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5!全网都在说这是“年度最佳华语剧”!

柠檬茶 南方都市报 2019-05-08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已于4月21日收官,但其观看人数和讨论热度却仍持续高涨,不止步于“坐稳收视龙头”(据台湾媒体报道,最后两集累积触达人数130万人次,比首播第一周的59万人次直接翻倍),它在台湾还被赞誉为“台剧的天花板”。



剧集也火到大陆,豆瓣超过4.7万网友标注,评分高达9.5,当之无愧的年度最佳华语电视剧。


豆瓣评分截图于2019年4月30日


剧集还带来强烈的社会震动,台剧原来已经跳出“小清新”偶像剧的窠臼(其实剧集导演林君阳,曾拍过电影《爱情面包魂》,他也是《爱情白皮书》续集电视剧的导演),去触碰更深刻的社会和人性议题了。



因为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居高不下的人气,台湾公共电视已经官宣第二季的剧本正在开发中,编剧吕莳媛接受采访时表示角色和情节都和第一季没有关联,但剧情的中心依然是“与恶的距离”。



《我们与恶的距离》不是一部快消品,创作者也没有预先设立好的立场或角度,他们没有简单粗暴地批判或贴标签,在反映了社会的庞杂和生活的无奈后,剧集也努力尝试治愈人心,尝试让人朝着更向阳、更包容的地方前进一小步。


如果你还没有开刷这部剧,那不妨去看一看。如果你已经刷完,那它也禁得起再刷。



 与恶的距离 


故事始于一宗无差别杀人案。


“无差别杀人”是指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没有仇怨,随机选择作案目标、在作案现场见谁杀谁的杀人案件。“罪人”(注意,在辩护律师口中罪人或犯人并不一定是“坏人”)是一名叫“李晓明”的学生,他在电影院扫射造成了9人死亡、21人受伤。


但他和他所犯下的罪不是整部戏的核心和焦点。



剧情半程他就在强烈的民意下被“杀之而后快”了,至于他的作案动机和思维想法,无从得知。


处决并没有带来解脱,李晓明依然是涉事人员心头的一根刺,如鲠在喉。受害者及家属、施害者的家属、其辩护律师及家人、媒体、精神病从业人员……他们面对类似社会事件的看法和作为是怎样的?


“李晓明”也成为一面折射人性的镜子,不论是流量时代下的媒体,或是站在道德制高点的“键盘侠”,每一个置身事外但又参与舆论的人,都在“李晓明”事件前原形毕露。 


李晓明的妹妹痛斥媒体。


类似案件的家属对媒体的控诉。


剧集告诉我们,那些看似和你我都不相干的“恶”,其实离我们也并不那么遥远。甚至眨眼间,你就会成为同种“恶”的始作俑者——即标题的第二层意思,成为恶人的距离,只在一念之间,只有一步之遥。


更无力的也许是,在复杂又躁动的社会里,大家都有各自的观点、立场和要保护(偏袒)的人,当每一个人都难以做到“全面和客观”,当善恶的边界变得模糊,与恶的距离暧昧不清时,“老天爷究竟想教会我们什么呢”?



 撕掉的标签 


《我们与恶的距离》受台湾的一起真实事件启发而创作。


2016年2月,一名母亲带着年仅三岁的女儿“小灯泡”前往捷运站,一名男子突然冲上来猛砍“小灯泡”颈部,女童当场死亡。


经过调查和法庭审判,犯案男子证实患有思觉失调症(精神分裂),最终被判处无期徒刑。当时,“小灯泡”的母亲并不支持处死凶手:难道我们只能速速执行死刑?究竟为什么家庭、学校、亲人、朋友、社会都没能接受他们?我们要如何改善和避免?这位母亲说她从未料到社会是这般不安全的。


群众则义愤填膺,甚至一度要围殴加害者。而对于“小灯泡”母亲的说法,部分群众表示震惊,甚至质疑是妈妈看护的疏漏,“而且她为何可以毫发无伤”?


“小灯泡”母亲的态度,就是戏中律师王赦的态度——这个角色头一集就被受害者家属泼粪、被网友实名辱骂甚至人肉和恐吓,但从辩护律师的天职来说,他是勇敢的斗士。


辩护律师王赦一直在履行为委托人辩护和申请精神鉴定的职责。


那他是绝对的正义替身吗?主创没有仰视他,相反展现了他同样真实的另一面:让正处孕期的妻子经历“丧偶式婚姻”,置家人的安危于不顾,也曾对自己的信仰产生怀疑。


王律师忙着打官司,让妻子经历“丧偶式婚姻”。


戏中的记者媒体、父母亲、精神科医生、导演、精神病患者的姐姐、受害者家属等等人物,每个都是最适合标签化处理的。


但主创选择退后一步,将社会的全景都尽量囊括,再不断抛出具体问题和情境,最终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有局限也有挣扎的人物塑造了出来。


除了王赦的家庭,再举几个例子。


品位新闻负责人“乔安”是受害者家属。她同样也是压榨下属的魔鬼、逃避问题的酗酒者、一聊就爆炸的火药筒。她最终也成为了一名“加害者”。


媒体人乔安是受害者家属,事情发生后,她性情大变,靠工作自我麻醉,压榨下属。


另外还有她女儿、丈夫受到的创伤,这是来自受害者家庭的现状。


乔安的女儿、丈夫也因事情发生后,受到影响。


而另一边,加害者的父母,替子还债、避世隐居、母亲因为长期戴口罩脸都烂了。


加害者的母亲替子还债。


但“没有人会花二十年去养一个杀人犯”,他们何尝不是受害者?


下跪谢罪一幕已然相当揪心了,谁又能想到紧接着还有媒体丧心病狂的包抄和逼问……这一刻推波助澜的罪人又是谁?


李晓明的父母在媒体包围下下跪。


最后,作为另一组参考系,故事设置了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并牵涉出“精神病患者污名化”、媒体的基本道德准则等具有价值的讨论。

 

PS.在我看来,影片每一集的网友留言片头,都是最最高光的时刻。还有什么比评论区更能反映当下这个社会?

 

 最终的和解 


之所以为《我们与恶的距离》打call,另一个要义在于“真实”。这里的职场戏是真实的,成年人都知道,鸡血和理想绝不是万能的。


媒体抢新闻热点的场面很真实。


另外,所有角色说的都是人话,做出的选择也是符合人性和逻辑的。


所有角色说的都是人话。


这种真实,自然得益于剧本和故事先行,而剧本则来源于大量的田野调查和专业参考。编剧吕莳媛采访过40多位律师、法官、记者、精神科医师等相关人士。


另外网友也整理出了主创写剧本时参考过的书单(因为剧本已经出书),收集了包括村上春树的《地下铁》吉田修一的《怒》《以疯狂之名:英美精神异常抗辩史》等超过 50 本书籍。


影片也可以看到坂元裕二编剧的日剧《尽管如此,也要活下去》的影子。


剧集最后的戏码,是和解。但并不是观众常常吐槽的“强行大团圆”。


这里有主创的善意和希冀,“你会看到一个力量在支撑他们,可能是互相的理解、再往前走,这些角色的任何一种努力,让自己走过痛苦,或协助别人走过痛苦,对我来讲都有一点生命的力量,那就是疗愈。”这句话是剧集的制作人汤升荣说的。


朋友曾说过:“我的生活病了。”我曾调侃过这句“诗”太矫情,后来才发现,这句话是现代都市人的常态——而剧中每个人,大概都面临类似的困境。


《我们与恶的距离》也借由女医师的台词抚慰观众:如果生活病了,心理上的问题和身体的感冒一样的,吃药和家人的扶持都是可以帮助病情的。那为什么会是我?“可能因为上天觉得你比较勇敢吧。”


  台剧顶梁柱  


剧集集结了不少台剧“顶梁柱”。


女主角贾静雯的实力不言自明,这是她相隔十五年再次接演台剧,理由很简单:被剧本吸引。


贾静雯和温升豪扮演一对关系岌岌可危的夫妻。


戏中,她一方面要和温升豪(被4次提名金钟奖最佳男主角),诠释出一对因无差别杀人案而痛失儿子、关系岌岌可危的夫妻,另一方面还要展现职场上的女强人风范,背地里还有一副靠酒精麻醉自己的颓丧模样。据说,这次演出,她几乎是素颜上阵(状态也太好了吧?!),而因为剧情过于沉重,她都尽量不把工作情绪带回家,一般都是等孩子睡着,才开始做剧本功课的。贾静雯在片中的表演,让人全然忘记了她在戏外甜到齁的幸福生活啊。



男主角吴慷仁,台湾的当红小生、金钟视帝,流量与实力并驾齐驱。近年来在多部良心台剧中担纲男主,除了《我们与恶的距离》,2015年聚焦医疗现状的《麻醉風暴》就是他的另一部重磅代表作。


从唱歌综艺出道的曾沛慈。


还有曾拿下新晋演员称号的陈妤、综艺熟脸洪胜德、从唱歌综艺出道的曾沛慈等主要演员,虽然部分表演是有瑕疵的,但每个演员都尽己所能去贴近角色了。


在这部通篇人话的剧集中,尽管也有部分演员演技扣分、部分情节推进不力、深度欠奉等瑕疵,但就从它的写实的力度和多角度看问题的方式——而且不提供解答、尽量不评判,给予观众思考和选择的空间,单单是这些优点,它是当之无愧的最佳了。


最后,感谢编剧,赠与这个世界暖意。


撰文:柠檬茶

微信编辑:刘芳 实习生 邹颖诗


标星+置顶南方都市报

一秒找到南都君



* 公众号如需转载本文,请联系新青年剧乐部(tvbbclub);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赌王千金何超莲和窦骁认爱了!准“豪门媳妇”奚梦瑶赶紧辟谣


顶流中的顶流过生日,这排面娱乐圈恐怕没第二个了!


郑秀文再发长文





点个“在看”吧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