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鹦鹉案说起:都能人工繁殖了,怎么还会影响野生种群?

2017-05-10 花蚀/深山虫吟 果壳网

文:花蚀/深山虫吟

编辑:一个AI


最近那个争议很激烈的鹦鹉案子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当事人“养了几只鹦鹉”,结果面临5年的牢狱之灾,乍听起来似乎又是一出“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当事人妻子发布的喊冤微博。(图片来源:微博)

不过这一次,涉案男子并没有获得一边倒的同情,因为大家发现,他并不像家属轻描淡写的那样,只是“养了几只鹦鹉而已”——针对他非法贩卖2只受保护鹦鹉、还有45只鹦鹉待售的犯罪行为,法院的判决可能还尚属从轻。

诚然,国内目前的野生动物保护法陈旧落后,不区分累代人工繁殖个体乃至变异品系,也没有给予一些国内真正需要保护的野生动物应有的保护,这都是事实;但当事人私自繁殖交易受保护的鹦鹉种类、触犯了现有法律,也是事实。

而在他饲养贩售的这些鹦鹉中,还有1只非洲灰鹦鹉。这种鹦鹉尤为特殊。

非洲灰鹦鹉。拍摄者:Jurgen&Christine Sohns


野生的越来越少

宠物越来越多

非洲灰鹦鹉原本生活在非洲中西部的森林当中。它们体色银灰,尾巴上有一簇红。这是一种大型鹦鹉,虽然没有金刚鹦鹉那么大,但体长可达40厘米。它们性格温顺,非常聪明,特别擅长学人说话——正是这些特点,让非洲灰鹦鹉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宠物鹦鹉之一,也让它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这张照片是从背后拍的,一抹艳红是它的屁股,它正扭头梳理自己的尾羽。来自:wikimedia


为了满足全世界的需求,非洲一直在向外出口非洲灰鹦鹉。1980-2014年间,产地国家合法出口记录就高达近85万只(真实的数字肯定超过了100万)。1994年到2003年间,每年被捕捉的野生灰鹦鹉多达同时期野外种群的21%。

捕猎者逐利而生,可不会手下留情。为了抓到这么多只非洲灰鹦鹉,他们会直接翻查鸟巢、抓走小鸟;甚至会利用鹦鹉的社会性,在它们成群结队舔盐、喝水时,把整个家族一网打尽

从巢中被盗捕出来的非洲灰鹦鹉雏鸟。拍摄者:Terese Hart

而在这些灰鹦鹉之中,大约有三分之二会在送到市场之前死亡——更极端的数字显示,喀麦隆猎人捕捉的非洲灰鹦鹉中,在运输到杜阿拉国际机场等待出口之前,90%的个体将会死去。在被大量捕捉和栖息地丧失的双重压力下,灰鹦鹉的种群急剧缩小,终于在去年被列入《华盛顿公约》的附录1,国际贸易完全禁止,在本国繁育售卖需要持证

转运箱中的非洲灰鹦鹉。图片来自parrots.org中一篇关于杜阿拉国际机场非洲灰鹦鹉走私的文章。

在中国境内,现行野保法也和《公约》看齐,附录I物种会被视为等同于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来保护。想购买非法来源非洲灰鹦鹉的朋友,可要长点心了。


繁殖的是宠物

怎么会威胁到野生个体?

在很多国家,不少饲养者都已经初步攻克了非洲灰鹦鹉的繁殖技术。那为什么野生个体的交易量还这么大呢?为什么非洲灰鹦鹉的种群数量依旧因为狩猎而快速下降呢?

第一,非洲灰鹦鹉的商业化繁殖,无法摆脱对野生种群的依赖。人工养殖的鹦鹉,它的父母是从哪里来的呢?要想连续数代有谱系的养殖、不靠野生个体来补充,那可非常不容易。大型鹦鹉的寿命都很长,这意味着它们性成熟很晚,非洲灰鹦鹉至少要3岁才能配对,并且要组成群体,从中挑选自己中意的对象。商业性的繁育和玩家零星的饲养、繁殖不一样,要想完全不依赖野生种源,就必须在数代时间内维持一个大群,成本会非常高。非洲灰鹦鹉目前的市场价格,很难支撑起这样成规模的繁育。

其次,能繁殖,不代表繁殖成本低。相比之下,去偷猎的成本要低得很。不论是玩家直接买走私鹦鹉做宠物也好、繁育者为了获得亲本而去购买野生个体来繁殖获利也好,都比老老实实累代繁育要“实惠”很多。市场上常见的低价个体,其来源是不言而喻的。

第三,恰恰是繁盛的宠物市场,刺激了偷猎的需求。一些入门级玩家,会因为懂得不多、预算有限,去购买低价的走私野生个体。这样的玩家并不少,正是他们,支撑起了偷猎/走私的市场。

待售的非洲灰鹦鹉。图片来自vivapets.com网站,标题为“Cheap African grey parrots farm and other parrots”

还有一些人说,宠物饲养者养了大量的非洲灰鹦鹉,正是他们保证了这个物种的存续而不至于灭绝——这么说也没什么道理。野生动物保护,从来都不只是保证一个物种存在就够了,在实际操作当中,保护所针对的永远是在自然环境下种群的存续。除非到了环境彻底完蛋、种群完全崩溃的地步,才会考虑迁地保护,比如白鱀豚。而非洲灰鹦鹉还远远没到那个程度。

更何况,宠物的选种繁育通常是要选出颜色鲜艳好看、性格温和亲人的品种,它们在野外的生存能力往往不怎么样——这样的标准,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目标恰好背道而驰。家鸡那么多,红原鸡的数量还一直在下降呢。

自然环境中非洲灰鹦鹉的大群。拍摄者Diana May


那,宠物贸易和动物保护

只能二选一咯?


并不是。合理的宠物贸易,加上得当的监管引导,完全可以和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产生良性互动。

怎么讲?来听我讲一个故事,关于两种命运截然不同的石龙子。

下图这两只都是 Tiliqua 巨柔蜥属,也就是俗称的蓝舌石龙子。左边是澳洲蓝舌Tiliqua scincoides,图为东部亚种)。右边是俗称巨人蓝舌或者印尼蓝舌Tiliqua gigas。可以看出来这两者长得挺像,饲养方法也差不多。

左图为澳洲蓝舌,右图为印尼蓝舌。(图片来源:维基)

然而在国际市场上,几乎所有的澳洲蓝舌(大部分是北部亚种)都是累代人工繁育的个体,而印尼蓝舌却基本全是野外抓来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因就在二者的产地上。前者的分布地澳大利亚是野生动物保护的灯塔国,后者生活的东南亚则是野生动物走私交易的中心。

不得不说,投胎是个技术活。

澳大利亚是严格禁止野生动物的出口的;因此在澳洲以外的饲主想要饲养澳洲特有的动物的话,就必需老老实实依赖人工繁殖。的确也有人试图从澳洲走私动物,但澳洲严格的法律和严厉的执法让走私变得非常困难。


而以印尼蓝舌(以及分布在澳洲以外的其他蓝舌石龙子)可就没这个运气了。既然直接从野外抓比人工繁殖划算,也没有多少法律风险,何不干脆抓来卖?即便有极少数繁育者在坚持人工繁殖,也无法改变市场上大部分都是野生个体的事实;而许多所谓的“人工繁殖个体”也往往只是怀孕时被抓的野生雌性产下的。蓝舌石龙子不是什么濒危物种,但这样的商业化捕捉显然是对野生种群的破坏。

而澳洲政府对野生动物的严格保护的结果就是,饲养者们积极地钻研澳洲蓝舌石龙子的人工繁殖,不但能够稳定地向市场供应人工饲养的个体,而且还在繁殖过程中筛选出很多比野生型更收欢迎的变异人工品系

youtube上一位繁育者的视频,展示了多种澳洲产蓝舌石龙子的原种和变异。(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HtzlQZXxR8)

就这样,野生种群没有受到影响,售卖人工繁殖个体对商家来说比捕捉野生个体更划算也没有法律风险,而饲养者也觉得人工繁殖的比野生的更好看、健康、友好,市场在法律的规范下进入了良性循环。

如今,在美国宠物市场上,印尼蓝舌等野生货是蓝舌石龙子里最便宜的,人工繁育的澳洲蓝舌北部亚种要贵上个两三倍,如果是选育过的品系就更贵了。东部亚种因为手里有种源的人少,更是可以开出四位数的高价

经过选育的东部亚种个体。来源:web nose fotos.


价高不是因为它们珍稀,相反,蓝舌石龙子是澳洲最常见的动物之一——它们的高身价,和饲养者心目中“高端宠物”形象,都来自澳洲对野生动物的严格保护。

对比我国的丽文攀蜥、东方蝾螈这样的本土物种,连愿意做人工繁育的人都没有;几百几千只被塞进蛇皮袋和矿泉水瓶,大部分死在半路,小部分被用白菜一样的价格卖掉然后挂在玩家手里;就算被贩卖到了国外,也是价格低贱的“低端宠物”,会买这些动物的人很多就图个便宜,根本不会好好养。

非洲灰鹦鹉的红色品系。这个品系由南非人繁育而出,已经稳定培育了多代,售价极高。非洲灰鹦鹉的宠物繁育也是能做到不依赖自然种群建立人工品系的。拍摄者David Dennison

不光是宠物贸易,在野味、中药贸易和其他经济活动里,我国的野生动物资源都是这么被贱卖的;就算是中国最后的绿孔雀种群,都开不出比一个产能过剩的小水电更高的价钱。


作为普通老百姓

我们能做什么?

1,不饲养、不捕杀、不消费野生动物,并拒绝野生动物制品。

2,避开来源可疑的宠物个体,遇到违法饲养和销售者时,拨打110

3,敦促政府建立一套更可靠的监管体系:加强对宠物繁育和交易的管理;区分人工繁殖个体和野生个体;让合理的宠物繁育可以健康发展,不合理的宠物贸易不能浑水摸鱼。

4,转发本文给你的朋友,让大家了解不恰当的宠物贸易对野生动物的危害。


如果你真的爱一种生物,应该去想想你的爱会给它们带来什么,怎样才能给它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如果你的这种“爱”会让一个物种惨遭滥捕,濒临灭绝,那么,就不要奇怪有人和你为敌。


一个AI

没有太长不看版,本文每个字都很重要。

给我拉上去好好看。



长按指纹

关注果壳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