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甘肃小吃:站在碳水宝塔尖的味道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三联美食 Author 阿鼠

*点击头像关注“三联美食”,进入吃货世界


『 朴实管饱的米面类小吃就是它。』


西北日长,苍茫云海,黄沙莽莽。

古人笔下有着大漠孤烟与长河落日的西北地区,不仅自然风貌别具一格,就连小吃也极富特色。相比于南方精致细腻的小吃,西北风俗偏爱的小吃总是那么古朴且粗犷。这里的食物江湖气息重,重米重面,主食丰富,常常是武侠电影里飒爽侠客们手上端着的美馔。

前几日翻看短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甘肃》,里面的陇上美食彻底征服了我这个对碳水类小吃爱得深沉的人,令我不禁想写写酿皮子、洋芋搅团、糊锅这三种经典的甘肃小吃。

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甘肃》


酿皮子


每个盛夏,暑热难当之际,吃一碗清清凉凉的酿皮子祛热解馋,是当地人的不二选择。酿皮子弹口且润滑,色泽淡黄,表面常常是油亮油亮的,看起来虽平平无奇,但在制作方法上却是大有乾坤。

比较普遍的酿皮做法是先将面粉与水混合,再加入蓬灰水,和成面团。之后,在清水中反复揉搓面团,从而分离淀粉和面筋。等到淀粉在底部完全沉淀,清除表面的黄水后,再次注入蓬灰水与纯净水,调制成面浆并将之与面筋一起上锅蒸熟。

最后将蒸好放凉的一张张酿皮切成长条状,加入松软可口的面筋,配以蒜泥、油泼辣子、麻酱、陈醋等调料拌好,就可以上桌了。

甘肃的酿皮种类繁多,高担酿皮、武威酿皮、天水酿皮、安家酿皮……每个地方酿皮的制作方法大同小异,却又在细微之处有所不同。

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甘肃》


比如其中的高担酿皮,因卖者在街头挑高担出售而得名。不同于其他酿皮,高担酿皮在蒸制时忌加食用碱,且不提取面筋。制作者往往将面和水按照1:2的比例混合,调和成面浆后直接舀入平盘进行定型。

高担酿皮成品的厚度需控制在1厘米以上,面水需融合均匀,因此定型的过程极其考验制作者的手上功夫。高担酿皮出锅时,常常被刷上一层薄薄的食用油,在防止粘连的同时,还能使其带上淡淡的芝麻油香,很是美味。

清口的酿皮子总是嚼劲十足,质地柔韧的。酿皮被热辣的红油满满地裹住,脆嫩的萝卜丝与绿豆芽带走了夏日里烦躁的气氛。酸酸爽爽的风味萦绕在甘肃人的舌尖,讲述着独属于甘肃的小吃故事。

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甘肃》


甘肃小吃随着时代不断更迭变化,酿皮的品种也推陈出新,孕育出许多“酿皮子变种”:烙面皮、炒面皮、擀面皮。虽然严格来说,这些“酿皮子变种”属于陕西小吃,但在甘肃也颇有几分市场。它们将传统酿皮的蒸制过程与其他烹烙炒手法结合,逐渐创造出令食客熟悉却又略有不同的舌尖滋味:烙面皮味重且质地更干硬一些,炒面皮中能吃出炒菜特有的镬气,擀面皮则兼具了面的柔与筋道。


洋芋搅团


搅团在小吃界颇具盛名,根据所用主料的不同分为荞面搅团、玉米搅团与洋芋搅团。陕西特产荞面搅团,汶川擅制玉米搅团,而洋芋搅团则在陇南最为常见,尤其是武都这个盛产洋芋的地方,武都人也因此得了个“洋芋蛋客”的称号。

洋芋搅团的制作涵盖选、洗、剥、晾、揉、打、调这七道工序。首先需选择海拔较高一带的洋芋。这样的洋芋淀粉含量更高,后期捶打时也更容易发挥出淀粉独有的黏性。制作时,需先将洗净的洋芋煮熟。煮制时的水量控制讲究极多,放的水太多了容易把洋芋煮散,吃起来过于稀软;放的水少了则会将洋芋煮干,煮出的洋芋半生半熟,口感上也会变“焦”。

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甘肃》


之后,再将煮好的洋芋放在石臼中,以木锤反复击打洋芋成泥糊状。锤击是个力气活,但又不可用力过猛。过大力地捶打会使洋芋飞溅,且打出来的泥糊粗糙,多核与颗粒,不细腻。捶打者需要耐心等到洋芋泥不粘连石臼,方可调配食用。

洋芋搅团可吃热食,也可吃冷食。前者需将洋芋放入酸菜浆水中熬煮,再按照个人喜好将酸菜浆水与油辣子混合浇汁即可食用;后者需将洋芋泥糊放凉,加入韭菜、醋汁与辣子搅拌食用。黄亮亮的洋芋上点缀着碧绿的韭菜末与红润的油辣子,色泽鲜艳,食客看后大饱眼福。

口感上,绵软的洋芋吃起来又柔又滑,味道甜中带辣,配合着以清油烹制的秘制酸菜,二者互为补充,不分彼此,成就搅团的美味传说。


糊锅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千年前诗仙用酒泉之名歌咏酒之美味,殊不知,酒泉除了好酒还有美味的小吃——糊锅。

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甘肃》


这里的糊锅并非指炒菜时由于火候过旺而糊了锅,而是当地以蚕豆粉皮、面筋、麻花为主料的食物。酒泉人的早点店常有糊锅的身影,虽然它的品相看起来略显粗糙,但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在清晨坐在一家巷隅处的早餐铺,点一碗热乎乎的糊锅,将头扎在碗中美滋滋地吃起来。

在酒泉烟火气浓重的糊锅店中,你常常能见到店主架起了一口高高大大的铝制汤料锅,锅里盛着加入蚕豆粉汁勾芡的浓稠鸡汤,锅底用火不断加热以保持汤汁永远处于滚烫沸腾的状态。

调配好的汤汁会被依次加入弹软暄腾的面筋、掰成碎的大麻花还有爽滑的面皮,还有鸡肉丝、肉片等原料,再略煮上一段时间,即可出锅。

纪录片《风味原产地·甘肃》


客人点了糊锅后,老板便会从大锅中迅速盛上一碗。此时,久煮不烂的主料们,吸附了满满的汤汁,泛着琥珀色的油光。酥软的面筋与香脆的麻花在口腔里交相辉映,多种主料搭配,使得糊锅的口感层次相较于主料单一的小吃更为丰富。而在口味上,糊锅略显辛辣,胡椒与姜味突出,与河南人常吃的胡辣汤有相通之处。

甘肃的小吃不以色悦人,它们的样貌总是那么质朴简单。你很难在华贵之地看到这些小吃,却能在街头巷角一一品尝花样百出的米面食材。

一口下肚后,你能感觉到的,是一种大快朵颐后的满足感与饱腹感。而这种蕴藏在小吃中的人文精神似乎也与当地人直来直往、热情豪爽的性格相契合,共同滋润着这片雄浑壮阔、浩渺无际的西北土地……

END
本文作:阿鼠
微信编辑:阿鼠

微信审核:L.L.


本文为读者投稿。

如果你热爱美食,欢迎随时给《三联美食》微信投稿!

征稿类型:美食、美图、菜谱、厨具、营养科普、流行趋势、探店等。

原创投稿发至:haochi@lifeweek.com.cn此邮箱长期开放。投稿需保证原创,且从未在任何公开平台发表过。

一经投稿,即默认由《三联美食》编辑修改及发送。20日之内未收到回复者,可另投他处。

来稿请写明联系方式,标题注明“稿类型+章标题”。

稿件字数2000-3000字为佳。

一经采用,我们将提供有竞争力的稿酬,真的特别有竞争力!

期待你的文字。





欢迎来到「三联美食」




长按二维码关注



天南海北 一起吃喝


投稿邮箱

haochi@lifeweek.com.cn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美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