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普就是要较真!2018年,这10个流言你信了吗?

果壳 果壳 2018-12-27

马上要过去的2018年,你一定听过这些说法:


“超级蓝血月亮,一辈子只能看到一次,别错过!”

“妇科检查精元抗体,就能知道女性有过几个性伴侣!”

“治愈艾滋病的新药终于出现了!”

……


这些流言是真是假?果壳今天回顾2018十大流言,借你一双慧眼吧。

 

 “超级蓝血月”一辈子赶一回?

1

真相:不稀罕

 

蓝血月丨夜空中国


超级月亮”就是看上去特别大的月亮。


(果壳内心戏:也没有很大,比平常大百分之十几,每年有三到四回) 。

 

蓝月”是指同一个月的第二次满月。


(果壳内心戏:并不会真的变蓝,每两三年有一回)。

 

血月”指的是月全食。


(果壳内心戏:全食时确实会变暗红色,平均每年不到一回)

 

这三个名词都不算正经天文学名词,之间没有什么联系,正好碰在一起也不会产生什么视觉奇观,看起来就还是正常的月全食。它也没有稀罕到百年难遇的程度,上次是在1982年12月30日,下次是在2037年1月31日。


“精元抗体”测性伴侣数量?

2

真相:没这玩意儿

 


2018年年初,关于精元抗体的说法在网上流传了一波。谣言说,女性与多少个异性发生过性关系,“精元抗体”就是几,并且会在妇科检查报告单中呈现,比如“精元抗体5”,就意味着该女性与5个人发生过性关系。

 

纯属扯淡。世界上并没有精元抗体这个东西,根本不可能出现在检查报告里。有一个勉强挂点边的概念是抗精子抗体(AsAb),但是它无法说明任何涉及性行为史的问题。

 

首先,它虽然会结合精子,但它的出现并不说明有精子来过(也可能是接触了和精子抗原特征类似的细菌),而没有它也不能说明没有精子来过(正常情况下精子的抗原并不会接触到女性的免疫系统)。

 

其次,针对它的检验只能反映总量,而不能反映种类,更不可能区分出这些抗原来自几个人或者几种细菌。

 

此外,常规体检里根本无需检测抗精子抗体,只有在诊治男性不育症和女性习惯性流产时才需要排查这个因素,所以它也不会出现在普通的妇科检查报告里。

 

新药治愈艾滋?

3

真相:离得还远


图丨梨视频


4月27日,国内某视频媒体发布了这样一则视频,宣称“香港大学宣布新药可清除艾滋病毒”。此视频在社交媒体快速传播,很多人认为该药是一款能够预防和根治艾滋病的神药。

 

药是好药,只可惜它的效果在流传过程中被大大夸张了

 

药物研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实验室找到有潜力药物,到动物实验,到层层临床,每一步都会淘汰很多,最终真正造福人类的只是很少数。这一次报道的新药来自香港大学嘉诚医学院,是一种名为BiIA-SG的双特异性抗体,虽然在小鼠实验里取得了十分出色的效果,但还需要猴子实验以及多期人类临床,通常还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过度吹捧实验阶段的药物是社交媒体的常见毛病。这样做不但不尊重事实,也会有切实的不利影响:一方面它会让人沉浸于虚无缥缈的神药想象而忽略了现实中真正在进步的有效策略,比如现在我们已经有了很有效的控制艾滋病病情和阻断传播的手段;另一方面它也给医疗诈骗提供了可乘之机,有大量骗子已经在以各种“最新疗法”为幌子欺骗患者了。


“治愈率75%”的“广谱抗癌药”

4

真相:夸张了

 

拉罗替尼(商品名:Vitrakvi)丨bayer / CNN


11月底,“美国上市广谱抗癌药,治愈率高达75%”的利好消息被广泛传播,可惜,这又是一个夸大事实的标题。

 

美国确实上市了一款广谱抗癌药,但是这个“广谱”并不意味着它适用于广泛的癌症人群,而且75%这个数字也并非“治愈率”

 

这款名为拉罗替尼的口服抗癌药虽然适用于多种癌症,但并不是说这些种类的癌症都可以用这种药物治疗,实际上,它只能用于具有NTRK基因融合的肿瘤。而这种基因融合在癌症中并不特别常见,研究发现,只有0.21%的肿瘤具有NTRK基因融合。

 

另外,75%指的是“整体缓解率”,就是治疗后肿瘤缩小的患者比率,不是治愈率。要达到“治愈”的标准,需要患者的肿瘤完全缓解,并且在患者不接受进一步医疗干预的情况下,之后的死亡风险不再受癌症影响,而与相同性别和年龄的人群相当。这个定义大大超出在某一阶段的 “肿瘤缓解”。

 

不过,拉罗替尼依然是很重要的进步,对多种以NTRK融合驱动的罕见癌症患者意义非凡。它也反映出传统上以癌症发病地点来分类的方式正在逐渐落后于时代,也许未来我们都将用癌症的基因特点作为主要的分类法。到那时,“广谱”二字就不会产生这种误会了。

 

NASA双胞胎实验:基因改变7%?

5

真相:被误读


双胞胎马克·凯利(Mark Kelly,左)和斯科特·凯利(Scott Kelly,右)丨Rober Markowitz / NASA


今年3月,媒体纷纷登出一条爆炸性消息:NASA双胞胎实验证实太空生活将改变宇航员的基因!宇航员斯科特·凯利上天一年,与双胞胎哥哥的基因发生了7%的差异!

 

什么,7%都变了?那还是人吗,要知道人类和黑猩猩遗传信息的差异也不到2%。

 

这次报道事故的一部分锅在NASA自己身上。今年一月,NASA一篇引人误解的新闻稿指出:宇航员93%的基因在返回地面后恢复正常,剩下的7%可能导致某些功能相关的基因的长期变化。这里的“变化”很容易被误读为组成DNA的碱基对变了(而媒体正是这样做的)。


实际上,宇航员的碱基对还是原来的碱基对,只是它们的表达可能发生了改变基因表达本来就是随着环境变化而改变的,是很正常的事情

 

3月份,NASA对原报道做了更新,强调宇航员7%的基因表达变化是非常小的,可能和登山潜水等压力引发的变化差不多。 

 

食盐抗结剂有毒?

6

真相:杞人忧天

 

图丨pixabay


食盐里的抗结剂有毒,吃了会生病?这个流传已久的谣言今年又出现了。防止食盐结块的添加剂亚铁氰化钾确实有个有点吓人的化学名字,不过它其实很安全

 

游离的氰根离子确实有毒,这是因为它会牢牢地结合到人体内的铁上,让细胞的呼吸过程无法完成。


但亚铁氰化钾里的氰根并不是游离的——它们已经和自带的亚铁离子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在水中和动物体内都不会有游离的氰根释放出来,烹饪的条件也不足以让它分解。


根据国际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制定的安全标准,一个70公斤的人每天吃下1.75毫克亚铁氰化钾,吃一辈子都没有问题,而无论多么重口味的人,从食盐中摄入的亚铁氰化钾其实量都远少于这个数字。与其担心这些抗结剂,不如还是担心一下吃盐太多本身的健康问题吧。


小龙虾孤雌繁殖?

7

真相:想太美

 

一只成年的大理石纹螯虾(图中黑线代表现实里的1厘米长度)丨nature


2018年2月,网上传言,发现了一种孤雌生殖繁衍特快的小龙虾。一时间,吃货们奔走相告,喜悦之情洋溢,好像明天小龙虾就要降到白菜价了。

 

然而,事实却没有那么美好。这种小龙虾又没肉又不好吃,还破坏环境。

 

德国吕科(Frank Lyko)团队研究发现,这种大理石纹螯虾是龙纹螯虾的三倍体,它们的确能孤雌生殖而且生长速度快、产卵多、食谱广、适应各种环境,一年就可以一只变成几百只。正因如此,这种鳌虾尽管出现还不到30年,但已经扩散到了欧亚非三大洲的野外。

 

这种变异螯虾,其实肉还没有普通小龙虾即克氏原螯虾多。在马达加斯加,它们已经泛滥成灾,但因为口味欠佳被列为“低经济价值”。它们吃小鱼,导致渔获下降;啃食水稻,导致稻谷产量下降;它们还自带“螯虾瘟疫”真菌,威胁到七种马达加斯加的本土野生螯虾,导致物种多样性减少。这种小龙虾不足以抚慰吃货的胃,却足以入侵野外造成损失。这种变异鳌虾,还是留在水族馆和实验室里吧。


紫菜是染出来的?

8

真相:本来就紫

 

紫菜洗出橘红色水?| 新浪微博:@新浪上海


紫菜,一种常见、廉价但美味的食物,背的锅却不少。今年12月,一位女士向媒体爆料说,她在某生鲜电商购买的紫菜,泡水之后却把清水染成了橘红色,把她吓得不轻。

 

从受访者提供的照片来看,水呈偏紫的红色,那这确实符合紫菜掉色的情况。但是,紫菜本来就是会掉色的呀……紫菜紫菜,顾名思义,这种藻类活着的时候就是紫红色的,这是因为其中含有水溶性的藻红素,泡水之后自然就会把水染色。

 

藻红素的降解速度比较快,在高温下也不稳定,所以如果紫菜不新鲜,或者煮熟了,看起来就是偏绿的(叶绿素的颜色)。

 

紫菜被误解,已经不是一次两次了。去年“紫菜掉色”也被当过食品安全新闻,再往前还有“扯不烂的紫菜是塑料袋做的”之类的谣言。紫菜:我冤啊!

 

喝咖啡会得癌?

9

真相:纯为误导


图丨pixels


2018年3月28日,加州法院下达了一项判决:基于过往法律条文,加州的咖啡销售者需要在标签上贴出警告,让消费者知道咖啡里含有一种“可能致癌的物质”。以“咖啡致癌”为标题的各种文章在国内媒体平台上疯转。

 

这个可能致癌的物质指的是丙烯酰胺。动物大量接触丙烯酰胺会导致癌症风险增加,而咖啡在烘焙过程中会产生丙烯酰胺。

 

但这一判决引发了许多争议。美国癌症学会(ACS)指出,只要一个有淀粉和氨基酸的食物经过高温烹饪,就会产生微量丙烯酰胺。人们从食物里吃到的丙烯酰胺很少,远远达不到动物实验里的量。世卫组织也在6月重申说,没有足够证据表明咖啡可致癌。因此,加州环境健康危害评估办公室建议更改立法为咖啡免除此标签,美国FDA对此也表示了支持:“咖啡上的癌症警告,更多地是误导消费者,咖啡并不会造成癌症风险的升高。”

 

这一判决引发的风波尚未平息,明年法庭还将进一步讨论咖啡上应有怎样的警示标签。

 

舒马赫苏醒!

10

真相:早就醒了

 

图丨Mark McArdle / Wikimedia Commons


12月18号,网传著名F1赛车手舒马赫在5年昏迷后突然苏醒,引发了一波网友的创作热潮。可惜这个是以讹传讹……人家早就醒了

 

首先,舒马赫是因为2013年12月29日的滑雪事故受伤而昏迷的,不是车祸。

 

其次,也是很多人误解最多的一点:舒马赫并非因为伤势严重而昏迷,而是“诱导昏迷”,是医疗干预的行为。这是在危急情况下采取的权宜之计,目的是为了缓解脑内的炎症和颅内压力,同时减少脑的代谢需求,帮助他更好地康复。也就是说,这并不是真正的昏迷,相当于一次延续时间极长的全麻,停药后就可以唤醒的。

 

最后,并不存在什么重大奇迹,因为舒马赫早在2014年6月16日就醒了。也就是说他只昏迷了半年!在那以后,他一直在缓慢地恢复中,现在已经不再卧床。

 

总之,我们期待舒马赫真正回到大众视野中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现在各种谣言中。

 


前两天,我们盘点了2018十大科技事件,关注果壳,后台回复“十大”阅读。


2018大盘点,未完待续。


——你们的AI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果壳

ID:Guokr42

正经科普,及时辟谣,就看果壳

动动手指给果壳点“好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