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喝酒就喝酒,你指望喝酒能“保健”?想得还挺美的……

2017-11-06 瘦驼 果壳网

作者:瘦驼 

编辑:odette


国内食品发酵类专业的牛校江X大学,它的副校长,也是国内白酒发酵领域的牛人徐X教授,最近发布了一个“科研成果”:经过他们的研究,国内某品牌白酒中含有比其他酒更高浓度的地衣素。而地衣素是有“健康价值”的。

新闻报道截图

于是科研单位很开心,毕竟又结了一个课题。酒企很开心,不管多少,地衣素是国外酒没有的嘛。有些媒体很开心,商务部门的年度任务完成难度又小了些。部分股民很开心,眼看这白酒板块是涨不停。

对于其他人呢?我怕是要给大家扫兴了。


地衣素是啥东西?

地衣素(lichenysin)是由地衣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分泌的物质,地衣芽孢杆菌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一种细菌。中国白酒用酒曲发酵,而酒曲其实是真菌和细菌的复合物。每家的曲里面的菌种都不一样,所以发酵产物复杂,造就了白酒“风格风味多样”。作为路人甲,地衣芽孢杆菌混进酒曲里,导致发酵产物里出现了地衣素,那再正常不过了。


那路人甲怎么就成了健康卫士呢?这要回溯到三十几年前,那时候我们国内的临床微生物学家特别喜欢做“抑菌实验”,也就是看看某个物质或者菌种能不能在培养皿里抑制有害菌的生长。毕竟八十几年前弗莱明就是这样发现青霉素的。那时候有个大夫把某位病人的阴道拭子做了微生物培养,发现除了常见的乳酸杆菌(阴道正常菌群,产生的酸性环境可以抑制其他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外还有一种不认识的,鉴定结果是地衣芽孢杆菌。实验室研究发现,在乳酸杆菌制造的酸性环境里,这种菌可以很好地生长,并且可以抑制诸如金黄色葡萄球菌之类的有害菌生长。

那个年代,益生菌的概念比现在还火。当年咱们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折腾“红茶菌”的劲头可比咱们发“酵素”劲头大多了。太阳底下无新事。

红茶菌……不知道是啥的回家问问爸妈。

于是针对地衣芽孢杆菌的研究展开了,延续至今的,是各种地衣芽孢杆菌活菌制剂,从治拉肚子到阴道炎,用途非常广泛。

地衣素作为从地衣芽孢杆菌里分离出来的代谢产物,也被研究了。实验室研究发现了它的各种生物活性。但是,实验室研究千千万,能走到临床的万而无一。做不了药有时候更好,可以开发保健品啊,毕竟只要吃不坏就行。


酒里有地衣素就能抗癌?

酒里还有酒精呢!

白酒里有地衣素(或者其他任何你没听说过的名词)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发酵型白酒很复杂,什么泥煤味、坚果香、烟草味、花果香……那都不算什么,我们的酒能喝出烧塑料的味和八十种不同的烂菜叶味,如果你不懂得“品”的话。其次意味着徐教授的实验室检测技术又进步了。现在检测技术越来越精准,痕量检测甚至可以检出一万亿分之一这样的浓度水平来。所以,什么东西里发现了什么我都不奇怪,不管是企鹅体内的DDT还是白酒里的抗癌物质。

说到抗癌,“在酒里发现微量的抗癌物质,所以适量饮酒有益健康”这样的逻辑推导堪称经典。因为,无论何种酒,酒精都是其中的重要或者主要成分,而酒精是一类致癌物。酒精可以导致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胃癌、肝癌、结肠癌和乳腺癌,证据确凿。除此之外,酒精的其他危害大家更清楚了,它是中国成年人的第六大致死因素,每年直接导致超过30万国人死亡


如果这还不够让人警醒,下一个数据会让你更“细思极恐”——酒精每年在中国造成的“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将近1400万年。 DALY的意思是因为某种因素导致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寿命。也就是说,如果完全不喝酒,中国人每年都会多健康生活1400万年。细思一下。

那中国人现在饮酒的情况如何?根据世卫组织和其他公共卫生机构的研究,2010年我国15岁以上人群人均年纯酒精摄入量是6.7升,在国际上是中游水平。但是调查发现,我们的饮酒比例并不高,差不多一半的15岁以上男性和八成以上的15岁以上女性表示自己不饮酒。这样换算下来,喝酒的那些人的人均年酒精消费量高达15升以上,位居世界前列。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全球人均酒精消费量持续下降的趋势下,我们上演着“醉美逆行”,消费量持续上涨。

图中虚线所示为中国人均酒精摄入量的变化,按全国人口计算得出的数值和其他国家比不算太高。但如果只计算喝酒的人,那么他们的人均年酒精摄入量在2010年就达到了15.1升,居世界前列。图片来源:文献[1]

我也喝酒,虽然喝下去的每一滴酒都给我带来更高的健康风险。但是作为人类使用历史最久的毒品,我知晓喝酒的健康风险,在享受它的社交功能的同时尽量控制这些风险。

如果一个酒企不去提升自己产品的口味和稳定性,不去发掘产品的文化价值,而是去搞什么“保健效果”,我觉得,不管是哪家,只要这么干的,都是流氓。无论中外。

(编辑:odette)

参考文献:Heng Jiang, Robin Room, Wei Hao, Alcohol and related health issues in China: action needed.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Vol 3, e190-e191, April 2015




果壳网

ID:Guokr42

虽然换了二维码

但依然整天在科普些不正经玩意儿

欢迎关注


本文来自果壳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