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命最初的 1000 天决定了我们的一生?

2017-10-15 尼德罗 丁香园


「中国未来有 4 亿劳动力存在认知缺陷的危险。」


日前引发广泛争议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Scott Rozelle)在发表「农村儿童的发展怎样影响未来中国」演讲时提出:中国正在面临潜在的危险。


「50% 的初一学生智商低于 90,而全国劳动力中只有 24% 上过高中(据 2000 年国家统计数据)。」


罗斯高的「1000 天假设」理论指出:人的大脑、认知、智商 90% 是在 0~3 岁时发育决定的,而人类智商的三个因素(即基因、营养和养育)对现阶段中国农村婴幼儿来说,无论是营养状况和养育方法都存在显著弊端。


虽然理论看似稳固,但以上结论依旧争议不断。




备具争议的假设

以罗斯高的「1000 天假设」理论来说,在学术上,这一概念虽然存在,却是母婴领域的婴儿营养健康时段,具体时段为「从怀孕到 2 岁」的阶段。


对于生命最初的 1000 天,人的营养情况关乎一生的生长发育、疾病、衰老,哈佛大学医学院营养学教授乔治·布兰克波恩(George Blackburn)曾表示:「生命早期的营养不良,不仅会导致婴幼儿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病的风险。」


不过,这一概念还只是一个被许多营养专家认可的假设,到底能否成为事实,依旧需要更多、更可控的实验验证——而因为试验伦理的原因,我们几乎无法指望这类的可控实验得以进行。


当然,罗斯高教授在「1000 天假设」概念上的误用,并不影响他的最终结论,毕竟他和他的团队做了数十年的调研,积累了大量数据,手里可作为论据的武器非常多。


罗斯高团队从陕西南部的山区农村随机抽样了 1800 个婴儿,每 6 个月检测婴儿的发育情况,在第 4 次检查时(24 到 30 个月,此时已经超过 1000 天),他们发现超过一半的宝宝发育缓慢,一半以上的 6~18 个月中国农村婴儿贫血。


而在 13 万学生样本中,27% 的学生贫血,33% 的学生肚子里有寄生虫,25% 的学生近视眼。


造成这状况的一大因素,正是农村儿童营养摄入的不科学。


但罗斯高团队使用的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SID),已经被大量心理学研究证明并不能准确预计婴儿 3 岁之后的智力发展曲线。也就是说,测量的智商结果只对当下有意义,并不构成对未来的绝对影响。


中山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联合培养的在读心理学博士生俞柏雅的《三岁决定孩子智商?这个说法不靠谱》一文中提到:「多项研究均发现,很多贝利指数严重偏低的孩子后来的智商都是正常的。究其原因,正是因为 3 岁以前的婴幼儿的认知发展不充分,而不同人此后又将经历不同的成长环境。」




智力的敌人和朋友

两个不同出发点的人群就罗斯高的演讲掀起了一场激烈的大讨论,这场讨论的主题除了如何解决农村孩子的发展问题,最热烈的恐怕要数婴幼儿的早教干预问题。


在演讲中,罗斯高援引 2000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之一,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的研究结论,国家和家庭投资 0~3 岁,回报率最高。


「在 0~3 岁,你投资 1 块钱,有 18 块钱会回来;3~4 岁投资 1 块,是 7 块钱的回报;小学是 3 块钱;大学里投资 1 块钱是 1 块钱的报酬;成人是负的。」


所以,早教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普通公众对孩子智力水平提升的渴求,完全都是可以理解的。反过来,罗斯高对中国农村儿童智力发展迟缓的担忧,也足以引起政府的担忧,尽管在论述方面,除了经济学的团队之外,还应该引入心理学团队的援助。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表示,有些人生来就是领袖,有些生来就是战士,有些人生来就是商人。智力的家族基因作用的确十分重要,无论成长环境是否相同,基因相似的人智商水平更接近。


但后天环境对智力的影响同样不可忽略。今天的普通人,比 1900 年时 95% 的人都要聪明,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研究人员将这一改变归功于营养水平提升,更普及的教育(学校和家庭)。


此外,后天的环境因素另一个换化成社会经济地位,它决定了我们智力所处于的具体位置。


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SES)越高家庭长大的人,智力也会越高。但原因不是高 SES 家庭有钱本身可以提升智力,而在于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模拟机会,家庭环境的智能会更为丰富。


智力测验的创始人、法国实验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比纳相信,贫穷是智力的敌人,教育是智力的朋友。




生命最初的 1000 天

研究表明,我们的嗅觉、学习语言的能力,处理情绪和与他人建立依恋关系的能力,存在一个关键期。


在生命最初的 12~18 个月里,人类大脑内存在数十亿神经元细胞,这些神经元细胞以我们无法想象的激烈方式排列组合,互相建立联系,发展出众多分支,并形成数万亿的连接点(突触)。


在这些突触自动选择「要么使用我,要么别理我」的策略下,个体开始不断适应外界环境。大脑的功能开始得到不断发展,例如语言、情绪反应和社会认知。


人类婴儿天生具备区别世界上所有语言中因素和音节的能力。通过语言学习,婴儿的大脑逐渐适应周围有本地语言构成的语言氛围,当然,这是建立在排斥对非母语吸收的条件下发生的。


而与语言系统相似,婴儿的面部识别系统针对的范围也非常广阔,类似于建立一个庞大的识别脸部数据库,婴儿能逐渐注意到表情、声音与具体事件的联系——与微笑相伴的咯咯笑声和平静舒服的感觉,与恐惧相伴的是忧虑的语气甚至紧随而至的痛苦。


学习语言、识别面孔,其功能在于感知他人。了解、认识到别人的想法和观点,是打开通往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的大门。这种能力被称为「读心术」,也被称为心智化。


尽管心智理论至今还只是一种假说,毕竟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他人的心智,但只有具备了心智理论假设中包含的认识他人动机、信念,乃至预测他们行为,最终去同情或质疑、信任或欺骗的能力,我们才能融入社会,才能与他人建立竞争或合作的关系。


0~3 岁阶段,是婴儿与外界建立信任关系的最好时机。假如这一阶段母亲或者其他亲密照料者无法与婴儿形成良好的互动,那么婴儿将会在形成自己世界观时标明:外界不够安全。


《童年与社会》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松也提出,对于信任或不信任的感知,是人格发展的基础。并称信任为「人格发展的关键性基石」。




投资孩子的成本与收益

争议即为眼球经济,尽管罗斯高的报告引发诸多争议,但是不可否认他的演讲有一个很好的出发点,希望执政者能用 80 亿在 30 万的村子做养育课程推广,这种对国家政策的呼吁,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倡导的提升儿童的「认知资本」实际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虽然 0~3 岁不是智力发育的关键期,但却是这些孩子发展语言、建立社会认知、发展人格和依恋关系能力的重要窗口期。


当然,对婴儿早期的投入几乎已经成为城市中产阶级的共识,只不过在具体的介入方式上,不同知识背景的父母还存在着较大的观念和做法上的分歧。


但相比贫困农村的父母,后者几乎很难有如何介入的选择空间,因为城乡流动的制度沟壑阻碍着这些父母与孩子的相聚。


正如罗斯高援引詹姆斯·赫克曼的研究结论,国家和家庭对 0~3 岁儿童的投入回报将达到 1 比 7,回报率十分惊人。


那么,这些投资的具体措施是什么呢?其实,无非就是让孩子回到居住在城市父母的身边,享受平等的教育机会,或者创造就业岗位,让父母回到孩子身边,获得长久的陪伴,以及普及更为科学的养育方法。(责任编辑:徐卓君 一粟)


参考文献:

1《童年与社会》:埃里克松著,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2 年

2《心理学》(第三版):丹尼尔·夏克特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

3《心理学词典》:杨治良、郝兴昌 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 年

4《正常的另一面》:乔丹·斯莫勒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年

5《认知资本对中国儿童可能意味着什么》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7 / 0611/113476483.shtm

6《三岁决定孩子智商?这个说法不靠谱》

http://weibo.com/ttarticle/p/show?id = 230935100035415490382722612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