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又降了!

1

55种药品降价了

平均降53%

第三批国家带量采购11月起执行,55种药品、191个产品中选,涉及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等药品品种,平均降价53%!以化疗用药卡培他滨为例,药品由原来的每片15元降至3元多。


国家集采怎样通过“以量换价”,为患者减负担、强保障?白岩松对话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司长钟东波,为您一一解惑。



为什么国家药品集采连续三年都能使药价降50%以上?



钟东波:国家主动集中采购的核心是带量采购机制。现在药品价格虚高关键在于销售费用高,像媒体披露的2019年323个上市医药公司的销售费用达到2873亿。而带量采购以合同的方式来明确药品采购的数量以确保使用,相当于供需直接见面,把中间所有销售费用节省下来,这是降价幅度大的主要原因。当然还有其他原因,比如有效的竞争、及时的回款,还有通过集采推动产业提高集中度,实现规模经济,这些也都是实现降价的重要原因。


如何保证国家药品集采降价不降质?


钟东波:国家组织集中采购是严格把握质量门槛的,现在都是以通过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作为集采范围,所以所有药品都具有相同质量疗效的层次,老百姓完全可以放心,我们是在同等质量情况下来降低价格,完全没有必要担心质量下降问题


为什么是这55种药品、191个产品中选?



钟东波:我们带量采购坚持以需求为导向,质量优先的原则,所以我们遴选的药品都是在临床使用广泛、采购金额比较大,而且通过了国家药品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的品种。


如何看待中选的191个产品中仿制药占188个?


钟东波:中选的药品都是通过国家药品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是同一个质量层次的,所以药品在疗效上完全一样。当然,由于仿制药有成本优势,所以通过公开、透明、公平的竞争,最终仿制药中选的比较多。


药品降价后,企业得到了哪些好处?



钟东波:企业的好处还是比较多的。


第一,降低了成本,销售费用、财务成本以及通过规模经济实现单位生产成本都得到了降低。财务成本主要通过及时回款来实现,现在通常药品回款周期是6个月到1年,但我国组织集采的药品基本上都在次月月底之前可以实现回款。一个月内回款率达到97%以上,这样能够降低它的财务成本,一年大概能降低6到8个点。


第二,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公平竞争环境,从原来的“回扣竞争”转变到以质量和成本为基础的公平良性的竞争。


第三,有助于优质产品快速推广。因为通过集采可以迅速进入全国公共医疗机构,这样(企业)可以节省很多市场推广和协助推广费用。


另外,可以倒逼企业加强创新。在过去一年,很多企业都开始加大创新方面的投入。


国家药品集采工作未来将会以怎样的节奏推进?


钟东波:通过两年的摸索,我们现在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包括集采规则、配套政策、工作机制的一整套完整的体系。我们现在也正在巩固完善这套政策体系,尽快形成全国可推广的制度体系。有了这个制度体系后,下一步我们可以加快集采的进程。


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我们现在是在国家层面和地方两个层面推进集采的工作。


在国家层面,一方面要常态化开展国家集采药品,按照一定数量和金额来设定标准,达到标准的话,就启动新一批的集采,大概一年两批左右。随后还会进一步拓宽集采范围和条件,加快推进集采步伐。


在地方层面,指导各省,包括一些较大的城市,积极按照国家形成的这套政策规范来开展集中带量采购。我们希望到2022年底,这些临床采购金额占比较大,适合集采的这些重点(药品)品种都能够纳入集采范围。


国家药品集中采购给患者省了多少钱?



钟东波:按照静态测算,三批药品集采全国大概能节省539亿。按照老百姓个人支付40%来算,大概能节省216亿,其他医保节省了一些资金,又通过扩大医保报销药品目录、通过提升报销水平,让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通过国家药品集采,老百姓不仅是在费用上得到实惠,同时在其他方面也能得到实惠。


首先,提高了用药的质量层次,通过调查,在“4+7”试点之前,群众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比例大概只有50%,而实施试点之后能扩大到90%以上,等于整个用药层次得到了明显提高。


其次,像抗乙肝病毒的药、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药品,通过降价,老百姓用药的可及性得到提高,老百姓都能用得起,健康也能得到更好的保障。


未来会对医用耗材进行国家集采吗?


钟东波:这个目前正在推进之中。全国一年的耗材金额大概在3000亿,其中高值医用耗材在1500个亿。我们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部署,正在研究推进高值医用耗材的带量采购。


高值医用耗材的带量采购相对药品难度要更大,因为它缺乏一个比较统一的质量评价标准,另外跟临床的使用密切相关,品种更加繁多。


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借鉴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做法和经验,同时也要结合耗材的特点,形成适合耗材带量采购的模式。不会让大家等太久,我们第一单就是冠脉支架



2

猪肉价格连降9周

还有好消息

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方猪肉价格下降,引起消费者关注。目前全国猪肉价格走势有何变化?生猪生产恢复如何?明年元旦和春节,百姓碗里的猪肉是否有保障?记者日前就此进行采访。



预计元旦、春节肉价低于上年同期
家住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的张立桂“掌管”着一家人的餐桌,是生鲜店的常客。最近几周她明显感受到“肉盘子”轻快不少:“国庆假期我回老家,在县城买猪肉还得一斤30多元呢,这两天在济南买了一斤里脊,价格降到20多元。”
在济南市玉函路的银座超市“金锣冷鲜肉”销售柜台,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近一段时间肉价降幅明显,柜台销售额也有所上升,目前每天销售额近8000元。
据农业农村部监测,今年以来随着生猪生产恢复,猪肉市场总体呈现出供应改善、价格振荡回落态势。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副局长陈光华说,生产方面,今年3月以来生猪出栏连续7个月环比增长,前期新增产能正在陆续释放。进口猪肉也在增加,1至9月进口量为328.6万吨,同比增长132.2%。价格方面,9月以来猪肉价格连续9周下降。
“目前集贸市场价格每公斤47.66元,比今年2月份的最高点低了11.98元,回落趋势明显。”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魏百刚表示,根据专家分析和测算,综合考虑生产恢复、进口、消费变化等因素,预计明年元旦、春节期间,猪肉供应量同比会增长约三成,价格总体将低于上年同期,不会出现价格大涨情况,“能够保障过年期间老百姓碗里不缺肉”。


前三季度生产恢复好于预期
魏百刚表示,今年以来各地落实生猪生产恢复扶持政策,加快养殖场户扩能增养,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前三季度生猪生产恢复好于预期。
据了解,前三季度全国新建投产了1.25万个规模养猪场,1.34万个空栏规模养猪场复养。到9月底,全国生猪存栏达到3.7亿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84%;能繁母猪存栏达到3822万头,恢复到2017年末的86%。
在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下,今年养殖场户补栏增养的积极性高,生猪生产持续恢复。
“特别是今年6月和7月,能繁母猪和生猪存栏先后实现同比增长,这是生猪生产恢复的两个重要拐点。”陈光华说,8月、9月增幅进一步扩大,“按照这个趋势,我们有信心实现全年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水平的目标。”
多措并举强化疫情防控
秋冬季是动物疫病多发时期,如何做好防控、确保来之不易的生猪生产恢复势头?
据了解,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督促指导各地严格养殖、调运、屠宰和无害化处理等环节监管。坚持开展入场采样监测,结合11月份开展的秋防检查,督促各地落实防控措施。加快推进非洲猪瘟无疫小区建设,力争年底前建成一批高质量的无疫小区,带动养殖场户提升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更多新闻,请点击【阅读原文】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华视点 浙江新闻 小编:路路通 责编:晓丹 审核:晓文

近期热点↓↓↓

点亮在看,为民生好政策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