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梅艳芳》:似是故人归,阿姐不再来

走走小姐 三联生活周刊 2021-11-20

*本文为「三联生活周刊」原创内容

文 | 走走小姐

上个周五在影院看了传记电影《梅艳芳》,这部电影据说是主创江志强先生对阿姐生前的承诺。这个周五在家里看了关锦鹏的十分钟短片《人间烟火》,短片改编自那部梅艳芳一生中几乎最重要的电影作品《胭脂扣》。
小时候不懂梅艳芳和香港之间的感情,长大后再回溯她命运被定格的2003年,那也是辉煌灿烂的香港巨星时代终结的一年,全球第一次在现代医疗体系下共渡疫情的一年。
我脑子里对她最后的记忆是她的葬礼。当时还是李霞主持的娱乐现场,那些巨星们一身素黑,电视画面转到了冯小刚脸上,他带着鸭舌帽提了几句她的名字,话不成句,突然热泪滚下来。那个悲伤不是假的,少年时候的我还觉得惊诧,这两个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人,告别得也如此凝重。 

那些年和香港黄金时代的感情很深,是每个星期五晚上守着电视机的一个港片转播台培养起来的。和他们共度的时光确实是一部部电影累计的时长,也是电影时空外无尽遐想。 后来我刻意避开港台信息好几年,感觉像逝去了一个亲近的谁,又抽象又具体。
直到电影上映,才想起这个名字其实从未消失,但是我们很久没有再庄重地想起她。 

一生浓烈,薄薄略过

「梅艳芳」这个名字,在她离开18年后的初冬一再被提起。不论在哪里,都能看见人们对她浓稠的深情。对很多年轻人来说,这个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和传奇;但对经历过梅艳芳时代的人们来说,这个名字承载了太多黄金时代的过往和记忆。

梅艳芳一定值得拍成电影,然而《梅艳芳》确实不是一部好电影。
电影最无法满足的部分在于,阿姐一生算得上是「浓情港女」,但电影太“薄”了,她的人生在电影里几经美化和轻描淡写后,像修图过度的照片,只留下了「梅艳芳」重重的躯壳和符号,或许因为深情的怯懦或者因为传记电影剧作的困难,观众已无法通过电影认识「她本来的面貌」。 

电影《梅艳芳》剧照

片中给了观众太多的预设,预设所有人都知道她的故事。所以关于她的家庭简略到只剩下姐妹俩,闭口不谈4岁开始登台养家的苦楚,比如梅妈“重男轻女”让姐妹俩唱歌养家,比如成名后的她仍然负担着沉重的家务。但我也理解主创对她的爱和保护,那些不体面的家庭之苦是梅艳芳“胎记”一样的伤疤。他们想让大家记住“香港的女儿”梅艳芳,不想让大家去看她长成之前的挣扎。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她短暂人生的一种“不忍”和“仁慈”,电影有2个小时,但她将自己的嗓音劣势变成特色和辨识度的,只有简单一句台词;安慰张国荣演出失利的那场戏,乐观显得空洞。现实中,后来让黄霑打出满分的台风,明明是她在生活里硬生生长出来的;但电影里,因为铺垫失效,观众只能靠自己的场外记忆,联想她在《风的季节》以前的舞厅歌厅混迹,肯定有江湖气。

电影或许是想赞美她逆天改命的个性,但表现都太淡了,淡得像个标点符号。因为真实梅艳芳被藏起来的那些部分,电影中那个梅艳芳的人生和性格甚至变得绵软一团。

新人女演员的神情面貌和那张演出海报,的确令人恍惚,但糟糕的不是表演,而是故事情节没有来源和根据,人物行动的内在驱动在电影中并没有。还是那句话,观众只能靠背景知识补充,去体会她宿命的际遇带来的况味。


情深梅艳芳,痴心《胭脂扣》

同样,在她身上不可剥开的「爱而不得」也被美化成了一段简单的遗憾爱情。这个时代的观众,看到的只是一对风华绝代的巨星蜻蜓点水般的恋爱,看不到梅艳芳对每一段感情赴汤蹈火,却浑身伤口的凄楚。

电影中,年轻的关锦鹏拿着《胭脂扣》的剧本找到她时,香港还处在精神食粮丰沛到遍地是宝的年代。《胭脂扣》讲的是妓女如花恋上纨绔子弟十二少。两人的恋情遭到重重压力,相约殉情。女子痴心爱情,男子背信贪生,从此阴阳两路,可如花的思念让她一次次踏上人间去寻十二少。

电影《胭脂扣》剧照
梅艳芳留下了太多经典的作品,但《胭脂扣》于她而言,绝对是最有意义的一部。她对如花这个角色钟爱到什么地步呢?说希望自己以后的遗像是「如花」的照片。她和这个角色之间,有一种血溶于水的连接。以至于原著李碧华讲“只有梅艳芳,可以真正将命运和技艺匹配,凄艳又凄厉”

梅艳芳怎能不在如花身上看到自己的投射呢。她单亲家庭长大,不得母亲疼惜,四岁生活在娱乐场。和姐姐相依为命,姐姐也生命短暂。某种程度上,她做了一辈子的“歌女”,浓妆艳丽在人前,凄楚幽怨在身后。所以她心疼如花,大约也是在心疼自己。 

如今,电影上映之际,关锦鹏也改编了《胭脂扣》,用短短10分钟,讲透了「如花」和「梅艳芳」的魂魄。离世18年,江志强想为她践行的,是一别数十年的诺言。关锦鹏则用10分钟里,盛放了他们一生的交情。

永远的「阿姐」

不光关锦鹏和江志强,直到如今张家辉提及她的名字,仍会泣不成声。可能年轻的朋友惊异她一生得到的崇拜和热爱,但了解和记得她的人们,更关心的是,这些能否能抵消她心里的热浪和凄凉。

我是90后,热切关注梅艳芳时,正处在小学段尾声,和70后、80后真正与她经历同一时代不同,我们其实不算是经历「梅艳芳」辉煌的那代人,只是披上过她最后的「夕阳」余晖。

香港举办的“梅艳芳逝世十年纪念展”上展出的磁带 

即便如此,这个名字,为青春期我们,仍然留下了太多传奇的故事和「文化遗产」。看电影的时候,我惊奇地发现,那些出现的新闻画面,竟然都曾是我有记忆点的内容。

片中着力表现的歌曲《坏女孩》,发行后曾一举成为当年的劲歌金曲,刷新香港地区唱片的销量纪录,将梅艳芳推向了巨星之路。1985年,22岁的梅艳芳,穿上刘培基的设计,以西装和墨镜出现,前卫而大胆,成为女性“柔弱美”的另一面。让人在后来内娱歌坛中出现中性审美时,仍然忍不住想到她。

她在香港街头给流浪者送过许多次饭;

带着几百演艺圈名人喊着「天地不容」的口号,捍卫朋友的尊严和体面(媒体刊登逝者遗体、发布名人裸照);

1993年,她与成龙等人发起成立了香港演艺人协会,争取艺人权益(当时的香港影视行业与如今内娱不同),后来还成为首位女会长;

2003年,临走前一直为非典医护人员在举办慈善演出…… 

她的心很热,一生都在「给」。所以18年后,扮演刘培基的古天乐恰也是「香港演艺人协会」最新一任的会长。电影内外,香港数十年间,她能量一直在发酵和延续。也因此,她是唯一的“香港女儿”,尖沙咀星光大道甚至有她的铜像,和以她的名字命名的行星。

2003年9月5日,梅艳芳面对媒体公开了自己的病情。
所以我仍然感激有这部电影出现,它重新给了我们一个机会,去怀念阿姐,去怀念精神上喂养过我们的「香港黄金时代」。电影的最后,是阿姐本人出场的告别。那是她生前最后一场演唱会,著名的「白纱新娘妆」唱《夕阳之歌》。转头对着歌迷和这个世界挥手告别:拜拜!
这一挥手,是梅艳芳一代巨星陨落的告别,也是整个香港艳光四射黄金时代的落幕。起码在结束,这部电影用纪录片的视频资料,真正打开了我们和她的情感通道。磊落的潇洒、眷恋、深情,都和电影里的秀气、文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电影落幕,我更想去找真正的她看上一看。







排版:然宁/审核:王海燕

本文为原创内容,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三连!转载请联系后台

大家都在看











点击图片,阅读数字刊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下单本期新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