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血汗工厂对于童工,是天堂还是地狱?|937有声私享

2016-12-05 江苏新闻广播



有声私享  人间印象


本台做有声私享这个节目,一直以来会设置一个题头:“有声私享,珍藏至美。”然而,当这期节目摆在面前,我心里却不由得犯嘀咕,事关“童工”、“血汗工厂”,实在和至美谈不上边。


而这期有声私享关注这一话题的原因,还是因为近期常熟服装业非法使用童工一事的持续发酵。




事情缘于“拍客”卧底数日完成的纪实短片,揭露了这个服装之都的童工产业链——中介从云南等地找来未成年人,交给制衣厂从事简单重复的体力劳动,这些孩子没日没夜地干活,几乎没有休息日,只有很少的工资,完不成任务,动辄打骂。如果有人想走,老板就把他的身份证、银行卡、手机没收,甚至使用暴力。


揭开事实真相后,迅速引发了主流媒体和当地政府的关注。常熟已发现5名未满16岁的贵州及云南少年,除一名孩子经老板安排回乡外,另外4名孩子被政府安置在一家宾馆。




然而,据这些童工的工友们判断,他们被送回去之后很快就会再出来打工。在老家没有什么工作机会,还不如出来打工挣钱。这个说法一直就有。曾经有过四川大凉山地区的童工在深圳被解救的新闻,由于解决不了贫困问题,回去之后将面对艰辛的生活,被解救的童工们均明确表示,不愿回去而宁愿留在深圳,“这里至少有肉吃”。


有人就此批评指责视频的拍摄者,认为正是由于他的揭露,导致这些童工丢掉了工作,也丢掉了微薄的收入。但在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文·兰兹伯格看来,“将劳工和环保标准强加于穷人对于帮助他们脱贫毫无益处”,因为在彻底解决贫穷问题前,关闭血汗工厂“是在剥夺它们生存的权利”。


究竟该如何看待童工问题,本期有声私享选取了史蒂文·兰兹伯格在《性越多越安全:颠覆传统的反常经济学》中关于这一问题的论述,也许将有助您更好的思考与辨别。



本文摘自:《性越多越安全:颠覆传统的反常经济学》

史蒂文·兰兹伯格


童工现象


利文斯顿博士要是现在到美国大学校园里去溜达一圈,估计会大跌眼镜,一个个大学生口袋里插着掌上电脑,揣着iPod,一年要花上两万美元的学费来打造一份漂亮的简历,这些学生们在校园的草坪上惬意地一躺,喝着啤酒,玩着飞盘,在每年春天举行的反对第三世界童工的游行中总是吼声震天。




对于非洲那些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的穷孩子们,美国大学生在游行时的口号则是:“反抗,休闲,过得自在些。”至少,这是他们呼吁在贸易条约中要加入的“保护”第三世界穷苦孩子的内容,要求限制工时和改善工作环境。不过,利文斯顿博士从前是自己挣医学院学费的,对非洲的民生他也是真正关切的,也许他会有不同的想法。

第三世界的人们确实很穷,也许就同美国人和英国人在19世纪中期的生活水平相当。生活窘迫就意味着要做出更多艰难的抉择,例如到底是该更拼命工作还是应该省吃俭用。非洲人不论做何选择,生活都布满阴霾,而对于美国和欧洲的中产阶级示威者而言,他们似乎比非洲人更加明智,可以语带傲慢地告诉第三世界人民该何去何从,但是真正忍饥挨饿的还是他们自己。




实际上,第三世界的很多民众目前的选择和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19世纪的状况相仿。当时,我们也穷困潦倒,我们也并不担心环境质量,我们也无法和家人度过很多美妙时光。第三世界的民众不得不起早贪黑地干着粗活和累活,为的仅仅是填饱肚子。他们也让自己的孩子去干活,穷人的孩子都是早当家的。1860年,在英国,10到14岁的孩子中,有37%的孩子是“自食其力”的,当时要想果腹就不得不每周都高强度工作60小时以上。目前,在非洲同年龄段的孩子中,这一比重为30%,而在印度只有15%。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童工率比之历史上其他时期已经降低了。


无论是哪里的孩子,如果能沐浴到阳光,就肯定能绽放笑容。从1890年到1930年间,美国人的人均收入增加了75%,童工率下降的幅度也基本相同。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世界国家的童工率在稳步下降,因为他们的收入在不断提高,尽管他们的生活还远谈不上富裕。




明明知道工作条件恶劣,报酬微乎其微,那么第三世界的父母们为什么还要把子女送去干活呢?他们是屈从于发达国家的公司和其他外来者的压力吗?不要忘记,在维多利亚时代并没有什么跨国企业,但是同样也有童工存在。很明显,童工是人们对于一定程度贫穷状况的自然反应。

如果你完全不知艰难时代的辛苦,臆想狠心的父母将孩子送去血汗工厂,从一个养尊处优的西方人看来,这实在是残忍至极。不过,历史告诉我们,将孩子送去工厂的并不是外来者,而是父母自己。

那么,问题就归结到,第三世界的父母有没有真正把孩子的喜怒安危放在心上。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多项研究表明,在发展中国家,一旦经济条件允许,父母就会让孩子远离童工工厂。这似乎证明,第三世界的父母也不是不管子女死活的狠心爹娘,尽管考虑到父母对孩子应该的关心程度,他们肯定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谁来拯救他们

当人们要做出决定时,他们肯定有自己的理由,这是我们不能忽略的,这一次我们考虑的是护犊情深的父母,他们也必须承担自己决定带来的后果。那些没能体谅这些父母难处的人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苦日子。换作一个19世纪40年代的好心美国人,他自己也是在苦水中泡大的,如果他看到西方人想要剥夺非洲和亚洲父母的这一权力,肯定会感到诧异的。

如果说西方社会的历史经历和现在的第三世界有何不同的话,那就是当年全世界人生活都不富裕,根本不可能指望任何人来拯救我们。现在,很多印度人和非洲人都在贫困中挣扎,而我们却足够富裕,可以帮助他们。有些人认为从道义上我们就应该帮助这些欠发达地区,当然也有人持异议。不论你在这一问题上持何种态度,至少对第三世界的民众袖手不管,而且还驳斥他们脱贫的努力,既不符合道义标准,也起不到任何实际作用。




 美国人和欧洲人有消除世界贫困的道义责任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就应该用大船装满一箱箱的美元和欧元运往贫困地区。对于这个问题,值得在全美国开展一次大讨论。但是,千万不要误解的一点就是,消除血汗工厂并不能起到什么积极作用。关闭在海外的血汗工厂并不能帮助穷国消除贫困(不过,这样做确实会让美国人付出一些成本),相反血汗工厂倒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贫困国家民众的需要。


反对血汗工厂的那些人嘴里高喊着“反抗、休闲、保护环境、别太在意能不能吃上下顿饭”,这种态度无论是在帮助美国还是帮助国外任何地方穷人改善生活时都起不到什么作用。




将劳工和环保标准强加于穷人对于帮助他们脱贫毫无益处。相反,这只会让更多的穷人打肿脸充胖子,让他们去维护大气质量,去保护干净的水源,去度过休闲的时光。如果干净的空气和休闲时光对于你而言并不是一种奢侈的话,那是因为大多数美国人,哪怕是最穷的人都已经忘却了何为贫穷了。不过,你的曾曾祖父可能会告诉你,在1870年,美国没有谁会去关注什么环保问题。

如果你认为让第三世界的民众接受发达国家的行为方式就能帮他们脱贫的话,你最好还是趁早打住吧。那你为什么不要求他们都买索尼掌上游戏机呢?我们买了索尼掌上游戏机,我们会高兴;可毕竟我们买得起,他们买不起。那些反对血汗工厂的示威者试图将很高的劳工和环保标准强加给发展中国家,这种傲慢偏执的态度也肯定不会收到良好的成效。


朗诵者:特报部记者 王哲






937有声私享

由江苏新闻广播倾情奉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