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长江大桥上,那场打了20多年的广告“大战”或将硝烟再起

2018-04-13 江苏新闻广播


欢迎收听有声私享。最近,处于封闭维修中的南京长江大桥上最后一块钢桥面板终于成功安装,前后历时近18个月主体施工任务终于宣告基本完成。焕然一新的南京长江大桥即将与我们重逢,而一个争论了数十年的难题也将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当中:南京长江大桥,能不能放广告?

 

对南京长江大桥不熟悉的人,也许会对这个问题觉得诧异,一处跨江而立的大桥,放几个广告又怎么了呢?但现实情况远比人们想象中的复杂。


民国时期的南京长江上航船


早在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就几次考虑跨长江修建大桥,但均无功而返。一是技术难题,当年重金聘请各国专家来此勘测,却得出“水深流急,不宜建桥”的结论。二是战乱不断,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阻断了建桥的规划。

 

新中国成立之后,武汉长江大桥率先投入建设,其设计施工是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进行的。1956年,国家又做出了在南京建设长江大桥、贯通京沪铁路线的决定。但不久之后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遭遇了苏联专家全部撤走的窘境。整整10年,大桥在修修停停,直到1968年才完全由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建成。



南京长江大桥通车第一天,数十万南京市民涌向桥头庆祝,仅“挤掉的鞋子,就装了两卡车”。在那么一个百业待兴的年代,南京长江大桥象征了中国人站起来的钢铁脊梁,老百姓高兴的称赞它是“争气桥”,对其情感之深,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就是这座“神圣的桥”,却在通车24年后,突然飘来一股浓郁的“铜臭味儿”。原来,1992年11月25日,大桥管理处“擅自”把“高沟大曲”的广告牌挂上南引桥40根玉兰灯柱。这是广告第一次登上这座大桥。《中国青年报》记者郁进东敏锐地捕捉到这个现象,随即在1993年2月5日的头版头条刊发报道:《南京长江大桥能不能做广告》。


 

舆论一下子就炸锅了,说什么的都有。《人民日报》1994年7月的报道说,经有关部门统计,约3/4的市民赞成、支持大桥“下海”。有人为大桥做广告鼓掌叫好,认为大桥毕竟只是一座大桥,不应该承载太多东西。说得很尖锐:“昨天的东西今天是碑,今天的东西明天是碑,若干年以后,我们是不是人人都要抱着碑过日子,最后,我们自己也成了碑?”

 

有人却觉得大桥上挂着花花绿绿的广告不严肃,有人拔高了话题高度质问:中国人曾为这座大桥抵制了强大的外部压力,为什么抵制不了广告的压力?


挂着广告牌的南京长江大桥

 

而大桥管理处也是一肚子苦水:大桥老了,维修费要几千万元,可他们的办公经费每年只有60万元。召开职工大会,大伙一致认为要发展广告业,“以桥养桥”。广告商也早就迫不及待地排着大队等着上面开“绿灯”,可报告打到9个部门,就是没有下文。

旋即,南京市公安交警部门找上门来,勒令:“大桥做广告影响安全,必须在一个月内拆下。”

不到一个月,一块块广告牌被拆下扔到了仓库。两个部门的拉锯战随之愈演愈烈。心急如焚的大桥管理处处长上书南京副市长,声称:春节前,如果此事还不解决,他们将把广告牌重新挂上,“任何人都不许拆”。

次年2月4日,这事终于闹到了市政府的会上。一位副市长表示,在改革开放的大形势下,南京长江大桥可以承载广告,但广告的范围和内容要有所限制。最终在市政府的反复协调下,40多块“高沟大曲”广告牌,重新登上了大桥的灯箱。

然而这种局面维持了不到两年,数不胜数的广告牌,就将这座大桥上的“三面红旗”和“工农兵雕塑”围得水泄不通。广告彻底“拿下”了这座大桥。紧接着批评之声再起。有市民呼吁:广告成了大桥上一道严重的“视觉污染线”,请还长江大桥原有的历史风貌!



2006年,南京市容局又一次大规模地拆除了南京长江大桥上的广告,255块灯箱广告全部被拆。有市民感慨:“这才是老百姓心中真正的南京长江大桥。”然而2007年,这座大桥的灯柱上又挂上了旗帜形状的“锦湖轮胎”广告。无风时,广告低垂着头,有市民戏称:“像挂了好多尿布。”

 

如今,新的长江大桥即将归来,而“能不能放广告”的争议,是不是也会一起归来呢?



内容参考:中国青年报2008年报道《广告“拿下”南京长江大桥》

播讲人:江苏新闻广播主持人 铁坤

编辑:泊南

音响编辑:李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