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高礼遇!今天,117名英雄回家!


今年是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今天(9月27日),第七批117位在韩中国志愿军遗骸和遗物在运20运输机迎接、两架战机护航下,抵达沈阳桃仙机场。


南都记者了解到,和前几批迎回烈士遗骸的仪式相比,今年规格颇高,首次使用运20运输机接英雄,并在飞机抵达机场时增加水门礼仪环节,与此同时,今年接回的烈士遗骸人数再次超过百人,仅次于2014年首批。

水门礼仪环节

【南都N视频】南都记者 潘珊菊 剪辑 莫倩如 视频来源:央视新闻

退役军人事务部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副主任田科瑞告诉南都,此次清理遗物过程中已发现3枚烈士印章并确定基本信息,下一步将争取让更多烈士找到亲人,"让他们从无名变成有名"。

解放军礼兵将护送烈士遗骸棺椁到陵园。南都记者 潘珊菊 实习生 王凡 摄


高规格
运20迎接新增水门礼节

南都注意到,此次韩方共向中方移交117位志愿军烈士遗骸及遗物,人数时隔6年再次超过百人,是近年来单年度发掘交接数量最多的一次,仅次于2014年第一批437位。

中韩双方27日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举行第七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仪式。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梳理历年情况发现,从2014年至2020年,中韩双方已连续7年成功交接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过去6批基本在清明前夕交接迎回。截止目前,七批共计716位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到祖国。

为何今年第七批选择9月27日迎回?田科瑞告诉南都,受疫情影响,中韩双方此次就交接时间进行了多次协调。"实际上从年初的时候,中韩两国政府相关部门就在沟通这事,经过了大概七八个月时间,最终定下来在9月27日进行交接仪式。

"再过三天是烈士纪念日,再过一个月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日,这充分体现国家对烈士的尊崇以及人民对他们的铭记。"田科瑞说。

和以往相比,此次筹备迎回烈士遗骸仪式的难度也更大。受疫情影响中韩两国敲定时间往后延迟,最后留给相关部门准备的时间只有两个星期。"中韩双方用两个星期的时间加班加点把事情做好,难度是比较大的。"他告诉南都。

南都记者注意到,此次迎接烈士遗骸回国还有很多新亮点。比如,专机首次使用大型运输机-运20运输机编号为01.

运-20作为专机,这是第一次执行运送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的任务。机身上的编号01则体现了祖国对烈士们的无上尊崇!(总台央视 记者 季熠非)


除了首批外,过往5批烈士遗骸使用的是军方伊尔-76运输机迎接。除此之外还在机场增加了水门礼仪环节

田科瑞告诉南都,此次迎回安葬仪式在每一个细节设计上都体现了对烈士的尊崇。"从运20专机接回,到战斗机空中护卫,到机场用最高的水门礼仪迎接,还有人字形警卫摩托护卫、群众的迎接方队以及路两侧的广告牌都体现了对烈士的尊崇。"

视频:老兵向烈士“战友”敬礼↓↓

护送棺椁礼兵:
"用最高标准接烈士回家"

上午10点半,沈阳桃仙机场仪式现场,100多名解放军礼兵正列队等待老英雄们回来。从下飞机迎棺椁,到正式安葬前,他们可以说是离志愿军烈士最近的人。双手端起40多斤重的棺椁,对这些95后和00后的年轻战士来说,是一份沉甸甸的荣誉。时光回溯到70年前,出征的那批志愿军,也跟他们差不多一个年纪,风华正茂。

和以往相比,此次护送棺椁任务有何不同?

北部战区陆军某旅教导员王忠兴接受采访时介绍,此次是继首批烈士回国后,唯一一批烈士人数过百的任务。"去年只有10位,队员选拔很容易找到有过经验的队员,今年执行任务的队员中超过90%都是首次参加。"

据王忠兴介绍,在棺椁自重30多斤基础上,队员们平时训练都会加重到50斤左右,确保在护送过程中能保持平稳。

作为一名礼兵,人员选拔也有讲究。在选拔人员时,第一看整体身高,选拔的人员身高在1米77到1米9之间;第二看军人基本姿态,最后看身体力量。

"我们每天都掐表端着棺椁训练,从最开始1分钟、2分钟,到后期5分钟,到最后面20分钟,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王忠兴说,私下战士们也会借助哑铃等器械做些力量练习。

对于第二次执行迎接志愿军烈士回家的任务,王忠兴表示激动和压力并存。"我们很多战士都是主动想上,有的淘汰了也不想回去,说哪怕我当保障也要留下,就是为了参与到这个任务中,官兵们都希望用最高标准把烈士接回来。"

出生于1993年的北部战区陆军某旅上士张国瀛,在方队中已是老兵,有着11年兵龄的他,连续7年接到迎接烈士遗骸回国的任务。前三年他以礼兵队员身份接英雄回家,后四年他当起了礼兵的教练员,古铜色的肌肤还未褪去稚气的他,扛起了更多责任。

"四五十斤的重量,谁一开始抬起来都不轻松,但通过统一臂力和腰腹训练,队员们今年在短短20天内完成了任务。"张国瀛说,当年自己也是这样过来的,看到新队员初次执行护送任务,就想起了当年的自己。"能接英雄回家,是军人的荣幸,能连续7年参与其中,感觉自己一直在和先烈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端起棺椁的那一刻,感觉他们离我们很近,很近。"

每年看到载着先烈遗骸的运输机飞过沈阳上空,在跑道附近等候的张国瀛内心都很激动。采访过程中,他反复提及一句话,没有先烈们那个年代的牺牲付出,就没有他们现在的好生活。而他提到的先烈,回到70年前,也和他一般年纪,甚至比他还小。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每年都会有来寻亲的家属。过去7年,张国瀛跟志愿军先烈们有着一种莫名的联结。

有一次,他因公经过烈士陵园,遇到一个志愿军老战士,老人的女儿带着老战士来给牺牲的哥哥祭拜。当得知那一天是老人哥哥的祭日,张国瀛迎上前去跟老人交流了起来,说自己每年都要接老英雄回家。老战士听后亲切地握着张国瀛的手,说他哥哥就是在第一批400多位烈士遗骸中通过DNA比对中找到的。并激动地跟一旁的女儿强调"这就是接你伯伯回家的人。"

张国瀛回忆,当时老人还讲起了他哥哥当年上前线自己紧随其后的故事,"当时他哥哥作为先遣队去了朝鲜,老人家也是过去了两三年才获知自己哥哥已牺牲的消息。"

"我非常感恩自己有这段经历,那个年代的英雄太不容易,他们出征的时候,很多人只有十八九岁。"张国瀛感慨。

 三枚印章已确定身份
"将让更多无名烈士变有名"

南都记者关注到,退役军人事务部成立2年多以来,在烈士遗骸搜寻鉴定方面已有所突破。

据介绍,去年3月26日,退役军人事务部发起"寻找英雄"的活动。并在599位归国志愿军烈士的上千件遗物中,以24枚刻有个人名字的印章为线索,通过查找档案,发动社会力量,进行DNA检测等方式,最终确认了这6位烈士的身份,于去年9月29日举行了烈士认亲仪式。这也是我国首次通过DNA技术手段确认无名志愿军烈士的身份。

2019年4月3日,第六批赴韩作战志愿军烈士遗骸送达沈阳,这也是退役军人事务部挂牌成立后首次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归国。

今年4月,退役军人事务部还专门成立了烈士遗骸的搜寻鉴定机构,即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烈士遗骸搜寻鉴定中心)。

退役军人事务部在搜寻烈士遗骸和鉴定方面将如何开展?田科瑞告诉南都,退役军人事务部在今后将建立专门的搜寻发掘队伍,主动搜寻发掘烈士遗骸。此外,还将建立国家级的实验室,对烈士、烈士家属的DNA信息和烈士的亲源信息进行比对鉴定。同时加大与公安部门合作,建立跨部门比对的合作机制。

他还透露,此次前方工作组在清点韩方交接的烈士遗物时发现三枚印章,在查询了中华英烈网的烈士数据库后基本锁定了其身份,下一步就是帮助这三位烈士找到亲人。

"争取要为更多的烈士找到亲人,让更多的烈士从无名变成有名,让每一个烈士的名字为世人所知晓。"田科瑞说。

这是9月26日在韩国仁川的志愿军烈士遗骸装殓仪式现场拍摄的部分志愿军烈士遗物。新华社记者 王婧嫱 摄

据央视新闻消息,经过多方努力,目前,林水实、马世贤、丁祖喜三名志愿军烈士的亲人已经全部找到。

南都记者从退役军人事务部了解到,退役军人事务部接下来将根据遗物和历史资料的线索进行DNA鉴定,为烈士寻找亲人。

南方都市报(nddaily)报道
南都记者 潘珊菊 实习生 王凡 发自 辽宁沈阳
部分图据新华社、央视新闻

*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