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神奇!4 岁膀胱癌女孩冻存卵巢组织,放化疗后还能正常生育

2018-03-07 安杨 丁香园



我和阮祥燕主任熟知已久,也请她做过很多科普项目,但是不走进她位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诊室内,我不知道女人竟有如此多不为人知的痛苦。


这其中最多的要数生育问题,高龄、多囊卵巢、卵巢早衰……,其次为更年期困惑,还有一些少见却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比如一位 14 岁女孩子因为内分泌问题月经不正常出血,趁着假期从外地匆匆赶来复诊………


这些女性看起来那么健康,只有倾听过后,才知痛苦的深层难言。




冷冻卵巢——最小 4 岁

在阮主任的诊室墙上,贴着一张由患者自发制作的照片,上面是几十个宝宝和一行字——「2016 小猴班」,这些可爱的宝宝都是在阮主任的帮助下来到这个世界的, 他们的笑脸,就是人类世界的金子。


作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的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阮祥燕先后师从研究生殖内分泌的曹缵孙教授和《实用妇产科杂志》的创始人、前主编王世阆教授,研究领域从妇科内分泌拓展到肿瘤。


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阮祥燕


她尤其擅长更年期相关疾病的诊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绝经妇女骨质疏松、不孕不育、反复流产、闭经、月经紊乱(功血)、女性生殖力保护等。


2016 年 9 月 9 日,阮祥燕带领的生殖力保护团队成功完成了中国首例人冻存卵巢组织原位再移植手术,打破我国在此领域为零突破的现状。


与大众熟知的「冷冻卵子」技术相比,卵巢组织冻存的技术有着不需促排卵、微创手术取出部分卵巢组织等独到之处,更是青春期前女孩保护生殖力的唯一办法。


目前,北京妇产医院已经冻存卵巢组织 100 余例,最小的患者只有 4 岁,「那孩子患有膀胱癌,放化疗势必会影响正常发育,现在保存卵巢组织,到十一二岁左右再进行移植,孩子就不仅能恢复正常的月经功能,将来还可以有生育能力」




「让肿瘤患者有做妈妈的机会!」

2010 年阮祥燕在德国进修,一次偶尔观摩手术让她接触到卵巢组织冻存移植技术。


手术床上躺着一位 18 岁乳腺癌的女孩儿,医生给她取前哨淋巴结活检手术,同时腹腔镜下取出一部分卵巢组织,放在一特殊的瓶子里,转运到中心冻存库,当时手术的老师告诉她,这是将卵巢组织先冻存起来,将来患者癌症治疗结束再进行冻存卵巢组织的移植。


阮祥燕得知,这位女孩子未婚未孕,但已患乳腺癌的她要经过放化疗以及至少 5 到 10 年的内分泌治疗,日后卵巢功能基本丧失,生孩子的几率会很低,所以,在进行放化疗之前把卵巢组织取出部分,冻存起来,等治疗后再进行卵巢移回,这样一来,患者还可以来月经、生孩子。


阮祥燕无比兴奋:「咱们中国人这么重视传宗接代,也有很多年轻的女性癌症患者,为什么不把这个技术带回去?」


阮教授观察卵泡活性


回国后,在时任院长支持上,阮祥燕知难而上:提方案、建卵巢组织冻存库、引进设备、组织核心技术培训。这一路走来最令人惊讶的是,对自我技术严格保密的德国专家竟毫无保留的给了阮祥燕核心技术。


从进修老师对她学习鉴定评语中,或许能找到他们「反常」的原因:「她没有自己的私生活,没有节假日。」就连上飞机前,她都将实验室没处理完的数据做好,附上所有原始记录一并交给老师。


自 2016 年冷冻卵巢组织成功后 3 个月,该患者内分泌功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于是在 2017 年 9 月 6 日,她们再次成功完成国内第二、三例冻存卵巢组织移植。




家里「最小户主」也学了医

阮祥燕说自己没有很高的理想,但她一步步走到了博士后:从河南新乡医学院就读后,毕业留校,因为在大学的教学医院,医生必须有硕士学位,又考了研究生;因为「不想自己后悔」,读完硕士就读了博士,「当时没有很高的理想,就想一步步走好。」


「大龄女青年」的话题在当时更是茶前饭后的谈资,周围人一听她「博士后」的头衔,都会第一时间关心她的婚姻和生育状况。听到肯定答案之后,才「如释重负」。


这样的关心,阮祥燕却不不以为然,「我认为并不存在女医生的说法,也不需要额外的重视。」


所以,当她和爱人都考上了研究生、博士生,还异地的时候,家里女儿刚出生一个月就成了最小的户主:「女儿 40 天的时候,我开始上研究生,我和我爱人的户口都要迁走,就剩孩子名字在户口本上,她成了户主。管户口的人都开玩笑的说:『这是我们这里最小的户主。』」


小牧青小学时写过一篇《谷牧青流浪记》,还获奖了,里面记录了爸爸妈妈求学时小牧青的游侠记,「肯定会有些遗憾,现在想想,孩子也挺不容易的。」


孩子一岁半前家人帮带,一岁半之后阮祥燕自己带,当时两夫妻都在西安医科大学,白天请人帮着带,晚上两夫妻自己带。


若就此抹灭阮祥燕对谷牧青的爱,是片面的,「虽然在照顾饮食起居这样传统母爱方面我确实给的比较少,但带着她走了那么多地方,对她是个财富,她有了别的孩子不可能有的经历。虽然苦,但是跟着我们心理上和沟通上没有任何问题,孩子没有感觉缺失母爱。」


谷牧青现在也学医了,还打趣得说,是被妈妈「忽悠」的。


有些医生不愿意让孩子继续学医,因为深知这条路太累太长,问阮主任为什么还要「忽悠」孩子从医,她说:「我知道苦,但这个职业含金量高,不是收入含金量高,而是工作的价值意义含金量高。」


「在门诊,我仅仅只能为眼前的病患服务,而一项有价值的新技术,却能为千千万万可能不曾谋面的病患服务!」她面带微笑,诠释着对于医教研工作的深刻理解。


作者简介:安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中国医师协会科普分会媒体联盟秘书长,2015 年 6 ⽉安杨与钟南⼭、郑家强、王⾠三位院⼠发起医患共同决策论坛,有个人公众号「听健工作室」(ID:ting-jiankang)(责任编辑:任悠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