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静下来心来学习啊”,对不起,这对我来说有点难

李笑白 果壳 2019-12-20

和医生道谢后,我拿着诊断书从精神科走出来,顺着指示牌去药房拿药。药剂师把药给我时,顺手抽了张纸一起递给我,她指指自己的眼睛,我才反应过来自己脸上有些湿润。

 

怕别人看出异样,我低头往外走,眼泪却越来越控制不住。哭不是因为得了绝症,而是因为压在我心底的大石一下子消失了,如释重负的我恨不得把二十几年来无处诉说的委屈一次哭完。我终于知道困扰自己这么多年的多动与分心,是因为一种叫做ADHD的病,它的学名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DHD,又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丨 图虫创意

                                            

是个人就有分心的时候,学习时也好,工作时也罢。但我的分心,已经成为压在头顶上的乌云,遮住人生所有的阳光。


从小,我就羡慕那些能静心学习的学霸


如果要用一个词形容我过去二十多年的人生,那就是“磕磕绊绊”。

 

我的妈妈在幼儿园工作,经手的孩子多得数不清,可打我记事起,她就说,我是她见过的最难带的孩子。别的小朋友不乖都是有原因的,但我却显露着些微的“不正常”。

 

我不是那种到处搞破坏的熊孩子,也不会在大街上不依不饶地索要什么东西,但我总是安静不下来,哪怕是毫不费劲地趴在床上,我也要不停地变换姿势。那时,长辈们常开玩笑说,要带我去医院看看有没有多动症。

 

长辈的玩笑话是我对“多动症”最初的印象。但那时我还小,本就是猫嫌狗厌到处撒野惹事的年纪,所以多动并未给我带来太大的困扰。而当我上学后,才逐渐意识到“多动”带来的破坏力——因为我不只是身体静不下来,大脑也一样多动,也就是所谓的“分心”

 

上课的时候,你如果仔细看我的眼神,就会发现我总是在走神。


对我来说,分心、走神是家常便饭。丨 图虫创意


坐教室第一排的时候,老师能清楚地看见我所有的小动作,没事,我可以盯着老师的衣服、表情、动作,配上各种小说情节,脑补出一场大戏。座位在窗边的时候,外面飘来的声音、一只飞过的小鸟、远处平楼天台走过的人,都可以轻易把我的目光从黑板诱惑到窗外,而即使那时我真的想好好听课。

 

我的注意力根本集中不了,于是整个学生时代,我从老师那里听得最多的话便是“你静下心来学习啊”。

 

但很多时候,这好像不是我能控制的。高三时,我内心很紧迫,知道要抓紧每一分每一秒,但一到自习时间,我的身体就是不听使唤。用班主任的话来说,我那叫万花丛中一点绿,太显眼了。能不显眼吗?齐刷刷埋头做题的背景中,我一个人,摸头、玩文具盒、左摇右晃,看看这本书放下又翻翻另一本书,拿出一本资料做几道题又换一本,实体版无规律的布朗运动。

 

所以从小到大,我都羡慕那些做事高度集中的学霸。


我的大脑,经常有些混乱。丨 retentionscience.com


“由早上恋在大沙发中,盖着小小丝绵被,身边堆满零食直到凌晨时分一口气地把它看完……”,这句话构建了我脑海里关于读书最美的画面。可这样的场景,对我来说不存在的。就算拥有了最舒服的沙发,找到了最舒服的坐姿,我还是会每隔几分钟地变换坐姿,并且看几行字就开始神游天外。

 

我因此尝试过各种读书办法,比如用手指或者笔定位,一行一行移动,没用,最后神游回来发现手在无意识划横线。脑海默读,更没用,一小会儿脑子里就完全没声了。大声读出来?可这样看书哪有乐趣,会被当做神经病吧。


我以为的“一切都会变好”,

真的只是我以为

 

学习上是这样,工作后也没有变得更好。我的工作,需要经常和人打交道,还需要细致地跟进流程。可这些要求就像是我的对立面,我很难记住别人说的细节,流程也常常忘记跟进,工作大半精力耗在四处补救上。就算别人坐我对面,一对一谈话,我也能走神到飞起。记忆就像被橡皮擦随机擦除的纸一样,这里少一点痕迹,那里少一些细节,忘事、拖延依然是常事。

 

虽然从没有犯大错,可那些“屡教不改”的小错误,让同事和领导对我的印象就是“聪明,但不靠谱,可以给任务,但不能完全放心”。这种不被完全信任的感觉非常糟糕,可我也无处叫苦,因为自己心底明白,事实如此。


我的记忆就像被橡皮擦随机擦除的纸一样,这里少一点痕迹,那里少一些细节。丨 图虫创意


比如最近要负责一个重要的会议,我小心翼翼地在脑海里把所有要做的事过了一遍,心想着应该没问题了吧。但当天,我却直接忘了有开会这件事。先去的同事询问起来,我才想起要开会。可会议室需要纸质申请,而我只走了电子申请,还倒霉地被占用了,只能临时换会议室,电话通知所有参会人员。这种过山车一样的场景,是我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以至于没啥事的时候,我依然会提心吊胆,害怕现在只是暴风雨前的的平静,迟早有什么大招突袭。

 

更难受的是,工作以后,“你听懂我说的了吗”这句话如影随行。我知道我的理解能力没问题,可那些被我忽略的小细节,总会让通向终点的道路曲曲折折。虽然最后事情也完成了,但其间经常会因为我错过的内容,返工、重复确认、狂催流程。如果我最初能认真听别人说话就好了,但我真的尽力了。


过山车一样的场景,是我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丨 Pixabay


由于时时受挫,我也越来越害怕与人交往。经常迟到,记不住别人的话,忘记对方的喜好,很多人因此觉得我以自我为中心。没有啊,我只是脑子像被关机一样记不住这些细节,并不是不关心家人朋友。

 

是我的错吗?也许是吧。可以改吗?怎么尝试都改不过来。这种无力感和绝望时时刻刻都像一只大手,紧紧捏着我的心脏,让我呼吸不过来。

 

而我能安然无恙没得罪太多人,依然有爱我的朋友和亲人,很大原因在于每日能量限额中,我划了一大块用于自控。控制自己不要崩溃,压制时不时升腾起来的“要不就这样算了”,克制想要吼人和扔下一切的冲动,安抚或暴躁或沮丧的情绪,所以至少在不熟的人看来,我还是“正常”的。

 

有一天我终于意识到

它可能是个病,于是去了医院


当我被万般困扰,在网上搜索“总不能集中注意力”时,有人提到了ADHD这种病。带着好奇去了解了一下,没想到不少人都有类似的经历。原来感觉自己在一座孤岛,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和岛上的动物植物说话,它们也只是看看我就跑开,得不到任何回应。而那一刻却觉得,我好像有同类了。

 

于是,我特意买了两本科普ADHD的书,其中《分心不是我的错》里介绍了各种案例,我发现那些案例里的患者和我很像,他们的经历让我感同身受地疯狂点头。

 

“他们常常有好几个计划同时进行,他们总在忙,却很难真正完成任何事,因为他们会拖延;他们经常情绪不稳定,可以没有任何原因地在瞬间从极高昂变得极低落;他们很容易生气,尤其是被打断或遇到改变的时候;他们的记忆有很多漏洞……”——《分心不是我的错》 丨 图虫创意


为了给自己一个心安,我决定立马找时间去医院精神科。

 

我在深圳,去的是康宁医院。进诊室后,医生很和蔼,让我讲一下有哪些症状,我把能想到的、从小到大的这些儿事都讲了一遍,过程中觉得非常不好意思,感觉自己像在网上看到什么野鸡养生知识就在专业人士面前关公耍大刀一样。最后医生开单让我做完相应检查后给她看结果。

 

检查一共有五项,第一项检查需要带上头套,然后安静坐一会。另一项检查也要戴头套,还需要洗头。护士把我带进一个只有一台电脑的小房间,我需要听耳机里的两种声音并做出反应,就像英语听力一样,其中一种不用任何反馈,另一种声音一听到就按1。

 

接下来两个检测是在一间房做的。一个测试需要带着耳机看屏幕,听到或看到1,就点击鼠标左键,听到或看到2不用任何反应。另一个测试是在1~9的一整页数列里,按要求划去相应的数字,做完后不能反查自己有没有漏掉。

 

最后的测试是填写一份有90题的问卷,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答案。


五项检查依次是特殊脑电图、事件相关电位+N400检查、常识注意测验、神经心理IVA、症状自评SCL-90。丨 图虫创意


做完这些测试很快就能拿到结果。挂了复诊号,医生翻看结果后,说我属于多动症障碍中度,并且情绪问题非常严重。医生开了点药,让我看看吃后是否有效,并建议如果有必要,可以咨询成人精神心理。

 

医生和我分享了一下其他的病例,让我不用太担心多动障碍对生活的影响,影响肯定有,就像近视一样,会伴随一生,但总有办法缓解的,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一样可以应对学习和生活。

 

仅仅知道从小困扰我的问题有一个名词能解释,心里都好像有一束光冲破笼罩已久的乌云。从小我就知道自己注意力很难集中,很多事情也记不清楚,但还是逼着自己熬过来了。一直以来长辈们都说“这孩子聪明是聪明,就是很容易走神,不知道整天在想什么”,我也一直自嘲“没办法啊,我脑子不好,请关爱我”,可内心一点也不想这样,我想当一个靠谱的、能让人信赖的人。

 

现在我知道,这不是我的错,我只是得病了,和正常人有些不一样而已。

 

确诊了,我要试着和它更好地相处


知道是病症,那么就可以对症下药了。医生说可以服药,但我还是希望尽量少吃药,所以之后的一年我在尝试着更加坦然地对待它。

 

确诊让我接受了现实。这其实很好,毕竟这样我才能重新划定地平线,才能真的跳一跳。我知道自己容易分心、容易失控,那我就换一些方法到达目的地吧,哪怕走走停停,哪怕容易受挫。


试着再次出发吧。丨 Pixabay


我的一个常态是:本来计划做一件事,回过神来却发现自己在干别的。于是,我开始学着写下自己要做的那件事,并且一次只做一件事。这看似麻烦,但意外有效。每次陷入“我刚才要做什么来着?”的困惑时,看看之前写的东西,我就能立马反应过来。写下的东西就像是一个导航仪,当意识到走神时,看看导航仪,我就能将偏离轨道的注意力拉回来。

 

注意力本来就容易涣散,我也就不再和别人比了,比来比去都受打击。别人是专注25分钟休息5分钟,那我就专注20、15、10分钟也一样可以啊。而为了做到10分钟的专注,我尝试着先把工作分解,分解到足够小的一步,做完一步划掉一步,这样一天内同样可以有实际产出,有实际产出才可以维持我不崩溃,以及正常生活的信心。

 

我把不管再小的成功和开心,都记录下来。很多时候,成功的事做完就做完了,心中不占空间,不擅长或者困难的事却一直卡住心里,时不时出来刷存在感。这种记录让我“发现”,更准确地说是“想起”自己顺手的事,而这往往是我擅长的。非常丧的时候翻一翻,回忆当时的愉悦心情,或许,我没有那么差。

 

把事情分解成足够小的步骤,就像无数小的拼图,最后也能组成一幅完整美丽的图画。丨 图虫创意

 

而当我这样做以后,我逐渐发现,失败只是回到原来的状态,也并没有那么丢人,更不会进入更糟糕的境地。

 

我开始给自己定一些长久一点的目标。任务分解是“问题来了才解决”,太过被动,目标则是主动出击。注意力在四处奔跑,所以我更需要一条路,去引导它去往的方向,或者说是告知它,这才是你要去的方向。

 

最后吃好睡好适当运动,合理发泄定期独处,管理好每天的精力虽然不是每天都如计划那样,但总趋势欣欣向荣,我能感觉到自己已经慢慢找到和ADHD和谐相处的模式。

 

我的生活不应该只有阴影笼罩


未确诊之前,我的生活重心是让自己不要失控,努力融入人群,尽力做一个“正常人”。但内里一直都是破碎的,找不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我评价非常低,我甚至不认为自己获得的成绩是能力应当,而全都是虚无的泡沫和易逝的好运,也不认为自己值得被爱。

 

当我像上面说的这样做了一年,我好像能看到自己棒的部分了:

 

同理心强——毕竟我废柴这么多年,犯过各种匪夷所思的错,自然能感同身受理解各种奇葩错误。所以要收拾别人的烂摊子,不会生气也不会暴躁,所以人缘不错。

 

有韧性——能熬过九九八十一难,作为朋友圈里著名“打不死的小强“,虽然无数次想靠抽烟喝酒来逃避现实,希望用放纵换得一个暂时的抽离,但一直忍着没去做,能控制到现在也是很棒的了。

 

结束不要脸的自我吹捧。《分心不是我的错》里说,许多分心者都拥有创造力丰富、智商高等优点,而拥有这些思维特点的人,往往是那些创新者、探索者、艺术家,他们能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爆发令旁人和自己都惊异的注意力。

 

虽然我目前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领域,也没发现自己拥有上述优点,但一直尝试和坚持,相信肯定会有收获,再差也不会比现在差了吧。


图 丨 图虫创意


换个角度想,大家都会被各种杂务分散注意力,又因为沉迷手机这些原因,把自己仅剩不多的注意力切割成更小块。原本我作为一个ADHD患者,大多数人的起跑线都比我靠前得多,现在大家却主动把起跑线拉到和我齐平,既然这样,那我也没啥好自暴自弃的了。


医生点评

曹庆久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文章开始时作者的眼泪,也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病人:一位妈妈,在得知儿子被诊断为ADHD时,泪流满面。她为多年来一直内疚的“教子无方”而流泪,也为孩子被错怪为“故意不努力”遭受的责打而流泪,更为得知真相而流泪……每一位这样的患者在知道“真相”前,都对自己的人生充满了不解,对自己的行为充斥着自责,对自己的前途怀疑满满。

 

ADHD,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多动症”,在儿童时期常以多动、冲动、注意力缺陷等为主要表现,并且其中很多人的症状会延续到成年期。而成人多动症,更是一个被严重忽视的群体,我们给这个群体贴了很多标签,如“不靠谱”、“拖延症”、“低情商”、“冲动狂”等。

 

儿童多动症的注意力缺陷症状,在成人期的延续常表现为做事拖延,时间管理能力差,组织性差,效率低,开会、听讲、阅读困难等;而儿童期的多动/冲动症状也常常以“改头换面”的形式表现出来,常表现为计划多但是难以坚持,频繁辞职更换工作,情绪控制能力差,冲动易得罪人,容易出事故等

 

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成人多动症人士的工作、生活、人际关系等。因为长期的挫折和不顺利,很高比例的人会伴有焦虑、抑郁等情绪,于是常常因为情绪问题而就诊,但是多动症却常被精神/心理科的医生漏诊。很多多动人士,都是自己发现了自己的症状。

 

成人多动症症状的改善,目前国内外的指南仍推荐药物治疗为首选,毕竟药物是改善症状最快的方式,同时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但因为药物可能存在的副反应,很多患者会拒绝。一些行为训练(如认知行为训练)对于成人多动症也可能有效,但是这些训练方式并不总是易得,有时也很难坚持。

 

有时我们不得不佩服多动症人士的天分和能力。很多多动症人士会充分利用自己的天分,或者开发出相应的代偿功能,弥补疾病带来的不利影响。“上帝为你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这些天分和代偿功能,足以使多动症人士维持别人看起来还算不错的生活,但是他们的这扇“窗”,往往也是自己苦苦寻求才找到的。

 

发现自己,接纳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拥有更好的生活。我同意作者的观点,成人多动症人士,也应该拥有更美好的人生!


作者:李笑白

编辑:黎小球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果壳

ID:Guokr42

靠谱科普

就看果壳



这是一条倾诉贴。你愿意和AI聊一聊身体上的问题吗?


BTW,我们设置了小小的门槛,相信热爱科学的你肯定会通过考验!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在42秒内答对尽可能多的题,达到一定分数才可以加入,每24小时仅能答题一次。呼~深吸一口气,然后好好答题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