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在深圳,与自然共生。

青春深圳 2023-08-08


日升月落,

城市居民以24小时作为起居生活的标尺。

潮涨潮退,

海湾生命则通过感应潮汐节拍觅食休憩。


一条滨海大道的分割下,

两种秩序,不同风景,

人与自然保持着最亲密但又互不打扰的距离。


▲讲述深圳自然故事的系列纪录片《野性都市》已于9月13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全国首播。
在深圳西南方,

有一片89平方公里的海域——深圳湾



人类生活的另一侧,

野性自然恣意蓬勃,

天色微亮的清晨,潮水逐渐退去,

深圳湾的浅滩上

开始有候鸟来来回回地踱步。

它们是世界濒危鸟类、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

也被称为“鸟中的大熊猫”。



黑脸琵鹭喜爱群居。

在一队群体中,越是年长的成员,

眼睛周围的黄色皮肤越多,

嘴上的楞条也越深刻。



它们长而直的嘴巴在末端加宽,

嘴边分布着许多颗粒状突起的感觉神经,

一旦有猎物游过,大嘴便可像钳子一般收紧。

摇头晃脑的间隙,食物成功入肚。


没什么能比饱餐后的午觉更惬意的了,

只是泥浆弄脏了羽毛,

睡觉前得洗个干净的澡,

不着的地方同伴会来帮忙。



一旁的苍鹭仿如老僧入定

将这一切收入眼中,但不为所动。

它极富耐心与定力,

没有精准的目标不会随意出击,

也因此被人赠予“老等”的俗名。



不同的鸟喙决定了鸟儿觅食方式的差异。

相比黑脸琵鹭扁平的嘴巴,

苍鹭锋利的长喙更能快准狠地擒住大鱼。


它驼背缩颈地立在浅滩,除了耐心等待,
还会用一些旁门左道“打劫”别人的劳动果实。


阳光愈发耀眼之时,
深圳湾的海水正以平均每小时0.2米的速度平缓退去。
潮水退去的海湾,逐渐裸露出大片的滩涂。
但在这个舞台上,弹涂鱼并未随潮水离去,
而是倔强地留了下来。


这是一种生活在近岸的鱼类,
为了要赶在涨潮前修缮洞穴,
弹涂鱼不断往返吐泥,
像是在创作一幅丹青水墨画。


可以水陆两栖的弹涂鱼,
已经进化出了独特的呼吸方法:
它们两颊的腮中能够储存足够的水分,
每当张大嘴巴,
吸入的空气经过腮内水的过滤即成为可吸收的氧气。


它们匍匐行进,
刮食滩涂表面的硅藻和有机物。
有荤的吃荤,有素的吃素,
作为杂食性动物,弹涂鱼不讲究也不挑食。


在潮间带复杂的生态圈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食物链里比弹涂鱼更高一级的捕食者,
已经在虎视眈眈,伺机而动。


池鹭是海岸边常见的留鸟,
它们经常单独行动,
裸露的滩涂就是它们的最佳猎场。


弹涂鱼有着很强的警惕性:
它头顶凸起的两只大眼睛几乎360度无盲区,
一边探寻食物,一边观察周围的敌情。
因此猎物虽多,但池鹭成功的几率并不高。


在生存的搏击与较量中,
池鹭尝试用耐力取胜。
它们可以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
让弹涂鱼放松警惕。
看准时机,身体瞬间高速飞起,一举成功。


同样在深圳,
一边高楼林立,川流不息;
另一边万物霜天竟自由。
生命的繁衍生息同时、有序的进行着……

从远古至今,
这片海湾一直是万物繁茂的生命王国。


在全球八大候鸟迁徙线路中,
深圳处在东亚-澳大利西亚线路的正中间,
是东亚候鸟迁徙路上重要的中转站
每年十月到次年四月,
数万只候鸟会选择在这片海域过境或越冬。



鸟类的迁徙自有其节律,经年累月,
这种行为最终被自然选择的力量所固定沿袭,
成为一种本能。


在这里,茂密的红树林为它们提供藏身之所;
广阔的滩涂为它们备好充足的食物;
南方冬季温暖的海洋为候鸟们的饕餮之旅敞开了怀抱。


深圳湾有大大小小26条河流汇入,
变换的咸淡水滋养着丰沛的鱼类。

12月,历经大海艰险的鲻鱼鱼卵成长为青壮年,
庞大的鲻鱼群在咸淡水交界处聚拢放松,肆意舒展身体。


冬天是深圳湾鲻鱼成熟的旺季,
而恰好在这个时节,
大批的鸬鹚会从远方踩着饭点到来。


获取最大的生存空间,求得最丰富的生存资源,
不仅是动物的需求,也是人类的本能。
过度的捕捞造成了海洋生态链的断裂,
当候鸟如期而至时会发现,
千百年来他们落脚歇息的这片海湾,正在发生着改变。

因此,来年候鸟的选择
就是一处环境生态变化的最直接反映。



2014年,
深圳湾23平方公里的海域被划为禁渔区,
全年全时段禁止养殖和捕捞。

现如今,即便在最低潮时,
也再难见到一张渔网,
原先人鸟争食的景象
逐渐转化为一种精神层面的欣赏和互动。

▲每到迁徙季,蜿蜒的海岸线周围,只要有鸟的地方就能吸引摄影师和观鸟的人群。

3月到来,这是春意盎然的时刻,
动物们也换上了新装。

▲黑脸琵鹭头戴羽冠,披上了金黄色的颈圈。


苍鹭则是梳起了灰色的小辫子。


它们身上华丽的繁殖羽,
提醒着它们是时候启程北归故土,
生儿育女,繁衍生息。

一个月后,俯瞰深圳湾的滩涂,
只剩下留鸟悠闲聚散。


而在当下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中,
留下一片滩涂,施行一片海域的禁渔行动,
也许可以成为人与自然新型关系的一次探索。

在这场探索中,
人类学会妥协、退让和弥补,
也同时许下了约定,
我们约定每一个来年,
海湾的庇护所都将为南来北往的候鸟们再次开放。

深圳,是我们的家园
同样,也应该是自然“原住民”的故所。

*本文系《野性都市》系列纪录片第一集——湾区庇护所。


END

编辑:陶铮、柯荫繁

校对:陶铮

审校:余治国


▼关注"青春深圳"微信、抖音、快手、B站、视频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