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你吗?面对面能打字就不说话,4亿“云青年”的隐秘曝光!
最近,一则网友吐槽当代年轻人交友的微博火了:当代年轻人,试图通过不出门来认识对象。
不少网友都纷纷表示:太真实了!
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既“社恐”、不爱出门,又渴望脱单。这样的背景下,交友软件成为不少人的选择。
根据探探12月发布的数据统计显示,累计注册用户破4亿,实现互相匹配逾200亿次。其中,女性在探探上的活跃度比男性更高。
“互联网创造了连接,可人们对社交的需求,对亲密关系的渴望却从未消减。”探探联合创始人潘滢在近日举办的36氪WISE2020峰会上讲到。
社交是刚需,脱单是多数年轻人的诉求。
而单身群体的崛起、因“社交茧房”产生的孤立,不敢或害怕社交,却成为这个时代年轻人的情绪符号。
要不要网恋?成为不少年轻人纠结的难题。
城市中纠结的「拉面族」
也许没有做好一直单身的准备,也从不去主动结识异性、参加相亲,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期待着亲密关系。
因为,独自在城市很多年,工作生活都是一个人,并没有回到家乡重头来过的可能,生活习惯和工作方式都无法去适应这种落差,说不准还会被家里的亲戚指指点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演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父母,独自来到城市。
诚然,城市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没有小镇的墨守成规,对多元价值观更加包容,适合年轻人发展个性。
这就像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齐美尔所认为的:“现代城市文化解放了城市居民,在村落年代被压抑的那些自我部分,正在城市化生活中重新被培养发展起来。”
然而,因求学、工作等原因迁移到大城市中的小镇青年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成家立业、生儿育女”的家族传统观念影响。
在平衡“现代”与“传统”、“自由”与“传承”的冲突时,新旧观念的撞击如同两只无形的手拉扯着这群青年,使他们变为“城乡两栖人”。
他们,是被新旧观念牵扯的“拉面族”。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曾说过一种青年,不甘心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生活天地里。他们既不鄙视普通人的世俗生活,但又竭力使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达到更深的层次。
不久前,社交品牌探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95 后社交观念与社交关系调查报告》中对“拉面族”做出了解释:即是指代家乡在乡镇或农村地区,但教育和工作在一二线大城市的这群青年。
“拉面青年”是纠结的,但他们同样是努力生活并持续奋斗着的一群年轻人。
“他们需要社交,渴望与这个社会产生深层次的连接,不是通过一份工作一个房子,而是和这个城市的人产生关联,让自己感觉我在这个城市中不是过客,而是这里的一份子,有我和我们共同的印记。”探探潘滢说。
比以往更需要「网恋」?
不可回避,还有很多人不会提及朋友或是对象是从“网友”发展来的。
在世俗的眼光中 ,网上认识的总会与不靠谱等标签挂上钩,或者侧面表示自己的人脉圈子小到已经在线下找不到了,才会通过网络来寻求。
事实上,这种偏见早都成了老黄历。
文首引用的数据显示,累计注册用户破4亿,几近80%的用户为90后,95后、00后成为新增主力。
很多年轻人,手机里都装了一个探探。
移动互联网发展这十年间,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随之更迭,也影响了人们的社交方式。
从短信到QQ、微信,从论坛到博客、微博,再到抖音快手,不断迭代的科技,提供更便捷的沟通选项,并逐渐塑造了这一代互联网原住民的社交习惯。
如今,线上交友和线下社交还有什么区隔吗?
好像并不再有什么不同。
如果社交软件可以帮助我在人海中找到同好,或者可以共度余生的那个人,为什么要排斥多了一个方式。
以探探为例,在很多人的认知里,上探探的大抵是男生更为频繁,然后数据结果却出乎意料。据探探数据调研显示:女性用户平均每人每天滑动探探300次 ,男性用户每人每天滑动 200次,女性在探探上的活跃度并不低。
而在这些滑动行为中,女性用户只“右滑(喜欢)”6%的人,而男性用户“右滑”喜欢60%的人。也就是说,女性更为挑剔,对有可能与自己匹配的对方,审视的更为严苛。
有学者曾表示,女性在择偶的过程中,几乎都有一种“慕强”心理,在行为上表现为婚姻的“上迁”,具体说来就是——女孩找对象,总喜欢找比自己强的男孩,底线是不能不如自己。就像几乎所有女孩对男孩的身高要求一样——一定要比自己高。
从2018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看,男性人口是7.135亿,女性是6.819亿,男性要比女性多接近3200万。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粗略地得出一个结论:在脱单这件事上,男生如果不主动,就真的输了。
那些纠结于不知如何脱单也不想主动开口的男女青年们,受困于线下圈子的狭小,似乎也正陷入一个社交“茧房”中,不愿走出交友舒适圈,形成“越回避社交、越不会社交”的循环,将自己的生活禁锢于狭窄的空间里。
幸好有了社交软件,让当年不可言说的话可以通过文字发给想说的人。
关于网友和网恋,有记载的是大约20年前。
在那个上网还需要拨号的年代,痞子蔡和轻舞飞扬的故事被记录在《第一次亲密接触》中,当时的爆红ip,讲述的就是一段关于网恋的故事。
网恋最初,是美好的代名词。
潘滢说,探探希望能够延续网恋的美好,让女生可以在上面找到心动的感觉,让男生不再担心有被拒绝的尴尬,发现被女生“右滑”后,会觉得有人喜欢我,真好。
社交降级还是升级?
尊重和鼓励个性,是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
打开手机app浏览不同的内容,我们会发现:不同的文化圈层都拥有了各自的舞台和观众,每个人的偏好和乐趣都在互联网上得到精细的分类。
表现在个体身上,莫过于交流方式的变化。
过去,年轻人开启对话会从星座、属相和爱好等简单标签开始。如今,随便聊聊关注的大V、收藏歌单和点赞视频,便能迅速找到彼此的兴趣交叉点,进而产生一个个社交话题。
而从另一角度来讲就是,不是一个圈子的,根本融不进去。
而表现在日常,很多年轻人发现自己和身边的人都不自觉地患上了一种“现代社交综合症”:点赞不聊天,合租不说话;熟悉所有同事的微信昵称,却不熟悉他们的脸。
“手机里永远有无数个小红点等着打开:群公告代办、同事寒暄、客户拜访、会议通知……必须一个个认真处理。”社交与压力相伴。
在不久前探探与中国社科院发布有关“社恐族”的调研数据中现实,40.2%的被调研用户表示自己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障碍。
而打开探探,就会发现很多年轻人在这里呈现出了另一面:养猫,种花,烹饪,晒自拍,在个人动态中写「求脱单」的动态。
一面是拒绝社交,一面是需要拓展新关联。
确切的说,与游戏陪练、虚拟聊天等行为区别,他们需要真实且有深度交流的有效社交。
潘滢说,如何通过技术赋能交友体验,让在线社交更真实,这是做社交的基本盘。
用过探探的用户都知道,探探的审核机制较为严苛,且鼓励用户实名认证。在社交平台上交友,确保对方真实性,会让自己更放心。
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交降级,被反转为在线社交的升级:
社交软件成为打通线上线下的介质,通过数据算法的加持,找到彼此感兴趣有好感的人,在深度交流的基础上,延展到现实中的好友或恋人,为一段关系的建立创造了可能。
结语
在互联网的世界里,网络身份和昵称是年轻人的最终幻想,是来自于深夜突然的自省,是一场戏剧的报幕员,我们给自己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并努力活成期待的模样,找寻着同样真诚的对方。
*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