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震撼】从月薪1000到月薪近10万,这个农民用20年来临摹梵高的画

2017-10-08 江苏新闻广播


这些临摹的梵高画被卖到世界各地,

你去欧洲旅游时,在博物馆的商店买的纪念品画,

可能就是他画的。

一家人也靠着这些收入,买了车,买了房。


摄影 余海波



点击视频,观看《中国梵高》导演余天琦专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552lxlc7k&width=500&height=375&auto=0



大芬,原本是深圳的一个客家小村落,

默默无闻,村民靠种田为生。

1989年,香港画商黄江,

为了完成一批油画订单,来到这里,

创立了一个20余人的油画工作室。



大芬最初的画工,都是来深圳打工的农民,

没有任何绘画基础,

他们便跟着黄江学习油画。


大芬的女画工   摄影|余海波


由于大芬租金便宜,

深圳各地的画商纷纷搬来,

到1990年代中期,这里已经聚集了几百名画工。

近几年,画工的人数已经达到了两万。

一些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也开始涌入。



2004年,摄影师余海波第一次来到这里,

当时的场景让他印象深刻:

“流水线一般的油画工厂,光线昏暗,

画工们赤膊上阵,空气热到令人窒息。”

但对这些年轻的画工来说,

比起在工厂打工,

在这里画画依然自由、有趣得多。



工作,吃饭,睡觉,聊天,养育子女,

都在这个密闭的画室里进行。

“画工们的生活,与这些西方经典名画,

紧紧交织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



这样一幅小画,一般能卖三五十元,

如果销到欧洲,价格能再加个“0”,变成几百元。


这些“世界名画”被运送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美国的沃尔玛超市、欧洲的精品小店、

中国酒店大堂里的装饰画……

现在,大芬占据着全球油画市场60%的份额,

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大油画村。



在成年累月的画画工作中,

越来越多的大芬画工,也有了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们想告别复制,创作自己的作品。


余天琦对一个扎着辫子的画工印象深刻。

他自称画家,还去了中央美术学院进修。

然而“大芬”的标签就等同于“复制”,

这些画工的“复制”烙印太深,

很难在艺术市场上得到认可。


《大芬丽莎》在深圳地铁站


这个情况在2010年得到转变,

当时,500多名大芬画工集体创作的油画——

《大芬丽莎》在上海世博会亮相。

2017年,第五届全国中青年油画展上,

大芬村有49件作品参展。

 



对于摄影师余海波来说,

大芬就像他的另一个孩子。

他从2004年开始,拍了大芬十几年。


余海波与女儿余天琦


那时还是胶片摄影,

他每天带着二十个胶卷去大芬拍摄。

跟着黄江走遍了每一间画廊。

他与那里的画工一起吃饭、聊天、喝酒,

成为了好朋友。



2006年,余海波的摄影作品《中国大芬油画村》

获得了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奖”,

被美国旧金山当代艺术博物馆、

伦敦的V&A博物馆收藏。

大芬也因此在国际上出名了。


《中国大芬油画村》摄影|余海波


余海波的女儿余天琦,

本来觉得老爸对大芬过分热情,让自己倍感冷落,

直到2007年,她跟父亲一起来到大芬,

被这里的故事深深吸引,

在英国学习纪录片的她,

决心和父亲一起拍摄一部关于大芬的纪录片

——《中国梵高》。



2011年,父女两人正式拍摄电影。

他们选取了赵小勇作为电影的主角之一。


照片中在吃饭的男人就是赵小勇。

他是湖南邵阳人,

原本在一家陶瓷厂打了4年工,

1996年24岁时,他来到大芬村,

看到画工们在临摹油画,

发现原来画画也能赚钱,

决定来大芬做一名画工。


赵小勇临摹梵高的《自画像》


在赵小勇的带动下,

妻子和弟弟也开始画梵高。

一家人组成了家庭作坊形式的画室,

专画梵高的画,一画就是20年。

临摹了将近10万幅梵高作品。

妻子画《星空》,弟弟画《夜间咖啡馆》,

赵小勇则主要画梵高的自画像。


梵高自画像


赵小勇被称为“中国梵高”。

他对梵高作品熟记在心,

不用画草图便可以直接在画布上落笔,

并且画得惟妙惟肖。

而他真正的心愿,就是去欧洲看梵高的真迹。


赵小勇在梵高博物馆前《中国梵高》剧照


终于,他来到了梵高美术馆。

他一眼就认出纪念品商店门口,

那幅梵高自画像是自己画的。

他有些自豪,又有些失落,

原以为自己的画会被挂在画廊里,

实际上只是卖给游客的纪念品。

当他得知这些作品在欧洲的零售价

是他画画收入的十几倍时,

他沉默不语,不停地抽烟。



纪录片中,进入梵高美术馆后,

长镜头对着赵小勇的背影,

他屏住呼吸,打量着梵高的真迹:

“不一样,颜色什么的都不一样。”

而当被博物馆工作人员问起,

是否有自己的作品时,

他回想起自己20年来,

忙着养家糊口、学习临摹,

竟没有一幅原创作品。

赵小勇也在梵高的境遇中看到了相似的自己:

渴望自己的艺术被认可,

却又始终徘徊在艺术的边缘。


赵小勇与余海波在荷兰寻找梵高的足迹


余海波回忆说,“那几天,我们每天交流到深夜,

这次欧洲之行对赵小勇触动很大,

自己画了十万幅梵高的作品,

不如博物馆里的一幅画。

他深深地感受到,原创的意义是无价的,

任何临摹都无法与之相比。”

本来勤奋、入迷、热爱绘画的赵小勇,

不禁陷入自我怀疑,他也开始思考:

是否可以开始自己的艺术创作?



于是他画下了自己的第一幅原创作品:

一群大芬画工,在他们工作了20多年的画室里,

一如往常地临摹油画。

如今,赵小勇已转型做原创。

他回到湖南老家,为家乡的老人画肖像。

他甚至在宁波开了一间画廊,

销售自己的原创作品。

画价也从原来的几十几百元,

上涨到最贵1.2万元。

油画,改变了这一群中国农民画工的命运。

《中国梵高》入围了第11届First影展,

同时获得北京国际电影节“最佳中外合拍长片”,

日本SKIPCITY国际电影节 “最佳导演奖”。


来源:一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