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图片查看更多】
近日
辽宁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发布了11月份全省法定报告传染疫情
已有37人因乙类传染病死亡
2018年11月(2018年11月1日0时至11月30日24时),全省共报告法定传染病10176例,死亡37人。
其中,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无发病、死亡报告。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乙脑、登革热、炭疽、流脑、白喉、新生儿破伤风、钩体病、血吸虫病、人感染H7N9禽流感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13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7512例,死亡37人。报告发病数居前5位的乙类传染病病种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梅毒、猩红热以及痢疾,占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2.33%。
同期,丙类传染病中麻风病、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无发病、死亡报告,其余7种传染病共报告发病2664例,无死亡报告。报告发病数居前3位的病种依次为手足口病、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和流行性腮腺炎,占丙类传染病报告病例总数的90.92%。
什么是甲类传染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甲类、乙类、丙类三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城市2小时内,农村2小时内电话报告防疫站。
《新法》规定,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甲型H1N1,按甲类传染病处理。
什么是乙类传染病?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
什么是丙类传染病?
丙类传染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值得注意的是
最近一种疾病进入了高发期
很多大人和小孩都出现了
流鼻涕
高烧
浑身疼
……
如果你最近有以上症状
千万要注意了
你可能被流感击中了
记者就此采访了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地方病防制所所长杨世宏:
进入冬季,呼吸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每年12月份至次年1月份,为我市流感的高发期,今年也不例外。但与往年相比,今年我市流感发病比较平稳,流感样病例比例低于去年同期水平。目前监测到的流感病毒型别仅为甲型H1N1。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强、传播迅速,流感患者一般会出现高热、咳嗽、咽痛、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流感病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流感的主要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病人一般持续排毒3—6天,儿童、免疫功能受损患者排毒时间可超过1周。
流感不是普通感冒,它对健康的威胁比普通感冒要大得多,流感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或者使原有的基础性疾病恶化,甚至引起死亡,特别是孕妇、婴幼儿、老年人、慢性心肺疾病患者、免疫力低下等人群患流感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尤其要注意预防。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
那么两者之间到底啥区别?
↓↓↓
首先,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
接种流感疫苗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推荐60岁及以上老年人、6月龄至5岁儿童、孕妇、6月龄以下儿童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人群,每年接种流感疫苗。
其次,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手段。
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应每天开窗换气。
在疾病高峰期,避免前往人多拥挤或空气流通欠佳的公共场所;到这些地方逗留可考虑戴口罩。
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上臂或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增强体质。均衡饮食,经常运动,充足的休息,不吸烟和避免过大的生活压力。
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如果您出现发热(腋温≥37.5℃)
或流感样症状(流涕、鼻塞、咽痛、
咳嗽、头痛、肌肉酸痛、
乏力、呕吐或腹泻),
请及时到医疗机构的发热门诊就诊。
半岛晨报、海力网首席记者王琳
综合辽沈晚报、辽宁省卫生健康委网站
【戳↑↑↑图片查看更多】
热点新闻推荐
一个ZAN ,5毛钱
小编得买个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