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三甲主任教「叛逆」:我的医嘱,是让孩子们逃课、交白卷、上课睡觉
本文作者:小来
「咱们上课困了就睡觉,月考考个倒数第一,能不能做到?」
听到陈旭医生的要求,轩轩瞪大了眼睛:「不能够吧,我成绩蛮好的。」
结束了在住院部的封闭治疗,轩轩重新返回学校。每周,他需要回到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医师陈旭的门诊复查。
在课堂上「睡」一个月、考试可以交白卷,这是陈旭和轩轩约定的返校第一个月小目标。
病还没好全,为什么要回学校?
没到一周,轩轩出现在陈旭的门诊。他怯生生地把手藏在袖口里:「要不,您让我再休学一个月吧?」
此前,他因自伤行为被送来医院,确诊抑郁症后,请假住院治疗了 4 周。
北京安定医院侯诊区 图源:作者拍摄
回到学校的第一个星期,并没有轩轩想象得那么容易。课程进度远远落后、同学关系疏远、体力不足一阵阵犯困……但轩轩是个「乖孩子」,他什么也不敢说,只能掐着自己的虎口肉保持清醒。
困倦和体力不足,只是第一道难关。在陈旭看来,「越是听话的孩子,越想证明自己经过治疗后『全好了』」,但过度的压力让孩子不堪重负。
数学卷子传到轩轩面前的时候,接连五道解不出来的选择题给轩轩浇了一大桶冷水。等交了卷子,他才发现自己的手臂已经被咬出了多处渗血的牙印。
「我知道咬手不好,但我真的忍不住。我是不是很没用?我不想去学校了。」
除了孩子给自己的压力之外,他们还面对的是来自学校和老师的硬性要求:回学校了,就要接受统一管理。
「老师说,既然回来上课了,就必须全勤,就必须得完成作业。」
「不能迟到早退、上课不能睡觉,不然让别的同学怎么想?」
「考试成绩不能太低,否则会影响班级平均分。」
除了学业被要求一致,轩轩在其他方面还是被「孤立」了。
「休学了一段时间再回到班上,我觉得同学们看我的眼神好奇怪,体育课分组练习的时候我总是落单的那个。」轩轩小声说,「老师和同学好像都觉得我有病。」
教孩子说「不」,为 TA 办住院走读
让孩子回学校,其实是医生们治疗思路里的一环。
根据国内外最新的临床指南及专家共识,儿童精神疾病的痊愈,除了症状痊愈外,还需要获得功能的全面恢复。孩子们需要在学校里慢慢康复。
陈旭常常给孩子们的班主任写小纸条,让孩子带回学校:「目前孩子的病情相对稳定,但他还在逐渐恢复当中。在学校里,他可能会犯困、可能会注意力不集中、可能完成不了所有作业,可能需要您在人际关系上多支持。如果孩子有做得好的地方,请您一定多一些表扬。」
陈旭给孩子班主任写的「小纸条」 图源:北京安定医院
「可能三个月都不需要调药,但每周、每两周的复查,能让医生及时观察到孩子的情绪、行为变化,从而指导功能恢复。」陈旭说。
陈旭为学霸童童定制了一份目标清单,其中包括:每天只能写 2 小时作业,不可以再考第一名。「你可以每周只去 3 天学校,剩下的时间去做美甲、看电影、打羽毛球、逛街,每周至少完成一项。」
陈旭的医嘱,变成让孩子「叛逆一点」,她希望能给孩子们松绑。不过,这样的放松也不是毫无底线,医生们暂时地担负起了一部分本该属于家长的管理职责。
孩子们写的出院计划 图源:北京安定医院
住院区的考学小组活动 图源:北京安定医院
在和轩轩班主任的一次电话中,班主任随口说「孩子是不是太矫情了」,陈旭像个母亲一样厉声回答:「如果一个班集体,连还在恢复期里、还需要帮助的孩子都接纳不了,会不会太冷漠、功利了一些?」
为了能让孩子们尽快回到正常生活,前不久,陈旭的团队给一个出院后又抗拒上学的孩子办了「走读住院」:白天去学校上课,晚上回病区,和其他住院的孩子们一起规律作息。同时,医生也鼓励孩子的父母通过科普课堂等形式学习亲子沟通技巧。
北京安定医院家属谈话室 图源:作者拍摄
医生们包容每一个回归学校的孩子,也包容从学校回来的孩子。陈旭说,如果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问题有恙,即使是短时间内反复住院,也不是一件特别糟糕的事。
「第一次住院解决了比较极端的自伤行为问题;第二次住院可能部分解决了功能恢复的问题;第三次小朋友又来了,敢于直面自己和家庭、学校等周围环境的关系问题,审视自身问题。」
儿童精神科病房 图源:北京安定医院
就像母亲教孩子走路一样,陈旭鼓励孩子「磕磕绊绊地上着学」,也告诫孩子们身边的人,「多多包容 TA」。
可以慢一点,但需要回到社会
「逼着孩子回学校」,让这群儿童精神科医生看起来是「狠心」的人,甚至被很多学校老师、其他科室的医生误解。
过往,人们认为精神疾病发现越早,预后越差,觉得「小孩得了精神疾病,就是判了死刑」。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情绪行为问题的凸显与脑发育的不均衡和不协调高度相关,而处在快速且不均衡发育阶段的大脑结构法发育,受到社会环境、遗传因素的诸多影响。[1]
「我们能从临床上看到,越来越多儿童青少年经过系统治疗痊愈,功能全面恢复。」陈旭说。返校是系统治疗的一环,躲避上学并不可取,这样的例子陈旭见过太多太多了。
图源:北京安定医院
上个月,陈旭在门诊遇到了从外地来的宇宇一家。2 年前,因为和同学闹矛盾,宇宇在家里大吵大闹不愿上学,甚至拿刀威胁。当地综合医院精神科的医生告诉他们:「这病没法治,把孩子带回家吧,当个小祖宗一样供起来吧。」
但被「供在家里」并没有改善宇宇的情绪状态。在家的时间越长,他变得越发爱生气,觉得「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一天都不出来一次。
图源:北京安定医院
宇宇此前在综合医院精神科看病,医生大多接诊成人患者,对如何诊治青少年的经验甚少。「我们有时候出去开会,听到很多医院还没有儿童精神科,甚至是由成人精神科的医生承担治疗,仍是比较陈旧的诊疗思路:只想着怎么把孩子约束起来,没有关注到全面综合管理对于儿童青少年康复的重要意义。这是非常让人难过的一件事情。」
两种截然相反的诊疗思路,背后也暴露出的是儿童精神科医生的人数稀缺。「当专事于青少年精神科的医生多起来,我们和家长、老师之间的误解可能也会『消融』。」
不过,这些「误会」好像已经在融化了。
前不久,门诊来了一个孩子,进门就说:「陈医生好,是我们老师让我来找您的。」一问名字,陈旭并不认识那位教师。
陈旭猜,可能是之前某个接受过治疗孩子的老师,收到了自己写的小纸条。尽管素未谋面,但在以更包容、更积极的态度对待出现情绪行为问题的孩子这件事情上,这一次,老师和医生达成了默契。
[1]尹胜健,陈旭,郑毅.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社会功能研究进展[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23,33(01):74-77.
[2]Li F, Cui Y, Li Y, Guo L, Ke X, Liu J, Luo X, Zheng Y, Leckman JF. Prevalence of mental disorders in school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China: diagnostic data from detailed clinical assessments of 17,524 individuals.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2022 Jan;63(1):34-46. doi: 10.1111/jcpp.13445. Epub 2021 May 21. PMID: 34019305.
[3]2022年国民心理健康调查报告:现状、影响因素与服务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