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是巴西圣保罗州的首个“中国文化暨移民日”,这是继巴西将两国建交日即8月15日定为中国移民日后又一个有中国印记的节日。选择中国国庆日设立“中国文化暨移民日”,彰显拓展中巴双方友谊与合作的美好愿望,有助于为深化中巴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筑牢民心基础。
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对话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本土中文教师卡洛斯·里贝罗·卡尔达斯·内图(Carlos Ribeiro Caldas Neto),听他讲述他对中国文化的所见所感。卡洛斯表示,中国文化正在融入巴西圣保罗当地,受到当地人热烈欢迎。此外,作为一名粤语爱好者,他希望将来能用粤语朗诵中国古诗词。外国人学中文时,经常是中文老师给学生起中文名。卡洛斯告诉南都记者,他的中文名字是“李萌”,是他自己起的名字。“我姓李,是因为我热爱李白的诗词。至于‘萌’字,它代表我对生活的盼望。我希望每个人的潜能都可以萌发出来,希望每个人的梦想都可以萌起。”中文可谓是世界上最难学习的语言之一,卡洛斯告诉南都记者,从他小时候起,中文和中华传统文化便对他有一种独特的吸引力。“我从小就被汉字吸引,少年时对中国古诗开始感兴趣,慢慢对中文越来越好奇。”他说,“学习中文使我揭开中华文明的画卷,也使我深入了解中国与巴西之间的文化差异。”2016年,卡洛斯开始在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学习汉语,感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就是我们巴西的老兄弟,可以当巴西发展的好榜样。”卡洛斯说。2019年,卡洛斯参加第十八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获得巴西赛区冠军,之后,他从事媒体工作,以一个巴西人的视角,讲述中巴之间的友好情谊,传播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他告诉南都记者,“中国是巴西最重要的合作伙伴之一,目前巴西的对外汉语教育还比较落后。比如说,圣保罗大学是巴西唯一开设汉语言文化本科课程的高校。这让我下决心为汉语教育贡献一份力量。”怀揣着对中文的热爱,卡洛斯肩负起汉语传播者的使命,于2021年2月加入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这个大家庭,成为一名本土中文教师,教授当地学生汉语,让汉语在这片拉美大地上开枝散叶。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几乎每年都举办大规模的春节活动。卡洛斯印象最深刻的是2018年的活动,“当时有一对老夫妻在写毛笔字,写好后将书法作品送给大家。至今,那慈祥老婆婆送给我的‘福’字还挂在我们家门上。”“我希望中国和巴西可以为两国的利益同心协力,手拉着手走向未来。我希望自己也可以为此而做出努力!”卡洛斯坚定地说道。卡洛斯告诉南都记者,他去过两次中国。第一次来到中国是2017年。那年,他获得孔子学院奖学金赴湖北大学学习,在中国留学一年,寒假期间,他去了广州旅游。广州的天气、美食,以及繁华热闹的环境都给卡洛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还专门学会了怎么说‘我唔识讲广东话’这句粤语。”圣保罗当地人其实对广东文化并不陌生,甚至早已熟悉。据巴西官方记录,第一批巴西华人于1900年8月15日抵达巴西,他们主要来自广东。据卡洛斯观察,圣保罗的中餐馆以粤菜为主。“我发现这几年来有越来越多的中餐馆卖早茶,点心越来越受巴西人欢迎。这实在是太棒了!”“每当我想念中国的时候,我就可以去我们这边的华人街,正宗的肠粉、虾饺、云吞都可以吃得到,色香味俱全。”卡洛斯笑着说道,颇具“干饭人”的样子。卡洛斯表示,除普通话以外,他对中国地方方言也特别感兴趣。“据我所知,粤语保留了古汉语的一些特征,所以用粤语朗诵古诗就更加动听。未来我也打算认真学习粤语,以便将来有一天我也会用粤语朗读古诗。”除了中文老师的身份,卡洛斯还是一名中国音乐的爱好者。从小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促使他在20岁进入大学后学习中文。从那时起,中国丰富的文化为他提供了灵感的源泉,滋养了他对音乐艺术和创造力的热情。在学习中国笛子之前,卡洛斯也学习了竖笛和长笛。在他刚学习吹笛子时,一位老师向他吹奏中国笛子,悠扬的笛声立马让卡洛斯着迷。在学习吹奏这些中国传统乐器的过程中,他无意间发现,他的这些音乐技能可以成为巴西音乐与中国音乐联系的桥梁。今年中秋节,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中秋文化活动。活动现场,身穿汉服的卡洛斯向到场观众介绍了中秋节的起源、风俗,分享对《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理解,并进行诗词吟唱表演,同时穿插笛子吹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他看来,笛子、葫芦丝和陶笛,都是中国音乐和艺术创作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 南方都市报(nddaily)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