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震撼!这群中国人用了55年时间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2017-08-08 京华时报

这里,是中国北方的神秘氧吧。

这里,是世界最大的人工森林。

这里有112万亩林海,4.8亿棵树木,

排起来可以绕地球12圈!


视频截图《因为他们,曾经荒漠变林海》


你难以想象,55年前,这里还是黄沙遮日、遍野荒芜的寥落之地。


因为清末的开围放垦加之山火不断,昔日康乾盛世水草丰美的皇家猎场从此沙土流失、林木殆尽……


你更难以想象,新中国成立后,接连三代人前赴后继,像“钉子”般扎根在这里,在短短的55年间,硬是在荒原沙地上,徒手种出百万亩森林!


这片创造传奇的土地,名字叫做“塞罕坝”!300年变迁史背后,是几代人令人震撼的努力与付出。


万顷林海代代相


300年前的塞罕坝,水草丰美、林海茫茫,是清代皇家猎苑“木兰围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从清末同治二年起,开围放垦,肆意砍伐,导致沙土流失,森林惨遭破坏。加上山火不断,千里松林荡然无存。



而在塞罕坝机械林场,三代务林人历经半个多世纪,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绿色奇迹。


在塞罕坝林场展览馆的墙上,一行行娟秀的毛笔字引人注意,这是第一代林场人张启恩在退休多年后写给当年林业部老领导的信。信中写到:要让鸟儿回来,停止沼泽地造林。



1962年,北京大学毕业生、时任林业部造林司工程师的张启恩不仅自己接受组织调遣,成为林场第一代技术员,还把在中国林科院工作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从北京带到坝上。因为在造林中意外摔伤,他的后半生都与轮椅为伴。当年和张启恩一起上坝的大中专毕业生有127位,塞罕坝成为当时知识分子最集中的林场,但由于条件匮乏,第一代创业者的孩子,都没能接受高等教育。


塞罕坝机械林场老干部科、时任塞罕坝阴河林场党支部书记李建军:“老一代人有个共同点,他们爱孩子,但是林子有事情的时候,他们肯定是奔林子去。”


“爱孩子,也爱林子”,正是因为知道生态文明事关子孙万代,塞罕坝人才怀着一颗迫切之心,优先对满目疮痍的荒原进行抢救。


塞罕坝的万顷林海中,有9座夫妻望火楼,55年没发生一起森林火灾,瞭望员功不可没。每年9个月的防火期,每隔15分钟就要瞭望一次,一天就要瞭望96次,一年要瞭望25000多次,这种重复而繁琐的工作,很多对夫妻都坚持了10多年。



塞罕坝机械林场总场千层板林场场长于士涛:“修复生态是我们几代人的事业,功成不必在我,我们抱定这样的决心,‘不破楼兰终不还’。”


在“青石板”上栽出7.5万亩树林


荒原覆绿,林海归来!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已经高达80%。然而,塞罕坝人并没有就此满足、就此停歇。从2012年以来的这5年,塞罕坝人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坚造林——在仅剩的一些石质阳坡,见缝插绿!


不到塞罕坝,体会不到在荒漠沙地上种树,是怎样的一种挑战和艰苦。


工作人员在塞罕坝机械林场植树(2014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一眼望去,到处都是绿色的塞罕坝,如果仔细观察,就能看出地表生态的脆弱。茂密的植被下面,土层最薄的地方,只有4厘米左右,下面就是砂石。


石质阳坡造林,好比在青石板上栽树,一锹下去都是石头,还蓄不了水,而且坡度太大,最陡的地方达到了46度,机械完全上不去。只能依靠人工或者骡子,背着苗子上山栽树。有一次,连骡子都站不住,滚下山坡,摔死了两头。



1995年参加工作的李永东,现在是塞罕坝林场林业科负责人,他和团队一起进行技术攻关,通过多次实验,选择了樟子松作为树种。


然后就是在青石板上整地。在这些坡地挖个大坑,把里面的石头全部刨出来。


没有土,就到外面运土,把土回填到这些坑里。


为了解决蓄不了水的问题,大家还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坑里铺上薄膜,留一个洞。这样雨水就能灌进薄膜,把水保住了……


造林难,一代更比一代难!面对一块又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这5年来,塞罕坝人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攻坚造林7.5万亩。仅剩的1.4万亩造林空间,也将在2018年全面覆绿。


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


在塞罕坝,不时能见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对于这里的人来说,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2016年,塞罕坝接待游客50万人次,门票收入达到4400万元。但旅游收入只是塞罕坝金山银山的一小部分。塞罕坝总减排量为47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汇项目,如果全部实现上市交易,预计收入超亿元。在北京环境交易所,第一批次18.3万吨减排量的造林碳汇已经开始运营。再加上苗木种植,到手工艺品开发,塞罕坝每年可实现社会总收入6亿多元。



但塞罕坝的金山银山远远不是这些所能衡量的。现有112万亩森林,每年释放的氧气,可供199万多人呼吸一年。每年,塞罕坝还为京津地区涵养、净化水质1.37亿立方米。


中国林科院评估显示,塞罕坝的森林生态系统,每年提供超过120亿元的生态服务价值。



塞罕坝的生态治理也已经呈现连带效应,在围场御道口、承德丰宁千松坪、张家口塞北林场,一道长长的绿色屏障已经拔地而起,有效阻止了浑善达克沙地的南侵。


55年,通过三代人的努力,曾经的荒漠已经变回了绿洲。


塞罕坝人说,他们补上了历史的欠账,没给子孙后代留下灾祸。


(综合人民日报客户端 现代快报 央视新闻 )


新媒体编辑:杨喆


好文推荐:

厉害了!《战狼2》打破华语电影史票房记录,问鼎冠军!

熊孩子又闯祸!女子额头取出一颗“子弹”,离眼睛只差3厘米

两男婴产房抱错,父母发现后竟将错就错,说是为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