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8日)下午4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答中外记者问。在将近120分钟里,李克强总理回答了11个记者提问,涉及疫情影响,经济政策,稳就业保民生措施、两岸关系、中美关系等,不仅有坚定表态,也有暖心之话、强心之语。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分析发现,“经济”“市场”“企业”“就业”“疫情”等是本场记者会的高频关键词。同时,我们对2013年以来总理答记者问时的表态作出梳理,希望在“同题问答”中发现今年的更多方向与趋势。今年记者会,李克强总理回答了11个媒体提问。与过去几年相比,答问并不算最多,但每个问题都解答详实。经济问题备受关注,今年“首问”被路透社记者摘得,提问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中美关系,两岸关系、对港政策等相关问题也再被提起。民生方面,李克强总理针对就业问题着墨较多,提到新增就业目标减少,城镇调查失业率调高,其直言不讳“我们这样做也是实事求是”,同时也介绍了政府的决心和举措。另外,新冠肺炎疫情溯源问题也被提起,对此李克强总理表示愿意共享疫苗、有效药物、检测试剂等公共产品;同时将继续坚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的原则,一旦发现疫情,坚决予以管控,不允许有任何隐瞒,而且要科学进行防治。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对总理答问内容进行词频分析,发现2013年至今,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有“经济”“政府”“市场”“企业”等,8年出现总频次分别为226次、189次、153次和142次。今年总理答记者问中,“经济”是出现频次最高的热词,出现了31次,对于疫情经济影响、疫后经济政策等,李克强总理都给予了解释回答。“市场、主体、资金”相互关联,词频均达到8年来新高,分别出现了30次、11次和10次,而“就业”也出现了21次。以“市场”为例,今年总理回答中涉及如“激发市场活力”“为市场主体纾困”等,其中“市场主体”出现11次,可见对“六保”之一的“保市场主体”的重视程度。而在特殊时期特殊政策的背景下,总理提到“钱从哪里来,用到哪里去,都要走新路”,对于政策资金强调要直达地方、直达基层、直达民生。鲜活的“真金白银”一词也出现了3次。另外,“世界”一词今年被反复提到,出现21次之多,也为历年最多。对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系,中美关系对世界的影响,新冠肺炎疫情给世界带来的变化等,李克强总理都作出表态,如提到“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不可能置身之外”等。而“合作”一词相应也出现了13次,与“国际合作、合作共赢”等关联。“民生”和“保障”两词出现频次也为8年来峰值。另外,受新冠肺炎影响,“疫情”一词也出现了28次。面对海内外记者各种犀利提问,李克强总理正面接招,其中也不乏众多个性化语言。如对于应对疫情带来的经济影响,再次用了“不搞大水漫灌、放水养鱼”的说法;提到稳住经济,说“要避免起重脚,扬起尘土迷了后人的路”;政策资金落实到企业,总理表示“我们会瞪大眼睛查,也欢迎社会监督”;谈及今年大学毕业生创新高,形容说“要让他们成为不断线的风筝”;而对于民生问题,要求“各级政府都要以人民利益至上,以万家疾苦为重”“实干为要、行胜于言”等。而梳理往年的李克强总理记者会,像“穿鞋要合脚,施政也要利民惠民”、“干一寸胜过说一尺”、“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等金句也是不断。在最近几年的李克强总理记者会上,经济、民生、放管服及营商环境等都是高频问题。总理的回答透露了怎样的态度?对于中国经济,总理的回答彰显信心,如曾表示“我们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充满信心,这种信心并不是凭空的”,“中国经济会始终成为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稳定之锚”,今年则强调,“实现了‘六保’的任务,特别是前‘三保’,我们就会实现今年中国经济正增长,而且要力争有一定的幅度,推动中国经济稳定前行。”对于营商环境和放管服,近几年总理一直强调,“放要放出活力,管要管出公平”,今年再次说到“打掉那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使它们公平竞争。”民生方面,“养老”问题备受关注,李克强曾强调“老有所养绝不能是一句空话”,这次在记者会上又一次表示,“现在的社保结存和储备是足以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的”。
数据来源:2013年至2020年总理答记者问文字实录*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