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少20个孩子”,回家后腹泻或高烧!家长质疑
南都评论
研学游乱象不断,要尽快明确谁来监管
“说好的第一站要去清华、北大,结果一个都没去,只在学校门口转悠了一会儿。全部没有按研学单页的行程内容来,私自变更取消线路。”近日,有消费者向南都记者投诉称,其为孩子报名参加的北京研学夏令营存在欺诈现象,“报名时行程写明的参观北大、清华、故宫、长城,结果一个都没去成。”最离谱的是,“带队老师缺乏(带团)经验,火车返程没让孩子们提前准备食物,导致孩子在火车上饿了近20小时。”
一边是暑期研学游市场持续升温,有平台统计显示,7月份“研学”旅游搜索热度上涨203%,超过亲子游大盘涨幅,多地博物馆一票难求。另一边是各种乱象随之而来:热门场馆一票难求,打着研学的幌子漫天要价、名不副实,研学导师资质难辨等问题频发。
近来,社交媒体上有关研学游乱象的讨论突然热烈起来,这当然与当前暑期研学需求旺盛,很多家长对此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有关。暑假研学游需求爆发,行业从业者在逐利冲动的驱使下,乱象相继被放大。几乎可以肯定的是,研学游在短期内都不会熄火,如何及时给予规范,无疑成了当务之急。
研学游在今年暑假暴发让人有些意外,不过稍作分析的话,其实也不难理解。疫情压制了人们的出游需求,当社会秩序恢复,需求自然很快恢复,成年人有出游需求,而未成年人暑期的出游需求向来也很旺盛。而今年的特殊性还在于,“双减”政策落地后,很多孩子的暑假不在培训班里度过,而如果待在家里,对家长来说又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陪伴,既要解放父母,又要让孩子的暑假过得有价值,研学游于是应运而生。
行业需求在短时间暴发,乱象几乎就不可避免。对于部分研学团来说,这是一门暴利生意。当研学广为人知,甚至成为一种时尚,需求就会变得很稳定,可能就像那些低价跟团游,去过的人都提到体验很糟糕,而没去过的人总会跃跃欲试,研学可能是一次性消费,但这不妨碍这个行业持续火热。现在出现的那些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乱象,可能在市场竞争之后会有所缓解,但逐利冲动不变,只是吃相会好看一点而已。要让行业走向规范,使孩子真正从研学游中受益,还是需要对症下药,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目前研学游出现诸多乱象,监管薄弱问题备受关注。从字面意思就不难看出,研学游这种活动主要掺杂了旅游和教育两种元素,而现实中可能更复杂,这从最早关于研学游的国家规范就可以看出端倪——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出台《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这11个部门中,除了教育部、国家旅游局、文化部,还有交通部、食品药品监管总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等部门,由此可见研学游监管需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协同。
有业内人士就向南都记者表示,研学项目涉及教育、文化、旅游、体育、市场监管等多个相关政府部门,责任主体不明确,相关部门应细化监管责任,完善监管机制。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意见提出研学游活动要遵循公益性原则,明确“不得开展以营利为目的的经营性创收,对贫困家庭学生要减免费用”,但现实中这一原则恐怕并未得到执行。如今研学游成了高度市场化的一种消费,旧的规范显得不合时宜,监管如何顺应新趋势,对新出现的各种乱象作出有效应对,防止市场主体钻监管的空子,对此需要有关部门尽快作答。
报道回顾
点亮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