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司机直播性侵”反转后,柳青发了条微博

6月12日晚间,随着河南郑州市公安局的一篇“警情通报”公之于众,近期备受关注的“疑似滴滴司机性侵直播”事件初步水落石出:经查,互为夫妻的犯罪嫌疑人系以盈利为目的,通过非法直播平台APP进行的公开表演。经滴滴平台对比查证,此二人均非滴滴司机。


这又是一次大型的舆论“反转”现场。南都记者注意到,在互联网平台,质疑、抨击的目标在一日之内,从滴滴平台、司机,迅速转变到了造谣者、非法直播平台和观看该视频打赏者身上。6月12日下午,滴滴出行网约车公司总裁陈熙发文表态:若此事是自导自演的黄播剧,那视频制作者欠受谣言中伤的滴滴司机们每人一个道歉,“我们的司机师傅们,不是犯罪的代名词。”


6月13日晚间,滴滴出行总裁柳青忍不住在个人微博感慨:“过去两天内心一直波澜起伏,庆幸没有女孩真的受害,感谢郑州警方破案神速,同时一阵阵后怕……如果其中的演员真的曾经注册过滴滴的司机,如果警方没有及时破案,那么多的如果让人后背发凉”,“谈到恶性安全事件为零的指标,我的心很虚甚至觉得很绝望。”有专家认为,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出行平台要想杜绝所有的安全事件发生恐怕也比较困难,除了平台要进一步加强实时监控能力,还有赖全社会共同形成执法合力。



“我们穷尽了各种方式想要杜绝犯罪”


与两年前相比,这次事件从被爆出到最后反转,始终触动着滴滴上下的神经。2018年5月和8月,郑州空姐遇害、温州乐清女孩遇害两起事件,先后引发社会舆论的广泛热议。此后的一年多时间,普遍笼罩在安全事件阴影下的滴滴、哈啰、嘀嗒等多个出行平台响应相关部门要求,进入了一轮轮高频而密集的安全整改期,加大对各模块出行服务的安全投入,推动行业合规化进程。


有行业统计显示,受安全事件影响,2018年,中国网约车行业年增长率降至25%,月活用户数量下降了5%;这一年,我国网约车领域融资规模同比下降显著,降幅达90%。


截至目前,刚好是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网约车行业备受舆论关注和思考的2年。安全成为各平台的重中之重。南都记者此前对各网约车平台进行测评发现,司机实名身份背景审核、“人脸识别”活体验真、“紧急联系人”、“行程分享”等功能,已成为各平台“标配”。滴滴另在司机端推出了司机醉酒报备、防疲劳驾驶提示;顺风车板块设置了女性安全助手,在长距离出行等特殊场景下提醒女性用户开启行程分享,并自动对行程进行录音等。


“我们穷尽了各种方式想要杜绝犯罪。”柳青坦言:“一个打车软件,审核各种证件,上录音上录像,上各种讨人厌的震慑播报,上警方24小时联动,上行程分享、上一键报警、上最被吐槽的紧急联系人、上路线偏移预警、上5分钟异常停留预警等等。但这一切一切,可能也阻挡不了人性的恶。”“这是一个大‘社会’,也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在出行过程中可能依然会有矛盾冲突,交通事故,甚至是恶性案件的发生。”


滴滴出行的高管曾在去年的一次媒体开放日上具体谈到,“行程中、场景异常识别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平台所处理的很多投诉中,很多情况很难看到实际发生了什么、并判定真正谁对谁错:例如,行程中被授权开启的录音录像因客观因素,有15%的情况不可用;司机一旦跳出滴滴APP接单会令乘客轨迹大量缺失、难以追溯;线下交易、口头修改目的地等情况往往会被列为路线偏移订单,但从中找出真正危险场景的订单非常困难。“如何降低车内的冲突(比如判定是不是绕路、是否有言语骚扰),这个事情整个业界还没有成熟经验。”


或许是为从与大众的沟通中寻求“安全最优解”,从去年开始,滴滴“痛下决心跳出来拥抱公众”——柳青化身微博“网红”、滴滴在全国上百城开展线下司乘沟通会、线上“公众评议会”、不定期“媒体开放日”、推出用户“繁星计划”、开“吐槽大会”……柳青解释:“如何用科技的力量让出行更美好是一个非常大的难题。但一路过来,感觉科技不足以解决全部问题,这个行业其实最重要的是服务属性”,因此滴滴要“做一个开放的出行平台”,推动整体行业安全标准提升。


2019年网约车安全投入超20亿元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刘小明曾指出,网约车作为交通运输新业态之一,是运输服务方式的一种创新,带来很多好的出行体验,但是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野蛮生长、无序恶性竞争以及安全保障不完善等问题,依然还有很多需要规范。《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19)》指出,2018~2019年网约车行业面临较大盈利压力、合规进程整体缓慢、安全问题多发等问题。


南都记者注意到,以滴滴平台为例,经过整改,在网约车各环节审核上,光是一个驾驶员注册成为网约车司机,至少就要过六关;在去年的一场司乘线下恳谈会上,“是否有必要全程录音录像”、“是否需要增加审核准入门槛的信息披露”等举措还一度被用户认为“矫枉过正”。据官方统计,2019年滴滴在网约车安全投入的预算超20亿元,安全工作团队扩充至2548人;自安全整改以来的300多天,平台就累计清理了30.6万的不符合平台准入条件的司机。


即便如此,网约车一旦涉及安全事故的话题,依然会撬动起大众的敏感神经。人民网舆情统计分析称,2019年以来,媒体关于“网约车平台整改”的报道总量已超过2.7万篇次;舆论之所以对出租车、网约车产生的意外事件反响不一,主要源于公众对于“互联网+”的新兴业态寄予了更高的期望,任何一个全国性网约车平台发生意外,都更容易令大众产生“切肤之痛”、引发出行焦虑,应该理性看待网约车平台及交通出行领域存在的问题。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曾对南都记者指出,无论是网约车、出租车还是顺风车安全事件,之所以引起轩然大波,部分是因为事后救济措施尚有欠缺,“视频报警”、“一键报警”等功能需要再加强,而强化信息透明和安全警示,有益于减少风险隐患,也可以起到约束司机和乘客的作用。


“零犯罪”需要全社会共同加大执法力度


此次事件发生后,有业内人士对南都记者提出:“如果这个人真的是滴滴司机,滴滴是否能够免责?”“如果有人要借用滴滴平台犯罪,平台如何破解?”北京志霖律师事务所副主任、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赵占领告诉南都记者,滴滴平台上的车辆有多种,其中快车和专车属于网约车,对于网约车司机,网约车平台承担承运人责任,而对于出租车和顺风车司机,滴滴提供的只是信息技术服务,不承担承运人责任。“假定上述事件中犯罪嫌疑人是网约车司机,滴滴是否承担法律责任,主要看滴滴是否尽到相应的安全管理义务。”


就滴滴等出行平台所采取的准入审查、行程分享等相关举措来说,赵占领认为,相比之前,安全管理方面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犯罪是一个社会问题,出行平台要想杜绝所有的安全事件发生恐怕也比较困难。如果需要第一时间发现并制止违法或犯罪行为,除了现有的安全措施之外,还需要借助AI技术提高实时监测的能力,通过技术检测录音录像及时发现违法或犯罪行为,并采取相应措施。”


有网友留言:“司乘双方都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这就使得发生冲突的概率天然就比较高。滴滴是一个国民平台、但不是执法机构。零犯罪靠一个软件是不可能做到的,人性的恶也不能靠一个软件来解决。只有全社会增大执法力度,提高民众的安全意识,才能减少犯罪发生的几率。”


《中国共享出行发展报告(2019)》在展望章节认为,未来,“政府管平台、平台管用户”的合作监管模式将更加成熟,由政府部门制定司机和车辆审核与接入平台的底线要求,平台企业负责落实并承担责任。在强化常态化监管上,应建立平台责任和管理制度的考评机制,通过企业上报、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第三方监测、用户调查等多维数据来源,评估法律法规要求企业的各项责任和内部管理制度是否落实到位。


采写:南都记者 傅晓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