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不过就制裁?针对中国,欧盟突然发难!

南都报道 南方都市报 2023-09-22

近日,欧盟委员会官网称,欧盟将启动一项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在业内人士看来,此事并不突然,只是此前的数次传闻最终落地而已。


那么,这次反补贴调查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带来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接下来更多企业的“西征”是否会遭受重大打击? 

反补贴调查筹谋已久
2023年9月13日,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在欧洲议会发表第四次“盟情咨文”时表示,欧盟委员会将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

“全球电动车市场充斥着平价的中国汽车,它们的价格之所以低,是因为获得了巨额的国家补贴,而这正在扭曲我们的市场。”冯德莱恩表示,欧洲对竞争持开放态度,但不允许竞争到底,欧盟必须保护自己免受不公平行为的侵害,不过欧盟会与中国保持开放的沟通。欧盟需要做的是去风险,而不是脱钩。


此举一出,不仅中国商务部强烈抗议,指出这是赤裸裸的保护主义行为,将严重扰乱和扭曲包括欧盟在内的全球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并将对中欧经贸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就连欧洲最大汽车制造国德国以及欧盟行业官员都质疑,该行为会作茧自缚,使欧洲汽车行业反受其害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指出,欧盟要对中国电动汽车开展调查,并不算突然,只是“靴子终于落地”而已。在此消息公布之前,巴黎及其工业界代表和欧委会几个月来一直施压,要求对抢占欧洲制造商先机的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展开调查。而在10年前,欧盟对中国大陆太阳能电池板的调查,就几乎引发贸易战。此次调查如果落地,会是自上次以来最大规模的调查。

乘联会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销量为340万台,同比增长55%。“主要是海外供给不足和中国车企出口竞争力的大幅增强。近两年的国际疫情叠加俄乌危机,使得中国出口增长较高。”

欧洲车企大象转身中国车企兵临城下
崔东树表示,相对于国内汽车销量还处于逐步复苏中,出口市场却表现超强。在他看来,今年的主要动力仍是中国产品力提升、欧美市场突破、俄乌危机下俄市场国际品牌全面被中国车替代带来的巨大出口增量。

近年来,中国汽车出口潮一浪接一浪,不仅数量上已经一跃成为首个全球最大汽车出口国,品质方面,也逐渐撕下了多年前“廉价低质”的标签。


上汽集团在伦敦的2023MG全球经销商大会现场

2019年以前,中国新能源车出口数量较大,但乘用车基本以微型低速电动车为主,实际的主流新能源车型数量不大,而且出口地也基本上以东南亚国家为主。

其后,新能源乘用车出口结构和数量表现均有所改善。2020-2022年新能源出口表现较佳,2022年累计出口新能源车112万台。2023年1-7月出口新能源车94万台,同比增长96%;其中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出口90万台,同比增长105%,增速较快。

如今在中国新能源汽车总出口量中,出口欧洲占48%。去年出口欧洲数量为54.5万台,其中53万台左右是出口至欧盟市场,极少部分是出口俄罗斯等国。

尽管欧洲汽车制造商也在努力向电动化转型,无奈“大象转身”效率太慢,不仅在中国市场难占优势,甚至越来越多中国车企已兵临城下,要来吞食自己地盘的蛋糕。

慕尼黑车展难掩高调 点燃导火索
今年9月份在慕尼黑车展,这个德国家门口举行的全球顶尖车坛盛会上,中国车企颇有“喧宾夺主”之势。

一名汽车行业协会资深人士私下透露,这次的慕尼黑车展,一直呼吁参展的企业要低调。然而,有些企业现场展现的产品表现张扬在所难免。

零跑汽车2023慕尼黑车展展台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插曲,但今年中国参展商数量同比翻倍是不争的事实,这使德国以外的参展商比例从上一届的三分之一强升至占据半数,涵盖整车、三电系统、充电、智能汽车电子、软件等领域。一时间,业界对慕尼黑车展存在“德国搭台,中国唱戏”一说。

小鹏汽车2023慕尼黑车展首秀

“中国电动汽车之所以能够进入欧盟市场且发展势头迅猛,不是由于获得了巨额的国家补贴,是因为充分市场竞争下的中国产业链竞争力强。”崔东树认为,这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强大后的必然伴生现象,强大了才有人关注,有人感觉不舒服。

反补贴调查中国车企怕吗
冯德莱恩宣布将启动针对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的反补贴调查后,一时在业内掀起轩然大波,有人甚至认为,这对好不容易在国际露脸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无异于遭遇当头一棒。

那么,这次“反补贴”调查带来的影响会有多大,调查成功的概率又有多高?

崔东树指出,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的评价完全站不住脚。所谓“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其评估的关键在于是否有通过低价商品对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损害

大部分出口欧洲的中国自主品牌新能源车,价格较国内价格几乎翻倍,是不符合“低价”说法的。如比亚迪海豹售价为44990欧元(约合人民币35万元,国内18.98万元起)、元PLUS售价3.8万欧元(约27万元)、汉EV、唐EV售价均高达7.2万欧元(约50万元)。


“不过估计调查成立的可能性并不小,后续要看双方政府层面的谈判了,包括考虑是否给予法国在华企业一定的让利,能尽量避免加征关税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崔东树认为。

根据欧盟法律,一旦发起反补贴调查,在不征收临时关税的情况下,中国车企的安全窗口期最多有12个月左右。如果欧盟认定中国违反贸易协定,将触发对欧盟新能源车出口的惩罚性关税,中国车企将面临加征10%的关税。

在德勤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周令坤看来,此事的长期影响还是值得重视。首先,企业一旦被加征高额关税,企业将失去至少5年的欧盟市场,并有可能延期;其次,此举也可能引起其他国家效仿,展开双反调查;其三,相关企业的全球供应链及全球化业务会受到较大影响。

以目前中国车企对欧盟新能源车出口量来看,首当其冲的是上汽MG、比亚迪。

上汽MG前8个月在欧洲市场累计销量为15万辆,同比增长1.5倍,成为当地增速最快的汽车品牌。比亚迪方面,目前也有五款车型先后进军欧洲市场。


不过,截至发稿前,上汽、比亚迪、蔚来等今年欧洲业务发展较快的车企,均没有对“反补贴”调查一事做出回应。虽然特斯拉中国、奔驰、宝马在华生产的相关车辆也在受调查之列,但其产品要么很少出口到欧盟国家,要么在全球其它地方有工厂,只要将出口国转到其它地方,就不在受调查范围内。

反向助攻中国车企深度出海?
近年自主品牌电动车加速出海,动力电池作为供应链的核心环节,配套出海也势在必行

但是,随着《欧盟电池与废电池法规》在2023年8月宣布正式生效,中国电池企业要把产品出口欧盟国家,已经不那么容易了。该电池新法重点提出了对废旧电池回收率、再生材料使用率、碳足迹、电池护照等多方面要求,堪称动力电池发展史上最严苛的碳管理政策。

“这使到我们要从技术、产业链包括国内外的资源,动力电池的回收以及生态等方面都要进行布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

有业内人士指出,欧盟与中国在电池管理上存在诸多差异,中国电池厂短时间内要满足欧洲的新电池法并不现实,要想达到对方标准,必然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和时间。某种程度上,该法规为欧洲本土的电池企业争取到了发展的时间

不过在崔东树看来,欧盟此次的限制措施,反而会为中国企业加速“深度出海”提供助力,例如直接在当地建厂及至研发中心、数据中心等,进一步实现本地化

此外,德勤中国汽车行业主管合伙人周令坤提出了几点建议:

a.欧盟出口量较小、但有未来出口规划的车企,应重点考虑整体供应链的防御性规划和布局调整;

b.欧盟出口量大的车企,应提前做好下列准备工作:1.组织应诉小组2.资料和信息复核 3.财务影响和风险评估4.与当地财政/税务部门沟通 5.预填报问卷/核查准备。

今年7月,上汽集团高层就曾表示,目前考虑到上汽在欧洲的销量日益增多,建厂时机已成熟。而比亚迪方面也透露,正在评估欧洲建厂的可行性并综合考虑工厂选址。此外,有些车企还在筹划建立海外数据中心、技术中心等,以实现本地化的深度出海。

而在全球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看来,他们觉得欧盟的电池新法出台后,自己的优势只会更加明显。宁德时代一名内部人士介绍,在空前严苛的电池新法面前,欧洲企业要想尽快追赶上来,捷径就是选择和电池领域领先者寻求合作。

宁德时代德国生产基地

而宁德时代已经建成了全球第一家零碳工厂、达到全球最大电池回收规模、最高电池材料回收水平、最早参与到电池护照概念制订。据该公司半年报显示,其图林根工厂已经顺利投产,匈牙利的在建工厂也已迎来了奔驰的订单,预计两到三年内,产能将达到110Gwh以上。


也许,德国籍的冯德莱恩宣布“欧盟委员会将启动对中国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时,已经忘记“Made in Germany”这一标签当年是怎么打上的。

既然“德国制造”可以从劣质产品演变为“高品质”的象征,难道她就不相信,中国汽车产品经历各种打压后,有朝一日,也会赢得全球公认的良好口碑?

南方都市报(nddaily)、N视频原创报道
南都·湾财社记者 梁罗喆 胡雯雯

 ▊ 南都君特选(戳下方标题)








 持续关注后续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