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陶寺北考古再添新谜团!卫国编钟为何出现在晋国墓地?

2018-01-29 山西晚报 山西晚报


墓主人身怀六甲抱憾离世,

8个月的胎儿还未见到这个世界的美好,

就与母亲长埋于地下。

  

2000年前的女性墓葬,

墓室竟然比男性墓葬还大,

其厚葬礼遇也许表达了

夫妻之间深厚的爱情故事。

  

女性墓葬旁的一座男性墓葬也被发掘,

通常这样形制的“对子墓”

被认为是夫妻二人并穴而葬,

如果男性墓主人尸骨尚存,

或许能用科技考古的方式,

来一场跨越时空的亲子鉴定。


随着陶寺北墓地考古的进行,

新的谜团接踵而至。

1月26日,

在男性墓主人的墓室内,

竟然发现了一套卫国的编钟,

编钟上还刻着字……

  

石破天惊!

根据这套卫国编钟,

是否可以判断墓葬年代?

根据那些字,

墓主人的身份是否能够揭开,

那段蒙尘往事是否能够清晰讲述?

  

2018年新年伊始之际,

陶寺北墓地考古

又将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和收获?



卫国编钟惊艳亮世


1月26日,襄汾县的冬雪还未消尽,站在陶寺北墓地的空地上,西北风呼啸,站久了不免要打个寒战。在这座等待亲子鉴定的、名为M3011的男性墓室内,丰富的埋葬品不断给考古工作者带来惊喜,而他们也一刻不能停歇。“快看,这编钟上有字……”考古工作者们兴奋不已,现场一片沸腾。从2014年发掘启动,到如今,考古人都盼着陶寺北这座“邦墓”中能发现只言片语,这对于重现距今2000多年的历史,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如今,青铜器上终于出现了铭文,这怎能让人不欢呼雀跃?历史以及真相,似乎离考古人越来越近了。

  

当M3011最初被发掘时,陶寺北考古墓地领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京燕是有些“心凉”的。在这个墓中,有个长2.3米、宽约1米的盗洞。“陶寺北墓就是因为盗掘严重才被发现的。恨死这帮盗墓贼了。”王京燕愤慨地说。不过当墓葬内的积石被层层移除时,还是让人眼前一亮:内棺上的红漆颜色鲜艳,棺椁之间的漆器虽挤压变形,但漆皮却深深嵌入到了周边的泥土里,红、黑色的漆绘图案看上去十分精美。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墓室内的青铜器,多层叠摞,清晰可见,有11件铜鼎、2件铜壶、2件铜鉴、1件蟠龙鼓座,底下还压着镈、甬钟。按照丧葬礼制可以知道,男性墓主人在当时应是大夫级别,地位很高。


在墓室清理过程中,最“抢眼”的是那件蟠龙鼓座,不仅体量大,而且造型非常精美,三条龙盘旋而上,龙首交汇一处。“在同期墓葬中,出现鼓座的并不多见。”一些见多识广的考古人也开始兴奋了,当然,也有一些感慨,正是这件蟠龙鼓座救了M3011墓。“这件鼓座体量非常大,盗墓贼打的盗洞正好在鼓座的一侧。鼓座比盗洞大,不好搬出去,也挡住了其他的青铜器物,其他东西才没有被盗走。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小的青铜器被盗墓贼拿走。”王京燕说。

  

“这件编钟的纹饰好像不是晋国的?”清理仍在继续,一个年轻的工作者,看到了被压在最底下的青铜编钟。可是为啥这个编钟的纹饰和其他青铜器有区别?带着好奇心,这名年轻人趴在地下,仔细看起了编钟的纹饰,这一看看出了惊喜,“快快快快,这编钟上有字……”年轻的考古工作声音有些急促,他太明白了,能在墓葬中发现“字”,太稀缺,太珍贵了。


通过科技保护人员的妙手处理,编钟上的字逐渐清晰起来,“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



编钟背后的种种疑团

卫侯是谁?为何卫国的编钟出现在晋国大夫的墓中?虽说通过考古,我们可以“穿越”历史,感知曾经岁月的文明,但是线索太少。

    

“去看看别的编钟……”在M3011墓中,共发现8件编钟,当工作人员清理其中最大一座编钟时,还发现了文字,可是字的辨识度不高,而且有些古文字,现场无法“破译”。

  

就这9个字,带来一些关于墓主人的线索,但也带来了更多的疑问。首先,卫国当时在河南,为何他们制作的编钟会到了山西?其次,“卫侯之孙申子之子”是谁?第三,这套编钟和墓主人有何联系?


让时光倒回到两千多年前,那时的晋国依然是春秋大国,从经济实力到军事实力,都能傲视群雄。周边的小诸侯国,都会和晋国结成盟国,卫国也是其中之一。“晋国和卫国是盟国,作为盟国,肯定会向晋国这个霸主有些表示,比如进贡一些物品等等。或许,卫国的编钟就是在那个时候进贡给晋国的。”这是考古工作者的一种推测。不过,晋国和卫国结盟,是在晋灵公时期,公元前620年左右,到了公元前503年,卫国与晋国断盟。如果这套钟是卫国进贡给晋国的,那肯定是在这80年间的事。

  

另一个疑团,从纹饰上看,这套编钟为何会放在晋国大夫的墓葬中?按照古人的丧葬礼仪,人们去世后,会把生活中的实用件放入墓中,这套编钟就属于实用件。那么这套来自卫国的编钟是如何到了墓主人的手中?

    

如果从“卫侯之孙申子之子书”上分析——这话听起来比较拗口,但据专家透露,这就是当年称谓的一种方式。用白话来讲,就是“卫侯的孙子、申子的儿子写的。”——在卫国历代诸侯的子孙中,确实有人名为“申”,申后来也当了卫侯,史称“卫戴公”。卫戴公是卫国第19代国君,卫宣公的孙子。他死后他弟弟继位,史称“卫文公”,这位名叫申的卫戴公有没有子嗣,缺乏记载,但按照编钟上的文字,很明显是有的,且有实力铸造编钟。


卫戴公、卫文公在位时,晋文公还没继位,晋国还未称霸,且卫文公还曾无礼地对待过流亡的晋文公,晋卫两国仇怨甚大。晋国后来还为此讨伐过卫国,直到卫文公的儿子卫成公向晋国服软才罢,史载,“十二年,成公朝晋襄公”,也许,这套编钟是卫国表达向晋国臣服的证物之一?那么这套编钟来到晋国的年代甚至要早于双方结盟的晋灵公时期(灵公是襄公之子)。

    

卫国“申子之子”的编钟为何会到了晋国大夫的墓中?也许,来自于晋国国君的赏赐,作为家传的珍藏一直流传到他手上,又或者,作为当时珍贵的礼器,编钟是贵族之间交往很拿得出手的礼物,这套编钟也许曾辗转多处,最后才到了墓主手中,他身份贵重,交际圈远至各国王室,得到这套编钟也并非不可能。如果这样的话,其中的巨大空白更是惹人遐想。

  

当然,这些都是一种猜测和推断,仅凭9个字,不足以呈现完整的历史,只有等待8个编钟完全清理出来,才有可能揭开一段尘封的往事,呈现一段关于卫国的历史。但唯一能肯定的是,M3011的墓主位高权重,如果墓主人人骨尚存的话,关于他的亲子鉴定也会如期开展。


M3011墓还会带来哪些惊喜?

这些疑团是否能够揭开?

本报将持续关注。

推荐阅读



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孙轶琼

编辑:赵亮

未经申请授权不得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