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6年11月2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为什么“53种病不需要输液”?

2014-08-21 南方都市报

资料图


普通感冒发烧,吃药不见好转,很多人都会去医院打点滴,实际上反而增加风险。日前,安徽省卫计委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机构静脉输液管理的通知》,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的疾病清单,均为一些常见病、多发病。该省卫计委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规范管理对静脉输液进行约束,同时也能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这些疾病是不是真的不需要输液?为何提倡减少输液?南都记者采访相关科室专家一一解读。但也有医生认为,患者个体化差异比较大,不应一刀切,且诊病开药是学术范畴问题,用行政手段来加以限制其实不妥。


为什么提倡减少输液


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其他给药途径


安徽省卫计委公布53种不需要输液疾病清单的同时,要求医疗机构严格遵循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用药原则,只有在患者出现吞咽困难、严重吸收障碍(如呕吐、严重腹泻等),以及病情危重、药物在组织中宜达到高浓度才能紧急处理这3种情况下才使用静脉输液。


为何提倡口服优先,减少输液?去年12月10日,国家卫计委等部门联合制定的“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中对此作了比较,输液的优点在于见效快,主要用于危重病人或特殊病人的治疗;缺点在于将药物直接输入血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要高于其他给药途径,严重者可导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东莞第五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黄卫娟解释,首先输液过程中,药物中很多微粒会进入到人体血管中,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直径只有4~7微米,药物中的微粒常会大过这个数值,“这样一来,药物中的微粒就可能蓄积在心、肺、肝、肾等毛细血管中,长时间下来,容易引发血管栓塞、肺动脉高压等严重疾病。”


另外,静脉注射的药物直接进入人体血液循环,没有经过人体天然屏障的过滤,药物中的有毒物质也会直接作用于脏器造成损害。而且,输液虽然发挥药效更快,其不良反应也会比较大,比如输液过快,可能会引发心脏衰竭等后果。


相比输液,口服药物相对安全。黄卫娟说,口服药物经过胃肠道以及肝脏,身体会有一个过滤,将有毒物质分解,使很多细菌被破坏,再输送到全身。


前年过敏性休克致死85%以上为静脉给药


今年5月14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的报告显示,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1 .7万份,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9.1万份。其中按药品剂型统计,注射剂占58.7%,远远高于口服制剂的37.3%.尤其在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注射剂更占到74.3%,比总体报告中的比例高出14.5个百分点。


中国执业药师协会主任药师、原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周筱青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输液相对口服等方式在治疗手段上是一种改进,但风险也更大,因此采取输液这一治疗方式时,首先考虑是否需要,如果不是十分必要,就不提倡使用。


周筱青指出,2012年注射引起的不良反应/事件占56.7%,其中静脉注射给药占53.5%,在过敏性休克导致患者死亡病例中,85%以上为静脉给药。


输液药物有六成以上属抗生素


在输液被过度使用的背后,也伴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输液是抗生素给药的一种主要方式,输液的药物中有六成以上是抗生素药物。”黄卫娟解释,由细菌感染的疾病,使用抗生素才有效,但“实际上尤其在门诊,大部分疾病都是因为病毒造成,不需使用抗生素。即使要使用抗生素,也应遵循由低向高的服用规则,能口服就不要注射。”


丁香园副主编夏志敏也表示,“由支原体、衣原体引起的炎症,通过抗生素的用药,实际没有效果,只会增加抗生素的耐药性”,影响抗生素真正派上用场时的药效发挥。真正需要抗生素的情况是由细菌感染引发的炎症,“抗生素有几种剂型,有口服、肌肉注射和静脉输液”,输液是最后不得已采取的医疗措施。


频繁使用、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导致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耐药性。周筱青指出,抗生素用得越多产生耐药性的可能就越大,直接后果就是某种抗生素对治疗感染疾病不再有效。


今年4月30日,世卫组织首次报告全球的抗菌素耐药情况,指出抗生素耐药性已对公共卫生构成重大威胁。报告举例,上世纪80年代投入使用的治疗尿路感染的抗菌药物,目前在许多国家已对半数以上病患失去作用。世卫组织指出,“迈向后抗生素时代,多年来可治疗的常见感染和轻微伤痛可再一次置人于死地”。


国内有医院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


目前,在国内已有几家医院取消了普通门诊输液。浙大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是先驱,近几年,宁波市第一医院、江西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北京航空总医院也传来类似消息。


据媒体报道,今年3月16日起,北京航空总医院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并明确规定:门诊医生(除儿科、急诊、麻醉外)不得开具静脉用药处方。据公开资料显示,这是北京第一家取消普通门诊静脉输液的医院。


取消门诊输液这个决定,是著名妇产科专家、航空总医院院长高国兰教授做的。去年7月,高国兰曾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学习,访问多所美国一流医院,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国外很多大医院没有输液室。高国兰认为,取消门诊输液能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施治。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内科医生刘光辉认为,这有利于疾病的分类和病人的分流管理,最终实现医疗秩序的平稳。如此下来,门诊可以专注于负责慢性病和疑难病症的管理和处置,如果病人到了需要输液的地步,可以到急诊科或抢救室进行处理,“包括上海的医院也在推行这种举措”。


东莞台心医院院长许宏基介绍,台湾30年前也常会看到挂水现象,发烧之后不挂水都很奇怪。但现在不同了,所以台心医院希望引入台湾医院管理理念,逐渐扭转大陆患者看病的观念。现在医院设置的输液区都比较小,以后也会尽量遏制不合理挂水现象。


解读


·A内科(24种)

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喉炎,体温38℃以下的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无水、电解质紊乱的非感染性腹泻,轻度结肠炎,无并发症的消化性溃疡,急性膀胱炎等。


八成以上感冒由病毒引起无需抗生素


“从临床上来看,这些疾病大部分情况下都不需要输液,不需要使用抗生素。”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药学部主任黄卫娟说,以感冒为例,八成以上感冒都是病毒造成,都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普通感冒多是由腺病毒、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病原体感染所致,主要表现就是打喷嚏、流鼻涕等,发热通常低于39℃,通常几天就可以好,甚至不需要吃药,更不用输液。”另有专家介绍过,为治感冒输入静脉的药物没有一样是必需的,如葡萄糖、盐从饮食中就可摄取,只要能进食就没必要输液。


不过黄卫娟也提醒,如果感冒时间长,合并发高烧,可能存在合并细菌、病毒双重感染,医生可能需要联合使用抗生素加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但也可以口服,没必要静脉注射。


上述病种不少都带有“炎”字。专家也表示,并非所有的“炎”都由细菌引起,出现炎症的刺激因素有4大类,包括生物(细菌、病毒、寄生虫)、物理、化学以及免疫过度因素。“只有由细菌引起、情况严重的才需要用抗生素。”黄卫娟举例,比如化脓性疾病、肺炎、脑膜炎、心内膜炎等。


·B外科(18种)

包括体表肿块切除术后,轻症体表感染(无发热,血象正常),轻度软组织挫伤,老年性骨关节炎,慢性膀胱炎,慢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无合并症的肾结石,急性鼻炎、各类慢性鼻-鼻窦炎、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窦炎无并发症者,急性单纯性咽炎、慢性咽炎、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急性喉炎(重症除外)、慢性喉炎,急慢性外耳道炎、急慢性中耳炎无并发症者、外耳道湿疹、鼓膜炎等。


同是体表感染个体治疗不同


“这些疾病确实可以不输液。”东莞东华医院普外科主任李君久说,事实上,80%的病人都不需要输液,不需使用抗生素。以体表的挫伤、疖等小肿物切除来看,普通感染无明显高热、血象高等,都不需要输液。


不过,是否输液、是否使用抗生素不能太过强求或固化。“人的个体性差异很大,主要还是根据临床指征来判断。”李君久说,同样以体表挫伤感染发炎来看,有些人可以不吃药,但是,有些人抵抗力差,可能会出现全身严重性感染,出现高热,这时就要输液,要使用抗生素。


·C妇科(7种)

慢性盆腔炎,慢性子宫颈炎,无症状的子宫肌瘤,前庭大腺囊肿,阴道炎、外阴炎,原发性痛经,不合并贫血月经不调


使用抗生素易破坏菌群平衡


“妇科需要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很少。”东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医生黄兴华说,这几种疾病不属于急性感染疾病,通常情况下都不需要输液,“以盆腔炎来说,急性期会出现细菌感染,有发烧、腹痛,不使用抗生素,症状得不到缓解,但是慢性盆腔炎大多没有明显症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另外,以常见的阴道炎为例,如果不是有明显细菌感染,通常都不会使用抗生素。正常的阴道内有多种菌群,相互可以抑制,从而维持酸碱度平衡,保持健康。一旦体内注射入抗生素,就会破坏菌群平衡,容易让外来致病菌大肆繁殖,反而容易引发阴道炎症。


黄兴华说,临床上妇科疾病确实需要用抗生素,加上情况复杂,通常会去做细菌培养,看看对哪种抗生素比较敏感,再去使用,效果更好。


·D儿科(4种)


1.上呼吸道感染:病程3天以内,体温38℃以下,精神状态好。


2 .小儿腹泻病:轻度脱水可以口服补液者。


3 .毛细支气管炎:轻度喘息者。


4 .手足口病或疱疹性咽峡炎:无发热、精神状态好,血象不高者。


儿科是输液“重灾区”

四种疾病基本不用抗生素


“从全国来看,儿科确实是输液多、抗生素使用多的科室。”东莞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主任李薇说,一方面是家长的就医观念,很多家长一来就让医生给孩子输液,认为能好得快;另一方面,儿科疾病通常变化较快,在医患关系紧张情况下,一些医生为减轻责任风险,常会迎合家长,就让患儿输液,顺便把抗生素也用上,以防万一。


李薇介绍,从临床诊疗来说,上述这4种病基本不需输液,对症治疗即可。不过她强调,是否需要输液,前提是患儿是否进食,如果可以正常进食,则可以补充能量和液体,“但是如果小孩子精神状态不好,又反复呕吐,口服液体不足,则需要输液来补充。”


输液直接关系到使用抗生素,李薇表示,这四种疾病大多由病毒引起,比如马上就要到来的秋季腹泻,多是轮状病毒引起。另外,毛细支气管炎也是呼吸道合胞病毒引起,手足口病则是EV71等病毒引起,基本都不会用到抗生素,除非出现合并细菌感染,血常规发现血象高、白细胞高等情况,则需合理使用抗生素。


医生反应


有医生反对“一刀切”:

应从疾病变化客观看待输液


对于安徽省卫计委的这份通知,网上不少评论并不看好,认为输液与否并不是一长列疾病名称贴出来,医生就能照样实行。“患病的轻重程度、个人体质不同,有没有合并症,有无特殊情况”,都是临床医生进行综合评估需要考虑的角度。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急诊内科医生刘光辉表示,每个人病情不一。以急性支气管炎为例,“急性支气管炎往往伴有咳嗽、咳痰、发热,病人若是青壮年,平常身强力壮,抵抗力良好,这种情况下我们多建议病人以口服药物和休息为主。”但平时在急诊室,见到的急性支气管炎发作的病人也少不了本身患有慢性肺部疾病,包括老慢支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甚至合并了糖尿病、冠心病等情况的患者。“我们不仅要考虑到疾病本身,还要考虑到患者是否合并一些慢性疾病、年龄、到医院的精神状态等多个角度。”


此外,“公布出来的那53种疾病,在老百姓看来是所谓的‘小病’,可能还不至于构成急危重症,但疾病随时存在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刘光辉提到53种病中的“上呼吸道感染”,“90%是病毒性感染,可能会存在高热,可能演变为下呼吸道感染,即肺炎”。如果是单纯的上呼吸道感染,出现流鼻涕、鼻塞等症状,只要病人体温在38℃以下,且生命体征等状态良好的话,临床医生一般不会对其输液,会建议病人大量地喝水。


但对于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其较弱的体质、抵抗力可能诱发高热。在高热期间,病人进食差,有的病人会出现40℃甚至以上的高热,这时会出现大量出汗,甚至是休克。本身患有冠心病的老年病人还可能在呼吸道感染时出现心衰。“对于这样的病人,专业医生会适当对其补充糖水或盐水,维持一个静脉通路,随时观察病人的状态变化。”


另外一种情况是腹泻,即老百姓常说的肠道感染。刘光辉解释,“腹泻往往伴有脱水,严重者可导致电解质紊乱,例如低钠血症、低钾血症。如果大量脱水可引起感染性休克或低血容量性休克。”


随着医学发展,过去的感染性休克,现在称作脓毒性休克。脓毒性休克的总体死亡率为25%-90%,一旦发生严重的乳酸中毒并伴有失代偿性代谢性酸中毒,特别是伴多脏器衰竭时,即使给予治疗,脓毒性休克往往已不可逆转。“因此,看似平常的小病潜伏着危重症,应该从疾病的动态演变角度客观看待是否输液。”


刘光辉提及,医生在治疗腹泻病人时,通常会根据临床症状先判断他们的脱水程度。“如果病人是中或重度脱水的话,一定要进行医疗干预,输液是其中一个重要措施。”


东莞某大型医院外科主任认为,虽然列出的疾病种类确实基本不需要输液,但是患者个体化差异比较大,实际操作会有不同,不能过于一刀切,否则以行政命令代替科学,容易让医生在诊疗中缚手缚脚。尽管明确了可以输液的指征,但是操作中可能会造成医患纠纷。


广州广医二院药剂科主任杨俊河也认为,诊病开药是医生的职责,可以说是一个学术范畴问题,用行政手段来加以限制其实不妥,应该通过医生培训、学术讨论等途径,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纠正某些乱输液的现象。


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


2013年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131.7万份,较2012年增长了9.0%


其中新的和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9.1万份,占同期报告总数的22.1%


出品:南都科学新闻工作室

主持:冯巧

采写:南都记者 肖佩佩 龙玉琴 万蜜 陈显玲

实习生 古晓彤 林舒妍

部分数据资料来自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人民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