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15年,95后女孩想给世界做场“大戏”!
「Z一代·正青春」之职观 第01期
95后粤剧女孩:“想给世界做场大戏”97年“做大戏”女孩广东粤剧院优秀青年演员学习粤剧15年
“魂离魄荡!魂离魄荡!”粤剧《失子惊疯》一开场,悲恸欲绝的唱腔牵动着观众的心。
这一折子戏背景是明代颍州知府梅俊次妻胡氏,怀孕十四月时遭妾徐氏诬蔑产妖,其夫欲杀胡氏,丫环寿春听闻后告与胡氏,胡氏在出逃过程中产子,很不幸的是又遇巴山大盗金眼豹逼婚。胡氏艰难逃脱后,因失子惊惧而疯癫。
01
粤剧出圈
“我们演出完很多年轻人都不走”
2021年,粤剧电影《白蛇传·情》登上中国戏曲电影票房之巅,粤剧开始被更多年轻人认识和喜爱。在这部电影里,马友民作为伴舞,饰演采莲女、水族。“拍摄快4天吧!但可能就2分钟镜头”,马友民说。
作为青年粤剧演员,马友民对于粤剧“破圈”也深有感触。“我们现在是在保留一些传统剧目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创新,符合年轻人的审美。《白蛇传·情》《谯国夫人》《红头巾》,还有青春版《倩女幽魂》等,这些都非常受年轻人喜爱。尤其像《白蛇传·情》,舞台、灯光、服装音乐都非常符合年轻人的审美,我们演出完的时候很多年轻人都不走,在后台等主演出来。”马友民说,现在的年轻人有更多爱好选择,很少会留意粤剧,但是只要你愿意去了解,走进剧场,你会发现粤剧特别的美。
粤剧“跨界融合”频频出圈,B站跨年晚会、广东卫视虎年春晚,以及今年曾小敏和音乐人三本目合作改编的《原神》游戏插曲,在B站播放量突破410 万次,都让粤剧“赚足眼球”。“我们更加坚定粤剧‘正青春’‘正时尚’,”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说,粤剧作为传统文化,具备时代竞争力、时尚感染力,与当下表达方式的融合会产生无数可能。
传统与新潮的碰撞,让粤剧以更新鲜的面貌呈现。也许正如曾小敏所说的,“粤剧的黄金时代,为什么不能是现在呢?”而以马友民为代表的一代青年演员,正加速成长,也迎来了更多创作演出、突破自己的机会。
02
角色跨度
挑战疯态毕现、行为乖张的青衣
粤剧里,“青衣”的行当称谓是由京剧传入。青衣与传统粤剧的正旦近似,扮演中青年女子,多为贤妻良母、忠贞烈女的形象。青衣在表演中以演唱为主,动作幅度相对较平和,举止稳重,但也偶有需要甩水发、绞沙等技巧表演。
“青衣就是比较端庄一点,性格比较沉稳,而且多数是已婚的妇女。我擅长青衣戏多一点”,工作了九年,25岁的马友民在不少剧目中崭露头角。
这是一个粤剧小青衣成长的故事。
她第一次参加比赛,是在进入粤剧院的第一年实习期。马友民用在剧校学的折子戏《斩经堂》报名,过了院内两次筛选,进入省级比赛。在剧中她饰演王莽之女王兰英,阴差阳错之下与仇家吴汉结为夫妻,吴母以死相逼,要吴汉先杀妻后杀岳父,以报国恨家仇。由于先前在剧校学过这部戏,17岁的马友民熟稔地展现着王兰英温婉善良、夺剑自刎的神态,最终作为年纪最小的参赛者,意外拿下了铜奖。回忆起第一次参赛,马友民坦言自己当时仅仅单纯地抱着尝试的心态。
2018年,马友民开始挑战更有难度的角色——《失子惊疯》里的胡氏。这跟大部分青衣形象不同,这场折子戏里的胡氏,寻儿不成思子心切,情绪崩溃,疯癫后行为乖张,满嘴疯言疯语。
儿子不见踪影,马友民饰演的胡氏只觉痛彻心扉,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娇儿,娇儿,娇儿……”终于,她发出巨大而漫长的一声“啊……”变成斗鸡眼呆愣在原地。彼时丫环寿春对她说“我们四处找寻或许有小相公的下落”,“小,相,公”,胡氏说罢,痴笑起来。她一会儿把包袱当儿子,要给“儿子”喂饼,一会儿认为丫环抢她儿子,抓着丫环的胳膊就一口咬下去。胡氏癫狂到极致时,马友民加入了跪步、甩水发、转头的动作,由于甩头太快,一把长发发出“呼呼呼”的声音,停罢,胡氏晕倒在地。
“这对我来说跨度比较大,跟我平时演的角色也不是很像,要放得开,因为这是一个疯癫的角色,要在这么多人面前傻掉。这部剧的特点是圆场功从慢到快,还有水袖、甩水发的技巧。”饰演一个因失掉孩子而疯癫的母亲,并不容易,疯癫的面部表情和眼神就很难拿捏。为了在舞台上更充分展示胡氏的癫狂,马友民还加入了跪铲、石头上下腰等高难度动作。
时值盛夏,马友民每天都会去排练场走戏、练圆场,一天下来衣服裤子都湿透,这样高强度坚持练了四个月。工不枉人,专注的投入与付出,让马友民在广东省第九届中青年戏剧演艺大赛中收获金奖。
03
学艺之路
“粤剧并非自己想象中那么简单”
一路走来,马友民的粤剧进阶看起来似乎一片顺遂,其实不然,从兴趣班到粤剧学校再到考入广东粤剧院,每一步都少不了坚定、热爱与努力的加持。
马友民的妈妈和小姨都很爱看粤剧。在她的记忆里,妈妈每到下午就会放粤剧,一套又一套的DVD大戏循环播放,演员精美的服装和头饰也深深刻在了她的脑海里,成为一名粤剧演员的梦想在她心底生根发芽。
“我一开始理解的粤剧就是唱,配上一些身段和手势,去到粤剧学校就感觉原来要学的东西这么多,很辛苦,很多课要学,不只有唱功,还要练腰身、把子功、毯子功等各方面的技能。”
身段和剧目是马友民最喜欢的课程,基本功毯子课对她来说就有难度了。“我的筋骨属于偏硬的类型,第一个学期进去拉筋要压腿、开一字,压下去时真的很痛,但老师不会因为你喊痛就让停下来。”压到底了还得定着、控着,起来后一定要踢开,才不会伤到筋骨。在适应过程中,马友民慢慢觉得没有那么痛苦了,就开始去接受新的训练,如打、翻、前桥后桥等。
除了专业知识,粤剧学校带给马友民最深的影响便是“学艺先学德,做戏先做人”。脚下有泥,心中有光,才能以角色打动人心,让艺术生命常青。
04
圆梦“上岸”
实习一年后考入广东粤剧院
在那一年里,马友民非常努力地练功,学习和演出都很积极。一年后的招考上,20多个人报名,但能最终留下来的只有7个名额。马友民抽到的第二个上场,也是第一个考试的女生,虽然有些小小的紧张,但还好幸运地排在第七名,如愿留在粤剧院工作。
戏曲演员跟影视演员不一样,在舞台上演出只有一次机会,这意味着要不停地练习,“十年磨一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并非危言耸听。周一到周五早上九点钟,马友民都会准时出现在排练场练功,在30平左右的场上走上几十圈圆场。
在粤剧院,马友民也有了跟更多前辈学习的机会。例如,在二团,她看得最多的是麦玉清老师的戏,印象最深刻是《二堂放子》;后来一度被分配到一团,她就会看蒋文端端姐的戏,学习她的身段和唱腔;马友民也很喜欢院长曾小敏演的《投江》,这也是马友民一直未敢尝试和挑战的角色。“下次的比赛或者考核,我就想挑战一下青衣以外的那些行当”,马友民说,她想多尝试挑战有难度的角色,毕竟还年轻,演员都是从历练中积累经验,以后才能有更好展现。
05
传承发展
“让粤剧在孩子们心里萌芽”
在马友民印象里,她入职后,粤剧院新招聘的粤剧演员大概只有2~3名。“破圈”传播固然让粤剧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那如何让青少年或业余爱好者更好地学习粤剧、爱上粤剧,培养粤剧后备人才力量,则是粤剧界热议多年的话题。
2021年,全国首个“粤剧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机构”在广东粤剧院落地运行,100多名试点基地的小学员参加了首届粤剧考级。
由粤剧名家担任的考官们纷纷评价:“从首次粤剧社会化考级活动中看到了粤剧薪火相传的可喜现象。”由此可见,粤剧社会化考级的启动,见证了粤剧这项非遗在全社会普及推广的过程,更多拔尖的苗子将涌现,考级成为粤剧人才的“储备库”。
此外,“粤剧进校园”也在助力粤剧文化在广州地区的各中小学等教育机构进行推广和宣传,让更多青少年了解、喜爱粤剧乃至加入到传承及弘扬粤剧的阵地中。马友民和同事就进校园和社区宣传过粤剧文化,其实小朋友很好奇,他们去的每一场,小朋友都会很开心参与互动,很认真学。马友民说,“我觉得这是一颗种子,让粤剧在孩子们心里萌芽。”
Z问Z答
和上一代相比,你觉得新一代的粤剧演员有什么不一样?
马友民:其实我们作为新一代的粤剧演员,已经比我们的前辈幸运很多了。他们都没有剧场,就是一个文化中心这样子去演出比较多。我们现在的话基本上都有一个很好的剧场,所以我们更加要珍惜现在的环境。
「Z一代·正青春」之职观栏目
当前新职业新岗位层出不穷,成长于数字时代的95后和00后们,也陆续开启属于他们的“职场”。他们是新时代的奋斗者,致力于在新岗位上探索新知;他们也是工匠精神的传承者,满怀热忱要把“老行当”做出新花样;新时代,新职业,新活力!
敬请关注南方都市报推出的「Z一代·正青春」第二季「职观」。
第一季回顾(点击图片即可查看)
栏目统筹|苏芬南、陈实栏目策划|蔡文茵、詹晓赞、罗雪纯、董晓妍、叶可可本期视频|蔡文茵、罗雪纯、詹晓赞,实习生 李泽宇、周郁森、张雨婷本期文案|董淑云摄影设计|刘妍妍,实习生 陈俊宇*部分图片来源于广东粤剧院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