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议教材曾被写进论文,吴勇指导
近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被质疑“毫无美感”引发关注,该插图由“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设计。5月28日,南都记者发现吴勇曾指导学生完成有关上述插图的硕士论文,其中指出插图兼具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和现代感,“整体精美程度足可媲美商业儿童绘本”,部分插图“色彩则比较淡雅、清新”“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目前,吴勇对于此事并未公开回应,人民教育出版社称“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
人教版小学教材插图被写进硕士论文
由吴勇指导
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网友发现插图中的人物普遍为“宽眼距、塌鼻梁”,部分人物“眼神奇怪”“毫无美感”,更有网友质疑插图存在刻意描绘儿童隐私部位等问题。
公开资料显示,设计者吴勇1965年生于湖北武汉,1984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装潢系书籍装帧专业。
南都记者发现,上述引发争议的教材插图曾出现在吴勇指导的硕士论文中。据该论文信息,2014年,学生韩某参与题为《人教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设计探究》的论文答辩。其在“致谢”中表示,“感谢我的导师吴勇教授,本文是在他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此外对在人教社实习的五位老师表达谢意,“跟他们在一起工作的几个月让我对教材插图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在绘制插图的技法上有了进步,跟他们的交谈也让我了解了教材整体设计的重要意义”。
论文认为插图具有科学性和直观性。图片来自论文
上述论文提到引发争议的人教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先用手绘画出线稿,再把线稿用扫描仪扫描到电脑进行后期上色、拼合,来完成整幅插图的创作”,并从科学性、直观性、艺术性、时代感等方面对插图进行评价。
其中,论文以“人教社第十一套小数第七册”插图为例,指出插图中展示的“三个书架,每个书架也是6层”与教材文本内容一致,认为“这些插图上的小细节,都是经过插图设计者仔细考量的”“他们在设计插图时除了考虑到美感,还严格按照文本内容科学设计”。此外,第六册插图中人物行为与时钟上的时间相呼应,“都很直观,清楚明了,没有任何误导成分”。
图片来自论文。
在艺术性和时代感方面,论文以第一册有关识数和加减法的插图为例,指出“生动的场景,憨态可掬的人物,活泼可爱的动物,整个画面轻松有趣”。
此外,该套教材插图“现代元素非常多,画面整体精美程度足可媲美商业儿童绘本”,部分插图“色彩则比较淡雅、清新,自然而不落俗套,给人一种亲近的感觉”。
论文总结到,人教社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设计目前早已进入“插图设计规范期”,但也有“给人的感觉太相似”“千人一面”的弊端。对于未来小学数学教材插图设计,要“提升插图设计的地位”“提高插图设计多样性”“关注教材插图设计的隐性价值”。
目前,吴勇对于争议并未公开回应。5月26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回应称,“我们关注到网上有关小学数学教材封面和插图的意见,及时组织专家认真研究,对社会各界好的意见建议虚心采纳,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改进画法画风,提高艺术水平,充分发挥教材封面和插图的育人作用。”
北京互联网法院判决书:
南都记者注意到,引发争议的插画来自“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南都记者在全国工商信息注册网站上搜索,发现该工作室并无相关工商注册信息。南都记者注意到,在裁判文书网上,有人教社与厦门快乐壹百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纠纷的判例,判决时间为2021年12月24日,其中提及,根据人教社提交的证据,法院认定,并没有“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这一实际单位,该单位实际上为吴勇个人。
这份裁判文书显示,人教社公司提交了2011年10月27日其作为甲方与吴勇(乙方)签订的《委托设计制作合同》,内容是甲方委托乙方承担委托事项所涉及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一至六年级)12册教科书的插图、封面的创作以及12册教科书的版式设计和排版制作工作,乙方接受甲方的委托。乙方拥有委托作品的署名权,作品的其他著作权权益和版式设计属于甲方。乙方无权以任何方式自己或许可他人使用委托作品,也无权转让委托作品。人教社公司称教材封页中标注的“版面设计: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插图: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并没有“北京吴勇设计工作室”这一实际的单位,实质上就是《委托设计制作合同》中的吴勇。
南都短评
儿童读物质量粗劣亟须正视
人教版数学教材插图近日引发争议。有网友表示插画中的孩子们存在眼距过宽、塌鼻梁、发际线过高等情况,“毫无美感”,对比其他版本的教材插图存在明显审美差距。随后,人教社回应称,已着手重新绘制有关册次数学教材封面和部分插图。
教材插图争议尚未平息,一本儿童绘本中的图片又引起了关注。在这本名为《流汗啦》的绘本中,两个小男孩双手抱着一个小女孩的手臂,伸出舌头舔着。
不论教材还是绘本,既然锁定读者群是孩子,那么其中的插画显然应该是美育的一部分,向孩子们传播爱和美。
缺乏美感正是上述图片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
也许有人会说,对“美”的判断因人而异。但这句话实在似是而非。首先,教材属于公共产品,必须坚守大众审美标准,否则只会引来混乱。其次,《流汗啦》虽然不是教材,但据出版社介绍,它是面向“3至6岁的孩子”的科普绘本,作者和出版方即便有意标新立异,又怎能拿儿童读物来做试验?
更何况,如果说人教版教材插图主要是缺乏美感,那么《流汗啦》的插图简直可称“画风猥琐”,很多家长看到图片都感觉不适,遑论孩子?要知道,儿童读物不只关系审美培育,更关乎价值养成。类似图片会不会对孩子产生不良诱导作用,是家长们合乎情理的担忧。
儿童教材、读物的插图为什么会成为这个样子?
一个解释是出版社为节省成本,不愿请高水平的画手所致。
由于契合市场规律,这个解释看上去有一定道理。但是却禁不起一个反问:即使出版社只愿意用很低的价格请水平不高的画手作画,而且事实上也确实不尽如人意,但这样的作品最终能够出版上市令人错愕,因为出版物有严格的把关制度,更不用说儿童读物和教材了。
儿童读物质量粗劣的问题正在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5月25日,江西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了《江西省儿童读物消费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相当多的儿童读物存在“不良行为诱导”、“粗俗用语”、“暴力、篡改经典”等问题。
相关问题之所以容易发酵,实际是社会观念在变化和进步的自然结果。
一本《脑筋急转弯》中设问“《狼来了》的故事给人什么启示?”回答是“谎话只能说两次。”
如果是过去,很多家长看到最多可能只是付之一笑,但当下却能很快意识到,类似答问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不利影响。人教版的上述教材已经使用了几年,却意外在今年引发轩然大波,同样反映出社会的认知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这一变化无疑在警示儿童读物出版方必须精益求精,无论出于什么初衷,粗制滥造都意味着极大的风险。而对相关机构来说,也应该跟上公众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对儿童读物的把关持更加严格更加精细的态度。
报道回顾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报道
南都记者 张林菲 见习记者 郑璇真
人为稀释核酸样本,17人被查
“流浪猫协助破案”,冲上热搜!警方辟谣
“王心凌概念股”,引关注
带你买平价好物,一起发现真的美!
识做的我,还准备了以下好物。
快来ND好物馆,接受我的宠爱吧~
点击下方,即刻去逛>>
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