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广州复印店都是湖南人开的?我们走访发现……

2017-08-02 南都 南方都市报

 


当全国某一个行业与一个地区产生巨大关联时,便不免引起人们极大的好奇心。如同青海化隆人把“兰州拉面”开向全国,遍布神州大陆的复印产业经营网络是由湖南省新化县人发展出来。得益于北大社会学博士冯军旗几年前一篇论文走红,不少人注意到了这个“新化现象”。今年7月,南都记者在广州实地走访多家复印店铺,让我们来看看广州情况如何。

 

“大学城近100家复印店,

几乎都是新化人开的”

 

7月中旬,正值暑假。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后勤综合楼二楼的大部分复印店已经关闭,“校友快印”仍然保持着正常营业状态。中长型的店面被平均分割成了两块,湖南人曾四文的校友快印店在左边,六台电脑靠墙壁整齐摆放,各式机器则在后面依次排列。



曾四文在华师大学城校区的店面。


曾四文中等个子,还没有中年男人发福的体态,穿着简单的白色汗衫,齐膝牛仔短裤,趿拉着拖鞋,正半蹲在地上修理出了故障的风扇,左手固定风扇,右手起钉,手法娴熟到位。

 

2002年,33岁的曾四文跟着自己的姐夫来广州闯荡,在华师石牌校区开了自己第一家打印复印店。2007年,他将店面搬到了大学城,仍然选择华师。当年的大学城还有些荒芜,虽然和别人共用一个门面,曾四文却成为新校区打印复印店的“拓荒者”之一。


今年则是曾四文的本命年,48的岁的他已经在老家和广州都买了房子。大儿子今年24岁已经参加了工作,老二在湖南长沙读大一。

 

据曾四文介绍,如今仅华师大学城校区就有10多家复印店,整个大学城的数量则近100家,店老板大多都是湖南新化人。“基本全是我们那儿的人吧,应该没有外地人。”


曾四文表示,自己大部分亲戚也都在广州做这一行。现在他的姐夫在广州有好几家店了,曾四文也在广州大学城的北亭村开了自己的一家分店,跟爱人一起各自照顾一家店面。


曾四文在华师大学城校区的店面(这是二楼)。


新拓分店是大多数新化人在广州十几年奋斗的成果,像曾四文这样的,还为数不少。广州大学城有不容忽视的地租、受众等优势,自然成为不少复印店老板青睐的“进军之地”。


在距离华师不远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大学城校区生活区附近,老杨在广州的第四个复印店新开张才几个月。这家仅有30平米左右的小店面,“麻雀虽小”,打印复印机、装订机等设备一应俱全,四台机器就占据了整个店面的一大半。假期人少,店里就剩老杨一人,闲来无事,他就在电脑上打打扑克。

 

老杨告诉南都记者,从2000年来广州,掐指一算已有十七年。“第一家店开在天河那边,毕竟当时是开发区嘛”,他回忆。在老杨的估计中,现在大学城这一块开复印店的,新化人能占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新化老家的人基本上都出来做打印复印的相关工作了,留在老家的大部分是一些老人”。


全广州的打印复印领域

“新化”无处不在


如果把目光从番禺大学城扩展到整个广州,就会发现,虽然不同人所给出的百分比有差异,但在广州的打印复印领域,“新化”无处不在。


南都记者走访天河、越秀区多家店铺,发现打印复印和新化的关联似乎不需要多余的证明。


天河区广森图文的一名管理员工提到,目前天河这一块从事打印复印相关的基本都是新化老乡。越秀区环市东路某图文店铺的陈经理表示,广州的这一市场绝大比例是湖南新化人,新化人中绝大比例是洋溪镇和槎溪镇人。

 

新化县是湖南娄底市的市属县,图为新化洋溪镇。图据新化新闻网


复印店的黄金时代

有的店曾雇50多人


这边厢,位于天河区天阳路与龙口西交叉口的“美源图文”是一家十几年老店。街坊李女士看着它从一家小店变成如今小街上最大的打印复印店,店主李邵祥也从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成为几个孩子父亲。

 

时间的流逝改变了很多东西,街道的模样、店里飘出的音乐、来来往往的客人;小小的街道复印店铺数量也由一两家变成五六家。“但这里的一张A4纸的复印费都是1毛钱,十多年都没变过。”


2003年,李邵祥二十出头,觉得在村里待着也没什么出路,却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整个人有些迷茫。当老乡告诉他可以来广州做复印生意时,他没多想,觉得年轻人应该来闯荡。


据李邵祥了解,在广州从事这一行的80%是自己的老乡,新化县洋溪镇人。

 

2003年李邵祥用了三个月筹备时间,花了不到20万开了一家复印店。十几年如白驹过隙。在他的记忆里,2002-2009年是广州打印行业的黄金时代,“那个时候最好赚钱,有个朋友的店甚至有50来个工仔,行业工资2000-3000元。”


“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


那边厢,罗勇军的汇侨图文店开在越秀区离五羊邨地铁站不远的一条巷子里。中午他和爱人坐在店铺门前吃饭,同时店里的两个年轻的小伙子还在忙碌。罗勇军说这是两个亲戚的孩子,暑假过来帮下忙。两个小伙子一个生于97年,一个92年,职高毕业。



今年快50岁的罗勇军是地道的新化县洋溪镇人,1994年来了广州,之后的十年时间里,罗勇军先后在几家工厂做过事,后来因为工厂倒闭就开始另谋生路。


2004年的五羊邨,附近尚属荒凉,“当时我们这家店就是一个很偏的角落”,罗勇军回忆说,后来经过城市开发规划,路修起来了,周围的店铺也多了起来,罗勇军的复印店一开也有十几年。


“因为机器设备有限,店面有限,很多大批量的业务人家也不会找我们”,不大的店面目前主要提供一些基本的打印复印业务,“现在干这个利润很低啊,不过还是要干下去,五十几岁的人了还能干个啥”,罗永军叹了口气说。


“现在的生意是越来越难做了”,罗勇军的爱人在一旁说道。社会的发展,媒体的更新换代,纸质资料的需要大不如往,前三五年店面每天从早上八点营业到晚上十一点,现在周末晚八点就关门了,周一到周五也顶多营业到晚上九点。


罗勇军介绍,虽然家里也有一些亲戚在广州这边,但是彼此之间大多不联系了,“都各干各的”,与此同时,就他观察,老家那边现在准备出来做这一行的也比以前少了很多。 


为什么是新化县人?

 

2010年,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生冯军旗发表了一篇论文《新化复印产业的生命史》,首次揭橥了全国复印产业中极具地方特色的“新化现象”。此文后经网络传播,逐渐走进公众视野。


据论文当时的统计,新化复印产业从业人员接近二十万。南都记者注意到,据相关媒体报道,截至2010年底,新化县共有12.8万多户家庭、20.6万人口从事文印产业,分别占全县总家庭和总人口的33.7%、15.5%。其中,洋溪镇和槎溪镇分别有22900余户、62300余人从事文印行业,分别占两镇总家庭和总人口的71.9%、58.2%。


沪昆高速沿线的新化南站,设在新化槎溪镇与洋溪镇交界处。图据新化新闻网


在我们的采访中,受访对象几乎都听说过冯军旗的文章。“那篇论文我看过了,调查了不少人,写的也挺真实”,曾四文主动说起那篇描述他们行业历史并被传得火热的论文。当被问及论文和各大媒体报道的“全国范围内大部分复印店都是湖南人开的”这一现象时,他笑着纠正道:“这个说法还不够准确,应该说大部分都是我们新化人。”

 

为什么新化人能够“垄断”这一行业?“技术都在我们这儿呗”,曾四文笑着回答。打印复印的核心技术是机器的维修,机器平时有个什么小故障基本都要店主自己修理,现在行业里面很多都是新化老乡,彼此熟悉,买耗材、搞修理有一定优惠、也很方便,用曾四文的话说就是“互相帮忙”。


受访者老杨也表示目前大部分开店的人店里的机器买的都是二手的,偶尔出点小毛病在所难免,自己能够解决还是方便一些,如果实在遇到点毛病自己解决不了,在老乡群里问问,让别人指导一下也都可以解决。


冯军旗的论文提到,新化县是湖南娄底市下属县,境内山脉纵横、人多地少,使得该县一直有“以技补农”的传统。1960年新化县城人易代兴、易代育在四川偶然获得机械打字机维修技术,以此为开端,经历流动维修打字机、流动维修复印机阶段,不断学习技术,走向开复印店、二手复印机销售以至办公设备制造阶段。它意味着经由洋溪镇邹联经等前辈的关键作用,40多年来,新化人建立了完整的复印产业链,复印产业也由产业走向真正的实业。

 

南都记者日前在广州采访的从业者,几乎没有谁完整经历过这几个阶梯式发展的全部,不过乡土社会血缘、亲缘、地缘的交织,让新化人走向全国,并完成代际交替。新化人曾总结过他们是“亲带亲、邻带邻、友带友。”用受访者老杨的话说,“干我们这一行的基本都是互相带着开始干”。

 

老杨回忆,机器修理技术是跟着自己的兄弟学的,学了一段时间以后便跟着一起来广州做事。“一开始还是要跟着外面的师父干事,没有直接开店”,干了一段时间之后老杨着手开了自己的店面。


曾四文也说,在新化基本没有学校去学习修理技术,大都是师父带徒弟,亲戚带亲戚,一个一个带出来的。他是由自己的姐夫带着学习过打字机的修理,当年姐夫还算是技术精湛的大师傅。

 

现如今,曾四文的店里也有了新生力量。店员小吴(化名)也是新化人,19岁,是曾四文的亲戚,来广州不过几个月时间,说话还带有湖南口音。小吴称,在家乡,如果不读书了,没有什么事的话都会跟着亲戚朋友一起做这个。“现在假期了,复印店之前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的营业时间也有了一点调整,根据实际情况也会放一些假,如果有时间,会跟在广州的朋友一起出去逛一逛。”

 

南都记者 马辉 实习生 付强 戴雅婷


* 公众号如需转载南都君原创内容,请后台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深大女生已找到!警方未透露失联原因,称涉隐私


资生堂紧急召回41万件防晒产品!大热的“安耐晒”在列……有你用的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