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疯狂刷屏!凭什么是她?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2021-01-06


普通人绝难想到,三明——这个位于武夷山脚下的闽西一个普通地级市,居然输出了这么多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案例:除了早已走红全国的三明医改之外,这里林业改革(林改)也独树一帜,在全国率先“分山到户”的永安洪田村被誉为“中国林改的小岗村”;国民美食沙县小吃也出自这里,沙县就是三明下辖的一个县。除此之外,流行全国的治水“河长制”、每个80后从小就耳濡目染的“五讲四美三热爱”口号也都能追溯至此。


论经济实力,三明GDP在整个福建算不上最高,民营经济发达的泉州常年排全省第一;论地理优势,这个落座在武夷山脚下的城市也不如福建沿海的厦门等地;论资源禀赋,山多树多的三明生态资源丰富,但是周边其他兄弟城市其实也不差。


各方面条件都算不上“学霸”的三明,何以能源源不断向全国输出这么多有影响力的改革经验?三明实践能走向全国,背后的秘诀到底是什么?为此,南都记者深入走访福建三明,探寻此地践行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善治“密码”。


三明市全貌。


被地位落差逼出来的改革


和当地人聊天,“小三线”是三明绕不开的一段历史。


上世纪60年代,根据对当时全球冷战形势和台海局面的判断,国内启动了三线建设,将全国沿海一带的一批工业企业逐步向内地迁移,远离沿海又背靠武夷山的闽西小城三明由此被划入“小三线”范围,开始源源不断的接收来自上海、福州、厦门等地一批军工和民用工厂。


比如,位于上海市普陀区的立丰染织厂405名职工和1479名亲属,运了600吨机器设备来三明建印染厂;上海静安棉纺织印染厂1700多名职工也拖家带口迁居至此,此外还有福州机床厂齿轮工段、福州工具厂、上海永昌五金厂等。被称为全市“工业老大哥”的三明钢铁厂在当年建厂时也从宝钢、鞍钢、马钢等全国各地调集了一批技术骨干来此支援。


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三明初步形成冶金、电力、机械、塑料制品、纺织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在福建省九地市中位列第二,市区人均收入在全省67个县市中位列第二。


当年跟着工厂一起迁过来那批建设者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多是转业军人、地方干部、技术骨干、工人和学生,“这些人给三明带来了不同的观念和文化,形成了一种多元化的思想氛围,给后来各项改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曾参与写作三明实践相关报告的市委改革办工作人员施俊峰告诉南都记者。

不过,那个特殊年代过后,三明又随即进入了一段沉寂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重新调整战略布局,沿海地区因为地缘优势而再度受到政策扶持,许多国家和福建省的重大项目都放到了厦门、福州等地,三明也因此连续多年没有获得全省重点项目的支持,直到2004年12月全市才迎来第一条高速公路三(明)福(州)高速的建成通车。


“这种地位落差的转变,逼出了三明的很多改革”,三明市社科院三级调研员纪其昌说。


回过头看,很多事情确实是被逼过来的。三明医改是因为医保资金亏空的漏洞让市财政再也兜不下去;永安洪田村的林改也是因为集体山林被盗砍盗伐到了无法忍受的地步;从沙县走向全国的小吃更是如此,山多地少逼得村民只能外出开小吃店谋生,当年县委县政府全力支持小吃产业的初衷也是为了解决当地群众的就业问题。


尤为关键的是,在三明各项改革进展到节骨眼时,当时在福建工作的习近平同志屡次做出指示批示,为改革指明方向稳定信心。从1996年5月至2002年6月,他先后11次深入三明调研,16次作出重要指示。三明人说,习近平同志几乎每到一处都要同当地干部群众探讨增收门路,谋划产业思路。


在沙县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找准今后经济发展的支撑点,特别是加强以沙县小吃也为支柱的第三产业,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永安他提出山区要增强信心,山区自有优势和长处,发挥好了同样可以当状元;对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他作出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要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样从山下转向山上的重要指示;而对于三明医改经验他也高度肯定,指出三明医改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明显的,要注意推广。 


这些指引不断指引和激励着三明前进,在山穷水尽中发现柳暗花明的转机。


三明市内的钢铁厂,曾经是污染大户,如今是工业旅游景区。


火遍全国的沙县小吃。


“三明医改”成为全国学习的改革样板。


学“三明实践”关键是学什么


从路径上看,三明实践的改革案例都是上下结合促成的。


医改方案的出台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操作——当年由三明市委市政府专门组建了医改领导小组,并且由时任副市长的詹积富一手操盘、制定了方案再实施;林改则完全是永安洪田村村委和村民自发行为,试点成功后被三明市委市政府推广,走的是一条自下而上的发展路径;而沙县小吃的成功是上下结合,没有外出谋生闯荡开小吃店的村民肯定不可能有今天,但如果没有当时的沙县县委领导班子的慧眼识珠和全力支持,很难说光靠简单的拌面蒸饺就能让全国家喻户晓。


基层的实践出真知和上层的运筹帷幄在恰当的时机里相结合,才有了三明实践的生动案例。不得不提的是,在恰当的时机里站出来的改革人物也十分关键。


三明医改操盘手詹积富本身就是专家型人才,在财贸和药监等部门的任职经历让他对医改方案的“命门”了如指掌,经过无数次财务测算后拿出来的方案才能够快准狠的瞄准虚高的药价和畸形的医疗服务定价;带领村民搞分山到户的洪田村老村支书邓文山则一直扎根农村,熟悉村务又懂林业发展规律,在敲定方案之前也带着村里的老林农和县里林业技术专家把村里的山头走了个遍,详细勘察每块地的山形和林分质量,最后才能在全体村民之间把山分得公平又令人服气;第一个提出把沙县小吃当产业来扶持的时任县委书记杨振西和刘道崎,在推动县政府成立沙县小吃办之前也经过了反复长期的摸底,甚至从县里专门派出一个6人调研小组走遍了福州、厦门等地的门店进行蹲点调查,以一个星期拜访100家门店的苦功夫才掌握了一线真实情况。

这些人背后一大共性是专业扎实又严谨,做出来的事情才能站得住脚,而能够让这批改革人物站出来,也许才是三明实践的另一个关键所在,也是其他地方最值得借鉴的地方之一。


长处发挥好了,同样可以当状元


三明多山,大山里讨生活,有没有奔头?永安市曹远镇霞鹤村(原名虾蛤村)给出了答案。


1996年5月26日,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来霞鹤村调研。“看到这里依山临水,大家盖起了独栋新楼房,他十分高兴。”霞鹤村支书李金水,当时陪在身边,每每提及那天情形,总觉着很带劲。


“在随后曹远镇的座谈会上,习近平同志又说了一段让山区人民特别提气的话。”李金水记得清楚——“山区也要增强信心,我们自有我们的优势,自有我们的长处,发挥好了,同样可以当状元。”


大山挡不住山区人民的志气。关键在怎么认清优势、发挥长处。


此次采访期间,三明市委书记林兴禄也说了这么一段话:在全国200多个地级市中,三明的经济不是最好也不算最差,算是一个中等生,中等生能做到的事情,对于其他地方来说也许才会更有借鉴意义。


在本次三明走到聚光灯下之前,福建省内上一个做到这点的地方是民营经济发达的晋江——连续21年经济总量排名全省第一的泉州下辖的一个县级市。上一次引媒体聚焦的是“晋江经验”,和本次报道关注的“三明实践”类似,都是把一个地方的实践探索和先进经验发掘呈现、广为传播。所不同的是,晋江是凭经济硬实力做到这一点的,而三明则靠的是软实力。


这种殊途同归或许才折射出了“三明实践”背后的核心要义——在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不需要所有城市都不惜一切代价地去争当经济发展的第一名了,有条件争的固然好,没有条件的也完全可以在医改、林改、小吃产业这些细分领域内成为全国的先进榜样。


南方都市报(nddaily)报道

采写:南都记者 魏凯

摄影:南都记者 张志韬 发自福建三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