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欢乐颂里的妈妈,有没有感觉似曾相识?

2017-06-05 深圳共青团



《欢乐颂2》开播了

除了被一众俊男美女的演技吸引

想必大家也注意到了剧中的妈妈们




乖乖女关雎尔的妈妈在担心,女儿腼腆内向,怎么能找到好的男朋友?吃团圆饭时,在餐桌上拜托亲朋帮她物色对象。


面对女儿的排斥,她说:婚姻就是女人的战场,你不上,随时都有人上。别管别人看不看得上你,你都要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步一步来,不行就先做朋友。



公子哥小包总的妈妈也没闲着,儿子虽然能说会道,但是老大不小了,还没订下来,看到儿子房间里挂满安迪的照片,担心儿子笨,追不到安迪,亲自上阵。


见到安迪,手都舍不得松开,热情邀请她晚上住在包家。



王柏川的妈妈在生气,儿子事业刚起步,却爱上了樊胜美,樊家是个无底洞,她不能容忍儿子和樊胜美交往,把好前程葬送掉。


总之,妈妈们都在焦虑: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都找到了事业身家皆优秀的人,而我家孩子没有?


身边很多妈妈们也是这样。


早教班、兴趣班、辅导班是最不愁生源的。小一点的孩子上早教,大一点的孩子上兴趣班,甚至针对升小学,会有专门的幼小衔接班。


一个正在发愁的妈妈,她给自己儿子报了识字班,钱已经交了,可儿子不愿去上。


朋友问她“孩子不愿去,你给他报班干嘛?”,她说“身边好几个妈妈都报了,如果不报的话,孩子岂不是落后了。”


她告诉朋友,她有很多微信群,全是关于孩子学习和教育的。群里的妈妈们每天都在讨论买什么书好,哪家的辅导班好,孩子取得了什么进步等等。


虽然每天消息繁多,浪费精力,但是她不敢轻易推掉任何一个群,因为,她怕孩子因为她的消息不灵通而输在起跑线上。



可是,这其中,很多人都是随波逐流随大流的,花钱如流水不说,孩子也受累。




我们的焦虑,根本是源自对孩子的爱,我们想让孩子有更多的见识、更高的水平。可是因为盲从,就演变成一种集体性焦虑。



大众心理学里,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乌合之众”:个体在群体中,智商开始下降,开始变成群体无意识。


可当他们从群体中被拆开,变成独立的个体时,一下子就能理性很多。才会慢慢懂得,什么是孩子真正喜欢真正需要的,而什么不是。


这里面,很重要的一步是听从孩子的声音。


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怎样发展孩子的特长;孩子的想法是什么,如何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要求。


关雎尔的妈妈如果听一听孩子的声音,她就会知道,关雎尔喜欢的不是什么高学历、好工作,而是精神的契合。



小包总的妈妈如果听一听孩子的声音,她就会知道,小包总可以用自己的魅力征服安迪,而且,安迪跟她想得并不一样。



王柏川的妈妈如果听一听孩子的声音,她就会知道,樊胜美给了王柏川多少前进的动力。



听一听孩子的声音,就会知道,孩子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且时间只有花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地方上,才有价值。



要知道

每个孩子都似花的种子

自有怒放的花期

急不得,也不用急


真正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

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是学会“放手”



有一种女人(也有很多男人),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她自己仿佛一下就消失了。


她的头像,变成了她孩子。

她的微信名,变成了XX妈。

她的周末,变成了孩子的兴趣班。

她参加聚会,话题永远是孩子:

孩子多聪明、多努力、多孝顺……


她的朋友圈,晒的永远是孩子:

孩子在玩,孩子在闹,

孩子在哭,孩子在笑,

孩子在看书,孩子得奖了……


她把人生所有寄托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就希望能为孩子“安排”一个美好人生。我们很多人,都有一位这样的妈妈,或者说,都有一对这样的父母。



然后,我们的生活就变成了这样子:

“听妈妈的话,这个学校读不得”;

“听妈妈的话,这个专业未来不好找工作”;

“听妈妈的话,赶紧考公务员”;

“听妈妈的话,这个男生不行”。


这些话伴随我们走过了升学,走过了择业,走过了辞职,走过了找男朋友,走过了结婚生子……每当我们想反抗“圣旨”时,爸妈就会说出极具杀伤力的三句话:


“我们都是为你好”;

“我们不会害你的”;

“我们做这些都是为了你”。


不行就生气、发怒、哭诉、不理你,我们要是执意“抗旨”,就会背上“不孝”之名。



但爸妈的“为你好”就真的好吗?前段时间,有一条新闻很抢眼:林妙可艺考连续落榜。林妙可落榜后,很多人这么评价:“18岁了,怎么还像一个小孩子。”“动作神态跟她八九岁时没什么差别。”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看看林妙可有怎样一位妈妈。林妈妈无比自豪地说:“起码到现在都是这样,妙可手机密码我有,她的微信我可以看,就是所有的事情,她跟我没有秘密……”


林妙可的生活完全被妈妈安排了,林妈妈说:“妙可所有的事情都是我过的。”这样“为你好”的结果是,“妙可上初三时才学会过马路。”林妙可艺考为何连续落榜?也许可以从她妈妈身上找到答案。



美学家蒋勋说:“母爱有时候是一种暴力。”


蒋勋这样劝导父母们:“我真诚地希望各位父母,能够让你们的孩子远走高飞,不只祝福孩子们走出去,也祝福你们自己走出去,因为只有真的做自己,走出自己的一条路,才能成就一个完整的生命形态。解放孩子的同时,也让自己获得解脱。”


真正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就算所有的路都行不通,还有一条路可以畅行,那就是回家的路…



编辑:ccckr

核校:steven.zhu

内容整理自道德经智慧、拾遗、网络

推荐阅读(戳下方标题)

当深圳青年遇上“一学一做”

篮球梦 VS 广场舞?别让网络热点掩盖了真问题

震撼!原来这么多人不会“倒垃圾”……

从严治团,攻坚克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