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逝世,享年99岁!一双鞋穿10年,却卖别墅助学
逝者
田家炳(1919-2018.7.10),男,广东梅州人,客家世裔,香港企业家、慈善家。1919年生于广东大埔古野镇银滩村书香之家,幼年在家乡接受中小学教育。1935年辍学,16岁时不幸父亡,不得已弃学从商,先后在越南、印尼、香港经商,后因开办化工实业成为“皮革大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博施济众,在香港成立田家炳基金会。2010年7月1日,荣获香港特区政府授勋衔制度中的最高荣誉勋章大紫荆勋章。
2018年7月10日上午辞世,享年99岁。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13447tb01h&width=500&height=375&auto=0
那颗以田家炳命名的小行星,还在日夜转动,但田家炳却已不在。7月10日上午,田家炳基金会官网发布消息,香港企业家、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辞世,享年99岁。
该官网已全部变灰。图据田家炳基金会官网
田家炳出生于广东梅州大埔,是客家世裔,早年在南洋创业,而后移居香港创办化工实业,成为“皮革大王”。多年来,在中国,田家炳及其基金会捐助捐建了包括大中小学、幼儿园在内的300多个教育机构,这使得他有“百校之父”的称谓。
田家炳生性低调。虽然捐助不少,但他本人甚少见诸报端。在读学子常常从某座教学大楼、某所中学名字中看到这个颇有广东特色的名字,却少有人了解这位富豪。
以自己的名字来命名学校,田家炳生前曾说,“要真真正正地办好学校,否则不仅不会带给我光荣,反而会丑化了田家炳。”
图据田家炳基金会官网
他把自己总资产的80%都用于慈善事业。至今,田家炳基金会已在国内资助大学93所、中学166所、小学44所、专业学校及幼儿园20所、乡村学校图书室1800余间,每个省市都有他的资助。他的遗愿仍是希望中国的教育越办越好。
卖别墅捐资
自称“无壳蜗牛”
“是自然逝世,始终这么大年纪了,身体衰弱也不是近期的事情。”7月10日晚,田家炳基金会工作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当天早上,该基金会官网发布了毕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慈善家田家炳先生辞世的消息。
这位工作人员说,田家炳的葬礼只有家人出席,“希望葬礼能够让家人安安静静地怀缅,但我们也在筹备追思会,希望不会太久,毕竟有很多社会人士都想来拜谒,考虑到场地和时间,我们会尽快完成。”
出生于广东的田家炳18岁远赴越南推销瓷土。1939年转往印尼从事橡胶业。1958年举家迁居香港,在屯门填海造地建起田氏化工城,逐步奠定了香港“皮革大王”的地位。他曾任香港田氏化工有限公司董事长、田家炳基金会董事会主席。
多年来因捐助捐建了300多个教育机构,田家炳有“百校之父”之称。网络资料图
田家炳基金会的格言是,“中国的希望在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田家炳就以捐办公益为业;1982年,他捐出价值10多亿元的4栋工业大厦,成立纯公益性质的田家炳基金会,将每年几千万元的租金收入用于教育公益;1984年,他将化工厂交给几个儿子经营,自己成为职业慈善家。
在梅州电视台记录客家精英的纪录片《走出围龙》里,田家炳谈起了自己卖别墅捐资的故事。1997年金融风暴,香港经济受到重大影响,田家炳对外承诺的捐资也难以为继,他决定卖掉他在九龙塘高尚住宅区占地900余平方米的大别墅。别墅售价5000多万,“我觉得自己答应了别人的承诺,可以实现了。每间中学250万,可以捐给二十几间中学。我觉得捐建中学让学子受惠,那种收获,那种效果会比自己住大很多。”
2016年11月,田家炳(前左)接待内地田家炳中学校长访港团。新华社资料图
“当年卖了别墅,一直以来都是租房子住。”以上田家炳基金会工作人员说。南都记者了解到,直到田家炳去世,他一直与亲人住在租来的房子里。田家炳也曾打趣说,自己是“无壳蜗牛”。
“卖了楼之后,他无产、无车,将所有都捐赠出来。”该工作人员说,2009年田家炳从基金会退任,成为荣誉主席,“他名下的四座物业都捐了基金会,我们用物业的租金来维持基金会的运作”。
少时曾辍学
终身奉献教育
“2010年,基金会捐了出来,管理层加入很多公众人士,基金会交由公众打理,不再是家族管治。全国的田家炳中学、小学,为数不少,超过200家。”田家炳基金会工作人员介绍。
为什么田家炳会如此钟情教育事业?
田家炳在2006年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说,“16岁时父亲就去世,作为家里唯一的儿子,我刚刚读到初二,就只能忍痛辍学,接手父亲的砖瓦窑生意。小时候没读多少书,是我此生最大的遗憾。后来在印尼生活了20多年,也走过欧洲一些国家,发现经济发达的地方,人们的素质都很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育的发达。”田家炳说,“正是有了这些经历,我能深深地体会到教育对个人的成长和创业,对国家的发达兴旺有多重要。13亿人口是中国的一个大‘包袱’,怎么把这个‘包袱’变成财富?我认为就是办好教育。”
田家炳(中)在惠州市田家炳中学挂牌仪式上说,教育为百年树人大业,中国要振兴,必须科技昌明,而科技还有赖于以教育为基础。受访者供图
广东惠州市田家炳中学校长姜南飞向南都记者介绍,该校原名惠州一中江北分校,成立于1997年。在惠州政府的牵线下,该校得到田家炳老先生250万元的资助,建设综合楼。2005年12月19日,该校正式挂牌更名为惠州市田家炳中学,当时已经86岁高龄的田家炳特意从香港赶来参加挂牌活动。当天,他还和田家炳中学的学生们开了一个小时的座谈会。
“田博士(田家炳老先生)为人非常和蔼可亲,没什么架子。我记得挂牌那天,天气挺冷的,怕田博士着凉,我们特意给他准备了一件羽绒服。没想到,活动结束后,他把羽绒服脱下来叠好还给我们。吃饭的时候也是,不让我们点很多菜,而且点了的菜,一定要吃完。”在惠州市田家炳中学老师刘活先眼中,田家炳老先生特别高尚,让他十分敬佩,“座谈会上,田博士还和同学们说,他家很多孩子,但是他的财产不会留给自己的小孩,要用来做教育。”
2005年12月,田家炳到惠州学院参观。受访者供图
姜南飞校长说,近年来,惠州市田家炳中学积极主动利用香港田家炳基金会、田家炳教育义工团这一平台,积极进行校本英语培训和理科教学交流,组织师生参与香港及国内田家炳中学的师生交流活动,为惠州田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带来了活力。
“名声太响是负担”
正是为了把钱都用在“更有意义”的地方,田家炳素有“吝啬”之名:他在生意场上从不搞铺张的仪式;儿女婚嫁一切从简;自己80岁大寿也不摆酒;一双鞋穿了10年,袜子补了又补;曾戴的电子表,因款式已旧得不便示人,只好装在口袋里……
八十大寿也不摆酒的田家炳对自己和家人素来“吝啬”。南方日报资料图
熟悉他的田家炳基金会工作人员说,老人家后来虽然身体较弱,但“思想依然非常清晰”。这位工作人员回忆,直到今年年初田家炳依然可以背诵朱子治家格言,“还有,他交代我们要帮他做的事情,如果我们还没做,他还会记得追我们。最后的那些日子,他还会问我们正在做什么教育项目。”
在朱子治家格言中,颇为经典的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诚如这位清初理学家、教育家所言,田家炳吃得清淡,过得节俭,“做一下体操,看看书,看怎么跟进学校的活动,他过的日子也很简单,不会有什么享受,他自己也不需要享受。”
随着田家炳的名字常常出现在某所大学教学楼的墙壁上,或某所中学的名字中,但作为颇有成就的企业家和慈善家,他却很少见诸报端。用捐资人命名学校在香港比较普遍,香港有两家学校拿田家炳命名,而内地是从田家炳家乡大埔县开始的。“他们将我做的项目命名为‘田家炳’,希望提倡这种文化,表示有某位华侨热心公益。”
梅州大埔田家炳小学是田家炳在中国资助的第一所学校。现任校长房顺康在20多年前见过老先生一面,当时的房顺康还只是一名教师。当时田家炳来到学校举行座谈会,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情况,他强调得最多的是教育学生品德的重要性。房顺康回忆,田老先生穿着朴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当老先生离开会议室时,发现夫人还有半杯茶没喝,立刻让她回去把剩下的茶喝掉。这个举动给房顺康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2007年10月,“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中)在内蒙古武川县田家炳中学更名庆典后与同学合影。新华社资料图
在一篇十几年前的媒体专访里,田家炳曾说,“我不是想用钱来换取任何名誉,只想自己开心、社会有益。我一向喜欢做实在的事情,名声太响了,就会华而不实,觉得是个负担;实而不华,我更容易负担些,所以我不重视怎样去宣扬自己。”
1993年9月,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决定将该台1965年12月20日发现的、国际编号第2886号小行星命名为“田家炳星”。“那是天文学家们艰苦探索的成果,却用上了我的名字。这应该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耀了,”田家炳在接受采访时说。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报道
出品:南都采编指挥中心
统筹:南都人物新闻工作室
采访统筹:南都记者 苏海伦
采写:南都记者 苏海伦 蔡雯 余毅菁 贺蓓 实习生 纪秋敏 周如意
*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标星+置顶南方都市报
一秒找到南都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