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G20吃的豆腐脑是咸哒!”那群人究竟在开心什么啊喂……

2016-09-05 科学家种太阳 果壳网

今天,你们可能已经被宣布胜利的咸党们刷屏了……



是的,G20峰会,领导人们吃的是咸豆腐脑。不过你们至于这么激动吗??就为了争豆腐脑该吃咸的还是甜的?

至于。这不是个问题,这是个“战争”。



虚假同感偏差:

别人应该都跟我一样吧


“豆腐脑还有甜(咸)的?那还能吃么!齁死了!”这是大多数人对于甜咸豆腐脑之战的第一反应。同理粽子、豆浆、月饼、胸是炒鸡蛋……


为什么从小就接受马列思想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网民,不能够客观发展开放地看待豆腐脑这个严肃的问题,不能平静地接受别人的口味,却一味地强调只有自己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呢?

社会心理学认为,抛开地域差异、生活习俗、小吃风味等等诸多历史遗留问题不说,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和“虚假同感偏差(又叫虚假一致偏差false consensus bias)”有关。


一个可能会被咸党载入史册的一天。图:大众点评


我们通常都会相信,自己的喜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特别是当我们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这一意见对我们非常重要时,这种错觉尤为强烈——“周围的人都和我是一样的想法,难道不是吗?豆腐脑就应该是甜/咸的啊!”

我们在日常生活时,还会存在一些普遍的认知偏差:忽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意见;过分强调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对于模棱两可的信息则向着有利于自己的一方进行解释……而这些偏差反过来也强化了“虚假同感偏差”,以维护我们已有的对于周围事物的理解,避免认知失调的出现。


斯坦福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李•罗斯(Lee Ross)通过实验揭示了虚假同感偏差的作用机制。他让被试(即自愿参加实验的同学)阅读一些冲突情境的描述,比如“用冬瓜和西瓜砸自己的脑袋,哪个更疼”,然后做出以下判断:

1、猜测别人会做出哪种选择;

2、自己会做出哪种选择;

3、描述做出不同选择的两种人各自的特点。

结果表明,不论被试是觉得冬瓜疼还是西瓜疼,大部分人都倾向于认为别人会和自己做出一样的选择而且总的来说,人们往往认为持不同意见的人更不顺眼。

明朝冯梦龙的《古今谭概》中“罚人食肉”的故事也是个虚假同感偏差的好例子。唐朝皇族后裔李载仁,又傻又愣(性迂缓)不吃猪肉。有一次他的下人打架,李大傻就罚这俩人吃肉夹馍,还警告其他人,说谁要是敢再犯就往猪肉里加上酥油!恶心死你们!


所以问题来了:肉夹馍里可以加青椒吗?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喜欢魔兽世界的人不能理解DotA爱好者的痴迷,而热衷于D盘隐藏文件夹中欧美视频的孩子无法体会到东京有多么得热。



敌意媒体效应:

总觉得报道偏向对方

既然认为别人都和自己一样,为何还要争论不休呢?爱甜甜爱咸咸,各取所需不是挺好吗?导致各方争论的原因可能与所谓的选择性知觉有关。



如果豆腐脑甜咸你还没确定,甜咸豆浆可能会更加混乱 图:大众点评


达特茅斯大学的阿尔伯特·哈斯特尔福(Albert Hastorf)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哈德利·坎特里尔(Hadley Cantril)这两位社会心理学者利用一场闹剧般的橄榄球比赛,完成了一项有关选择性知觉的经典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在一场争端颇多的比赛中,双方都倾向于认为错在对方,而且认为对方的犯规次数更多。

斯坦福大学罗斯教授等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敌意媒体效应”。他们发现,不论是总统竞选(1980年)还是种族冲突(1985年)中,支持某一方的民众总是倾向于认为媒体在报道中刻意偏向了另外一方

这种争执与所谓的选择性知觉密切相关:即我们倾向于根据自己的动机和目的来选择性地接受某些信息,甚至曲解这些信息的本意


所以豆腐脑你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图:tw.tranews.com



社会认同:社会心理学的万金油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只要祭起“社会认同”的大旗,就没有解释不了的问题。社会交往中,个体往往将自己归属于某一群体,并通过强调和夸大自己群体与他人的差异,使得群体内相似度最高而群体间差异最大,由此获得积极的自我评价并提升自尊。因此社会认同就是群体行为中表现出来的内群体偏好(in-group favoritism)和外群体偏见(out-group derogation)。


什么是内群体偏好?就是夸大群体内的相似度,利用“虚假同感偏差”,觉得所有人都应该吃咸的豆腐脑,不吃咸豆腐脑的人肯定脑子里都是豆腐


什么是外群体偏见?就是夸大群体间的差异性,利用“敌意媒体效应”,觉得凡是不疯狂支持咸豆腐脑的人都是反革命,说甜豆腐脑好的肯定脑子里都是豆腐。



那么问题来了,你到底吃甜的还是咸的? 图:123RF.com


其实甜的也好,咸的也罢,豆腐脑是无辜的啊……有谒云:豆腐本无物,卤水混沌开。本来无一味,何处甜咸来。善哉善哉,众生还应放下执念,甜即是咸,咸即是甜。


当然了,对于一个赤裸裸的辩证唯物主义者来说,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我们不能因为豆腐脑的不同味道作用于我们的意识,就反过来认为豆腐脑这一物质本身有了对错之分。所以最理想的解决方案是:等咱有钱了,豆腐脑一买两碗,一碗甜的,一碗咸的。



一个AI
……然后爱吃哪碗吃哪碗,剩下一碗当着对方的面倒了,并唾骂曰“这特么是人吃的东西?你看你看狗都不吃!”——你们人类这德行都好几千年了。



除了豆腐脑(豆花)、月饼、粽子、豆浆、胸是炒鸡蛋……所长刚刚还发了一个挑战味蕾的——土耳其的酸奶“爱兰”,是咸的。

扫码之后“历史消息”里面见~


吃货研究所
ID:Food_Lab甜咸之争算啥?豆腐脑/豆花至少有十个流派——只有所长知道!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