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宗师病逝,享年88岁


5月28日,南都记者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证实,该院退休教授、著名陶瓷艺术设计家、“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张守智,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6日20时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逝世,享年88岁。清华美院正协助其家人料理后事。

昨夜今晨,多位陶瓷界及陶瓷收藏界人士公开表示悼念,江苏省和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北京陶瓷艺术馆、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等机构亦纷纷发文,缅怀这位“中国陶瓷百科全书式的智者”、对日用陶瓷设计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工艺美术宗师。

张守智。

产业与教学并举,获誉“陶瓷界百科全书”

据清华美院资料,张守智原籍河北平泉,1932年生于天津,幼年受家人熏陶,学习传统文化艺术和手工。1951年,他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在徐悲鸿的指导下学习素描,后转入实用美术系陶瓷专业,是新中国高校培养的首批陶瓷美术专业人才。

学生时期,他就跟随祝大年、梅建鹰等老师参加了国宴餐具“建国瓷”的设计辅助工作,并赴景德镇负责监制;毕业后,张守智留校做代职研究生,1956年起,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先后担任副教授、教授、系副主任,成为新中国日用陶瓷设计的重要开拓者。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张守智数次担任“国庆瓷”、人民大会堂国宴瓷、外交部国礼瓷、中国驻外使馆用瓷等的制作,直至近年还设计、监制了北京APEC会议、杭州G20峰会、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等重大活动用瓷;同时,他还为国内多个日用陶瓷生产厂家担任设计指导、“蹲点指导实践”,常年奔波于各地的陶瓷产区。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特聘首席教授方李莉,上世纪90年代曾是美院学生。她在一篇文章中回忆道,张守智“声音洪亮而有魅力”,最令学生佩服的是,他对中国的陶瓷艺术界了如指掌、认识许多瓷区的陶艺人,就像是中国陶瓷艺术界的百科全书。

张守智与同事、学生集体设计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用瓷——青花茶壶。

这种对于实务的熟稔,也被他引入了高校日常教学。陶瓷艺术品收藏家、评论家饶中亮曾撰文介绍,任教之初,张守智就大胆提出教改方案,将陶瓷美术系的本科基础课“搬进故宫”,邀请故宫陶瓷组专家授课;上世纪60年代,他和同事还带领学生一起设计了人民大会堂国宴瓷。

另一方面,南都记者了解到,张守智为改变中国制日用陶瓷在国际产业中的地位,常年在我国主要的陶瓷产区,如景德镇、唐山、邯郸、佛山、醴陵、宜兴、淄博、龙泉等地开设培训班,建立教学创作设计基地,在业界培养了大批设计人才。1992年,他获得国务院授予的“为中国文化艺术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表彰;2007年,被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陶瓷行业终身成就奖”。

曾设计紫砂器型“曲壶”,与妻子相携奋斗

除了是一位杰出的陶瓷设计教育家,张守智个人的陶瓷设计也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特别是留下了诸多优秀的紫砂壶器型,至今影响、启迪着紫砂匠人。

业界公认,张守智能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精神、审美熔于一炉,他生前也多次谈到,现代紫砂设计“不能师古不化”,创作者要热爱生活、善于发现这个时代的特质,才能创作出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作品。

张守智设计、汪寅仙制作的紫砂名作“曲壶”。

他的设计代表作之一、由壶艺大师汪寅仙制作的“曲壶”,壶身的形态似自然界中的蜗牛,又符合几何学中的渐开线,上世纪80年代问世之初就成为“曲线美”的代表,获全国陶瓷创作一等奖,并在国外展出。另一作品“回方壶”则融入汽车的造型元素,极具现代感。

在张守智的陶瓷设计作品中,还有一部分是与夫人吕晓庄共同创作。吕晓庄1957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同样曾执教于清华美院陶瓷设计系,是陶瓷制釉工艺专家。因此,他们的合作常于造型之外又有釉色的创新变化。

张守智一生科研和创作成果甚多,却从未追求著书办展,直到2013年8月,才与夫人合办了“60年陶瓷设计作品展”。根据当时的报道,这场规模不大、甚至颇为低调的展览,却吸引了逾千人到场祝贺,国内各产瓷区的负责人、日用瓷生产厂家齐聚,成为业内的一项盛事。

上世纪90年代,张守智与夫人吕晓庄合作的陶瓷作品《听松》。

在这次展览的开幕发言中,张守智追述了导师祝大年交给他一把测绘“建国瓷”用的钢板尺和一只量杯,勉励他继续测量中华美食美器、测量世界名牌陶瓷餐具演变的往事,而后感慨地说,自己用这组量具,已经量了整整60年,“它测量着我的陶瓷设计与生活、生产相结合的尺度,在今天,它还在测量着我的陶瓷设计人生。”

南方都市报(nddaily)报道
南都记者 侯婧婧

*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外交部再回应特朗普涉港言论


这些考试全部取消!


广州地铁凌晨最新消息


关于香港国安立法决定的9个疑问,都有回应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