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这么多年,终于搞清楚「疾控」是做什么的了

2018-01-22 joy 丁香园

从 2003 年非典暴发至今的 15 年里,中国再没有出现过像 SARS 一样重大的疫情。


风平浪静的背后,是中国医疗卫生人员的默默坚守。


中央电视台《走遍中国》栏目把这份坚守制作成了系列纪录片——《永不停歇的疫战》,2018 一开年,就呈现在观众面前。


正如片名,影片记录了我国医疗卫生人员和传染病之间那一场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而最让我震撼的,是从中应用而生的以下这 5 项「黑科技」。



1无形的大网

在西藏自治区吉隆县吉隆镇的朵布村,高耸的喜马拉雅山脉将这里与中国内地隔开


中国与尼泊尔交界的边境小镇


2015 年 4 月 25 日,尼泊尔发生大地震,这里地处中国与尼泊尔的交界,所有的房屋都被震倒。


俗话说,大灾之后有大疫。不过这种可怕的情况并没有在这里发生。


这是因为一张无形的大网,时刻监测保护着这里。


原来,朵布村的驻村医生在为村民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的同时,也承担着监测疫情的重任,一旦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会立即向镇卫生院报告。


藏族村医即时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

早报告早治疗


吉隆镇卫生院是监测疫情最基层的单位之一,不管有没有疫情,都必须每天上报当天的传染病情况。


报平安这个看似普通的电话意义非凡,它触动的是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监测网络——网络直报系统。


吉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吉隆镇卫生院的疫情报告后,立即将数据录入网络直报系统的数据库中,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可以监测中国任何一个地方的疫情状况。


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直报网络

监测几乎所有的乡镇


截止 2016 年底,网络直报系统连接的各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服务中心,和专业防治机构共有 6.8 万个。


也就是说,网络直报系统基本覆盖了中国所有的乡镇和社区,为社会提供了全方位、全天候的传染病疫情监测。



2病原体的「指纹」

得益于这套直报系统,2012 年 8 月,南方多个省份发生的 18 例霍乱疫情第一时间被监测到。


因为霍乱这种烈性传染病进入 21 世纪之后,已经在国内很少见了,短时间内传染病病例密集出现,十分反常,也让防疫部门绷紧神经。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副所长阚飚负责了这次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从各省汇总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看,这些疫情都与聚餐有关。


国疾控中心传染病所副所长阚飚


由此,中国疾控中心的科学家们启动了致病菌识别网——我国首创,国际上除中国外还没有一个国家成立类似的致病菌识别网。


下图中灰黑色的「条形码」就是每一个病原体的核酸「指纹」。


致病菌识别网

从基因层面查找致病元凶


「指纹」能帮助科学家判别,即使病原体的外形和种类一样,但内在的遗传物质是否有区别,还得由计算机根据核酸「指纹」对其进行识别。


有了国家致病菌识别网,阚飚就发动大家全网搜索导致 2012 年霍乱疫情爆发的致病原因。


很快四川、江苏、广东、上海等地的疾控人员开始取样工作。


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是,发病的病人大多数都是食用了甲鱼。


于是一些地方的疾控人员对当地市场上的甲鱼取样,在实验室分离培养病原体,并将甲鱼感染的 O139 群霍乱弧菌等样本数据上传到数据库中。



阚飚分析发现,这些病原体的基因图谱惊人相似,他说,「病人菌株、甲鱼菌株,甚至一些洗菜盆上提取的菌株的指纹图谱都是一样的。」


这些人感染的霍乱,都可能和这些甲鱼有关系,这样疫情就找到了源头。


最后发现,2012 年引发霍乱疫情的原因是由某个池塘的甲鱼被 O139 群霍乱弧菌污染,通过物流进入各地批发市场,再进入人们的家庭。


随后,疾控人员找到了并关闭了这个甲鱼池塘,也从源头上结束了这次疫情。



3自动温湿度监控系统

说到传染病,不得不提疫苗。作为生物制品,疫苗对温度比较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它们产生影响。


从疫苗生产出厂到接种,其中要经历多个流通、运输和储存的环节,为了保证疫苗的稳定性和抗原性,全程的冷链就格外重要。


冷链,顾名思义,就是疫苗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必须保持在低温环境的系统。


那么,怎么保证各个环节到达冷链的要求不出纰漏呢?


答案就是自动温湿度监控系统。


在疫苗运输的过程中,车辆的行驶路线,车内温度、安全状况等都在工作人员的掌控之中。


即使跑在路上

也有疫苗冷链监测系统时刻监控

 

疫苗到了接种点后,每个接种点的冰箱也都在监控之中,一旦出现问题,系统就会自动报警。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发的这套系统将全市的疫苗安全纳入到网络监控中,实现了统一管理、实时连接、监控无死角的目标。


这套系统,已经成为中国疫苗管理网络的一部分,发挥着保障安全的作用。

 

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原总干事,陈冯富珍曾宣布:经世卫组织专家评估,中国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达到或超过世卫组织按照国际标准运作的全部标准。



4「人工肝」抢救 H7N9 患者

人工肝系统是一台体外仪器。借助这台仪器把患者的血液引流出来,在体外进行血浆置换、血浆吸附、血液滤过等步骤,清除血液中的黄疸毒素等有害物质,补充蛋白质和凝血因子。


通过暂时替代肝脏的解毒、蛋白质合成和部分代谢功能,使肝细胞得到再生的机会,肝功能得以恢复。



该技术在治疗细菌感染等方面已相当成熟。但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医学附属第一医院的李兰娟院士,竟将它运用到 H7N9 流感的治疗上,此技术属全国首创。


当这名 H7N9 患者被送到李兰娟面前时,他的情况很凶险,肺部及呼吸功能严重衰竭,当时医生们都说这个病人肯定是没救了。


而李兰娟只觉得:「这个患者才 38 岁,应该还有可能救治。」


结合这位患者的入院时的情况——两肺迅速进入「白肺」(一般是指的重症肺炎其在 X 光检查下的表现,肺部显影呈一大片的白色状而得名,白肺一般都预示着肺部有被炎症所侵润)状态,肺的交换功能变差,紧接着就是呼吸功能衰竭。


李兰娟想,H7N9 患者死亡,往往是由于肺部有大量的炎症因子无法清除而造成的呼吸衰竭,既然「人工肝」技术能够使炎症因子下降或清除,为什么不用它试一试呢?


于是,李兰娟大胆决定用人工肝技术治疗 H7N9,即将「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嫁接到「H7N9 流感」的医治上。


最终,「人工肝」技术成功地降低了患者的肺部炎症因子,这位 H7N9 患者被成功抢救,人工肝技术也进一步拓宽了应用领域,将新发、突发传染病纳入到治疗范围中。



5红外智能测温系统

2009 年 6 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将甲型 H1N1 流感警戒级别升至 6 级,在法国、英国、意大利、墨西哥等国,先后爆发流感疫情。


世界各国顿时紧张起来,首先感觉到压力的是各国的口岸检疫人员。


深圳有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单港,亚洲最大的陆路口岸和中国最大的旅检口岸。每年从这里出入境的旅客达 2.3 亿人次,入境旅客量占全国的 46%,交通工具检疫量占全国的 70%。


高密度的人流物料,给口岸检验检疫带来巨大的压力。


面对每天高密度的入境流量,深圳口岸的检验检疫是如何应对的呢?


这里是入境旅客过检的第一道关口,检验检疫人员密切观察着入境旅客的健康状态,第四代可视化红外智能测温系统,时刻监测着每一位入境旅客。


进入中国内地的第一道关口

就是检验检疫构筑的国门安全防线


全自动无干扰的测温,而且锁定在旅客的面部。



实现精准测温,对体温升高的旅客,系统会以红外截图、声音报警、闪光的方式提醒,把这名旅客从中筛查出来。


安装在入关口岸的

测温人脸识别四位一体的智能系统


在使用这套智能测温系统之前,旅客需要停留 3 秒钟,站在那里接受体温检测,在深圳口岸每天超过 60 万出入境旅客的情况下,对通关造成的压力可想而知。



现在,第四代智能测温系统投入使用后,旅客在不知不觉中,就完成了体温监测,极大地提升了通关效率。


这套测温系统不光了提高通关效率,在输入性传染病例的捕捉发现上也毫不含糊。


2016 年 2 月14日下午,深圳皇岗口岸检疫局的奚汉通,像往常一样全神贯注地盯着监视屏,温度显示数字在不停地跳跃着。


突然一个红色标记闪现出来,奚汉通立即上前拦截了这位旅客。


经过检验检疫人员的进一步检查,发现这位旅客来自寨卡病毒传染病疫区,还表现出体温升高、咽红等一系列症状。


这引起了检验检疫人员的高度警觉,进一步对他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排查,同时采集了血液样本送到实验室检查,检测结果呈寨卡病毒阳性。


这次事件标志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流行于国外疫情随时可能逼近中国。而敏锐的智能测温系统,是守护「国门安全」的一项有力武器。



 还有更多精彩

摄制组走南闯北,筹拍近一年呈现出的 5 集纪录片,当然远不止我所写的这些,还有更多精彩内容:


  • 继 SARS 之后,它的「妹妹」 MERS 是怎样被我国疾控系统扼杀在萌芽之中的?

  • 在支援西非三国抗击埃博拉的过程中,中国青年检测队是如何创造零感染奇迹的?

  • 面对不明病原体的危重患者,又是如何利用最先进的检测技术查出病原体的?

  • ……


5 集的记录片让人意犹未尽,中国在传染病防控领域做出的努力和成绩让国人安全感倍增。这份安全感背后,是中国疾控人数十年来的「战斗」成果,而这项「战斗」,正如此片的片名一样,将永远不会停歇。 责任编辑:杨媛


注:本篇文章截图均来自央视 4 套《走遍中国》节目《永不停歇的疫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