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爱情囚徒困境:一个没有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代

訾非 三联生活周刊 2021-05-20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一旦两个人之间升起怀疑的迷雾,或者性别仇恨的怒火被点燃,相互的信任感就可能急转直下,双双成了生活的囚徒。

文 | 訾非

从罗密欧-朱丽叶之盟到囚徒困境



罗密欧爱上朱丽叶的时候17岁,朱丽叶13岁。17岁的男人好勇斗狠,是最有攻击性的年龄,对于爱情的态度也是一意孤行的。13岁女孩的叛逆和离家倾向也爆棚,也就是现在人们常说的“中二青春期”的年纪。所以,罗密欧爱朱丽叶义无反顾,无视以家族荣誉为名义的阻拦;朱丽叶爱罗密欧,生要做他的人,死要做他的鬼,生身父母皆可抛到九霄云外。

两人都在恋爱的好年龄。
因为罗密欧爱朱丽叶,所以朱丽叶也因为这份爱而爱罗密欧;因为朱丽叶爱罗密欧,罗密欧也因为这份爱而更爱朱丽叶。这就是爱情的逻辑,始于盲目的信任,终于如胶似漆。一种牢固的联盟就这样毫无理性地建构起来了。
但是——罗密欧和朱丽叶只能算一夜夫妻,然后就都死于非命,他们的感情不用再遭受生活本身的侵蚀与考验。朱丽叶没能活到听闺蜜说“那天我看老罗和一个女的在万达广场……”的年龄,罗密欧也没有活到听哥们儿讲“我在双安商厦看见弟妹了……”的时候。

假如罗密欧和朱丽叶不是双双殉情而死,他们的故事会不会发展成奥赛罗与苔丝狄蒙娜的悲剧,那可真是不好说。夫妻之间一旦点燃了怀疑的火花,就开启了囚徒困境模式。


插图|爆炒诛心

博弈论的研究者经常用这样的例子解释囚徒困境:两个共同犯罪的人被关入大牢,遭到了隔离审讯。假如两人都保持沉默,不揭发对方,结果会因为证据不足各自受到轻判。但如果其中一个人保持沉默,另一个人却揭发了他,沉默者会受到重判,揭发者获得减刑。沉默就变成了加倍的代价。
所以,人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两个犯人互相揭发,双双受到重判。虽然其中任何一人如果为了对方的利益,单方面保持沉默,至少能给对方带来好处,但是,谁都不想当这个冤大头——除非你爱他胜过爱自己。
如今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司空见惯。妻子对丈夫说:“如果你足够爱我,不会抛弃我,我就会放弃工作回归家庭,生儿育女。但我怕多年以后,你事业有成,而我在人力市场上已失去竞争力,而且还成了个黄脸婆。”丈夫说:“如果你足够爱我,我也可以回归家庭养儿育女。我就怕你在外面越来越厉害,挣的钱也比我多,到时候你看不起我。”
异地的恋人想:“如果TA出轨,而我为TA守身如玉,我岂不成了个傻子?”

在生活面前,两个对对方没有信心的人,始于怀疑,终于互信的流产。

《最完美的离婚》剧照

17岁的罗密欧,13岁的朱丽叶,把爱情放到最高的位置上,也是由他们得天独厚的年龄决定的。而如今的“青年男女”,早在进入一段关系之前,就谙习人世之沧桑,个个老谋深算了。“男人都是不可靠的。”“女人都是不可信的。”“爱情是不会持久的。”“为爱而活着是不划算的。”那么,爱情没有质量、婚姻没有温度、生活没有意思,就几乎是必然的了。
在没有罗密欧的时代,也不会有朱丽叶。在没有朱丽叶的时代,也没有罗密欧。

复仇女神模式



东汉末年,刘兰芝嫁给了庐江府公务员焦仲卿。这个女子“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接受过系统完整的素质教育。焦仲卿对妻子也很满意。他认为自己在仕途方面前景黯淡,娶了这么一位秀外慧中的妻子已是足够幸运,真心要和她“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不过在婆婆眼里,这个媳妇的才艺和生活能力都算不得什么,她一举一动透出的自作主张,才是可忍孰不可忍(“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
刘兰芝对婆婆也有很糟糕的体验,所以对丈夫诉苦:“君家妇难为”,我要回娘家!

在文学评论家的笔下,焦仲卿和刘兰芝的自杀殉情,是古人追求性别平等、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先声。不过这个说法过于乐观。从东汉末年到清末,这1700多年,女性并不是更有权利了,爱情也不是更自由了,婚姻更不是更自主了。

《三十而已》剧照

正好相反,此后我们发明了贞节牌坊和缠足,发明了“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主义。与此同时的西方社会,在中世纪时期对女性也控制得越来越绵密,所以也一样的乏善可陈。
刘兰芝式的反抗,不但刚开个头就遭到挫败,而且反扑过来的不只是婆婆,而是整个的地球文化。
所以上个世纪兴起的女性主义,就带着很强的复仇色彩。女性对男性饱含着清算心态。
如今内心带着历史仇恨进入婚姻的女性恐怕不在少数,而这在受过良好教育的女性中尤其之多。她们意识到了自己居然那么长久地做着“第二性”,复仇的情绪从打开的盒子里跑了出来。

每一种平等在真正到来之前,都要经历硝烟弥漫的时期。这一次,恐怕也在所难免。

《夫妻的世界》剧照

对于一个中国女性,这种复仇的意味不仅源于历史,还可能饱含着切身经验带来的创伤。也许在她出生那天,在那个村子里,于她而言这辈子最重要的几个人物都摇头叹息:“女孩!”或者,“又是一个女孩!”而在她之后的人生竞争中,在成绩和能力方面那些人对她的评价标准丝毫不会稍稍降低,寄予的期望也是居高不下。

当她走入大城市,或者另一个国家,发现有些女性居然以自己的性别自豪,拥有发自内心的自信,而自己却在“我不够好”的自卑里难以自拔,那种创伤又多出了一层。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带来的创伤,并不会因为她们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或者在事业上出人头地,或者找到了一个温和的丈夫,就一定能够得到补偿和疗愈。与此同时,一个丈夫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他的妻子为何能从毫末之中嗅到剥削和压迫的味道。

《中国式离婚》剧照

在生育和养育方面的付出,男性几乎不可能替代女性的角色,然而这个角色在社会权利结构里居然是最接近底层的。“带孩子的”被看成一种没有技术含量的粗活。如果这个女人不是同时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她几乎要被看成一个游手好闲之人。每个女人必须同时扮演刘兰芝和焦仲卿。
而男性的生物本能依然让他们渴望女性是温柔的、听话的,但他们自己在关系中却不愿表达温柔的情感和关心,只有在谈恋爱的短暂时期才表现了富有情感和情趣的一面。

身心俱疲的女性对于“温柔”“善解人意”等词语深恶痛绝,坚决不能让那些居心叵测的男人们得逞。

《婚姻故事》剧照

另外,不论女性如何举扬平等的理念,如果她的男朋友/丈夫挣钱不多,不求“上进”,即便她自己经济独立、生存无忧,她都不会像男性接受这样一个妻子一样接受这个丈夫。这种时候,她对于男性角色的期待,甚至决定了她的性欲。
理性和生物本能之间的冲突,不会因为举扬理性而得到调和。这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第二种困境,它是现代性的困境在两性关系上的体现。
于是出现了越来越控制的女性,越来越佛系的男性,越来越虎妞的刘兰芝,越来越骆驼祥子的焦仲卿,关系里包含着担忧和焦虑。甚至更为糟糕的关系也出现了:亲密关系,变成了一个可以安全地相互欺负和宣泄愤怒的地方,两个人都不吝把人性中的丑陋一面甩给对方。

亲密关系学



如今在关系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不到两性关系首先是一种情感关系。两个理性到明察秋毫的人走到一起,经常是当今两性关系的常见模式。即便其中有一个较为感性,那个理性的人,因为他/她在社会上的成功,往往让他/她为自己的理性主义而无比自豪,并对另外一个人的感性嗤之以鼻,充满了智力上的优越感。结果许多关系在理性的争执里徒劳地兜着圈子而找不到出路,以至于两个人虽然在一起,却因为情感的不相通,总是失联和隔离的。一旦两个人之间升起怀疑的迷雾,或者性别仇恨的怒火被点燃,相互的信任感就可能急转直下,双双成了生活的囚徒。
在美剧《生活大爆炸》里,男主莱纳德和女主佩妮终成眷属,然而婚姻中的龃龉纷至沓来。莱纳德向同事诉苦,同事便建议他去找婚姻咨询,他的反应是:“那太贵了!”

以莱纳德和佩妮的收入而论,做一段婚姻咨询,不至于经济上捉襟见肘。然而即使在美国那样的地方,很多人对于婚姻咨询能提供什么,也是持怀疑态度的。在我们这个文化里,婚姻出现问题去找婚姻咨询更是罕见的事情。而且在一对夫妻中,男性尤其不愿意出现在婚姻咨询里,似乎在情感问题上求助陌生的职业人士,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要花钱”经常不过是借口罢了。

《婚姻故事》剧照

在另一方面,面对两性关系的“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临床心理学其实并没有做好准备。如今我们主张男女平等,爱情和婚姻已经不能靠着天然的本能和朴素的直觉来维系,那么这些关系要靠什么来维系?人们在市面上零星看到的关于爱情与婚姻的大作,多数是浅尝辄止的“鸡汤”。

当下的人类,实在是需要建立一整套“亲密关系学”和“婚姻学”来支撑其心灵世界。而如今许多关系濒临解体的两个人来到咨询室,却发现临床心理学家们还在这个问题上艰难探索着。

插图|范薇

传统社会的婚姻可以是两个幼稚的少年走到一起,然后作为一个整体一起成熟。我们看到那些九十岁、百岁的老人去世的消息,听说他们一个配偶、一段关系、一个家庭的人生,我们恐怕要埋怨自己的无能。

然而现代人也不必过于自责,传统社会的婚姻有传统文化和传统的生活方式保驾护航。在那里,男性和女性被放入特定的角色,而个人的选择和个性的差异被粗暴地忽略了,那种生活是否谈得上幸福也未可知。

平等的理念高于一切,其实也就是理性高于一切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如今的两性关系既要在理性上让双方觉得公平合理,又要在感情上不打折扣,委实是一件不容易之事。如果真的达到了既理顺又情通,两性关系的令人满意程度恐怕会超越传统的模式。

插图|爆炒诛心

在没有固定的性别角色的规定之下,现代的婚姻只能是两个成熟的人走到一起,用智慧建构起来。那么恋爱,必须是增加了两个人各自的成熟,促进他们意识到他人的内心是和他们不一样的。两个人不把对方当成满足自己单方面情感需求的工具,那么爱情才会有一个归宿。
如果我认为什么才可能解开囚徒困境的话,那就是一种态度:两人都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一点点。
如果不能,那就谈谈恋爱而已吧。
END

本文作者 : 訾非
微信排版:小风

微信审核:L.L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再见,爱情
点击文字链接,一键订阅数字刊
点击图片,一键拥有纸刊!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再见,爱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