END
本文作者:袁越
微信编辑:同同

监制:L.L.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本周新刊「 一个人住 」

点击图片,一键拥有它!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一个人住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