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逃离北上广”是一次从平面到立体的社群迁移,背后藏了“新世相”的商业逻辑

2016-07-09 孝羽 36氪

36氪微信号:wow36kr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这是一个态度、一个观点,既然态度有了,那是不是要去做一件事儿证明,让用户真正理解新世相这个品牌?



发出仅 3 小时,阅读量过 100 万,涨粉 10 万。

 

新世相一篇《我买好了30张机票在机场等你:4小时后逃离北上广》在昨天刷遍票圈。有人为之叫好,也有人吐槽“逃离北上广”这一老梗。

 

这场有预谋的“集体出走”,实际上是新世相和航班管家的一次合作。只不过,大家似乎只看到“营销”的热闹,却没意会张伟提到的:这背后是新世相清晰而系统、且略有野心的商业诉求。

 

“我从两个月前就在思考新世相的商业逻辑了,现在已经想得很清楚”,张伟告诉 36氪。

 

两个月前他还很焦虑,因为文笔好者成千上万,有好的内容做一个小媒体没问题,但要论到商业化,光有文笔和内容是不够的。微信的流量红利过去了,张伟预测,半年甚至三个月之后,一些会做内容的自媒体们,都要有点做不下去。

 

他还置顶了一堆微信号,每天研究对方的数据,但这也让他越发焦虑:这么多人在做自媒体,好内容一点不缺,流量也很大,但是用户大都是看完点个赞,也就结束了。再后来,张伟就不看这些公众号了,因为他发现世界上只有两种内容公司:一种是罗辑思维(这类的),一种是其他。

 

换言之,一种是会变现的,一种是看完就没有然后的。这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能够基于内容召集用户产生群体行动,真正让用户变成该品牌的共同行动人,认同其品牌的人格、以及倡导的东西。”用户质量高,流量保存能力强,有了这个基础才可能形成社群电商。

 

张伟开始反思新世相,“我们的优势从来就不是文章好看,而是内容后面已有的一些(商业)雏形——新世相要以内容为出发点,引起读者大面积行动,从平面到立体,使媒体与用户彼此之间发生关系,在线上+线下构成一个模糊但有效的系统。通过让大家一起做一件事儿,让用户对品牌更了解,更有黏性,最终才能解决商业化问题。”

 

“我们终将改变潮水的方向’,这是一个态度、一个观点,既然态度有了,那是不是要去做一件事儿证明,让用户真正理解新世相这个品牌”,张伟说。所以接下来那段时间,新世相开始了两次尝试,一是凌晨四点的直播,二是图书馆计划。

 

上个月初,千分之二十五的读者讲完凌晨四点的故事,新世相开始发起“大规模的有预谋的熬夜”,邀请不眠读者一起直播凌晨四点的世界。在做这件事之前,张伟就已经清楚直播这条线的走向——目前整个中国,凌晨后服务尚属一片空白,而新世相要做这个深夜服务电商,基于夜生活品牌推出视频、活动,以及多元化商品。


接着是并行的第二条线,图书馆计划,且将它视为“大规模的有预谋的读书”, 3000 个人一起治治不读书的病。这个活动的内容是一份价值 129 元的一个月读书服务,原计划第一期卖出 1000 份,结果预订达到了 3000 份。到了第二期,已经卖出了 10000 份。不过这项计划,未来不止于卖书那么简单,张伟说。


再到今天的《逃离北上广》,其实张伟很不愿意大家把它视为一场营销事件,尽管它的营销效果很不错。“旅行这个事情我们想了很久了,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与其说是帮航班管家做了一次内容+运营的策划,不如说新世相趁此打开了商业化的第三条线。

 

该活动的负责人远骋告诉36氪,截止下午五点,后台回复“逃离北/上/广”关键字的人数分别为 26399、14065、10179,微信公号留言超过 5200 条。张伟看了那些留言:有人说想回家,直接就买了当天的机票;有人鼓起勇气,跑去给前男友留言;有人说定了张机票,飞去兰州吃拉面了......他们都是受新世相的影响,去做了一直想做而未敢做的事儿。

 

“效果第一步很好,这些人去了之后还会有内容沉淀,然后帮助我们创造新的内容......旅行这条线,会一次比一次放大升级”,张伟告诉36氪,他对这一方向的认可度非常高。30 张机票肯定不够,他希望所有城市的人都有去做一件事儿的冲动,以后新世相能每月开展一次的固定事件,不同的人在一起做不同的事儿,以节目化的展现形式。

 

到此,我们也得见,这三条线背后有一个共通的商业逻辑:一开始是内容,包括征集大家的故事,反复打磨成文;接着开展一次大规模的集体行动,将文字变成立体的东西,拉高粘性,做出社群氛围;最后深化品牌,获得很好的传播基础后,再试着推出(诸如旅游类型)的产品。

 

谈及盈利模式,张伟表示,新世相做的都是挣钱的事,不挣钱的事不做,虽然三条线都已有收入(不代表已经开展商业化),但现阶段新世相更重视品牌提升,以及更好的流量和用户增长。更具象而言,新世相想努力和一条、罗辑思维等比肩,希望成为内容领域里的头部品牌,再去强化商业模式。

 

到目前,新世相的成员总共不过十几人,“团队不大,架构很好”,张伟对此颇为自豪。每次当一条线确定下来,都会有一名优秀的项目执行者,带领一支小团队全扑上去做,比如图书馆计划,第一期从物料打印到快递,每个环节团队都要去覆盖,而《逃离北上广》从拍板到落地最终只 8 天。重点是,张伟提到,团队会将整个过程将其拆解至流水化生产,因此到了第二期,一些项目通过雇佣小时工就能完成。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深度  |  狂飙42天,朋友圈现象级产品分答是怎样做出的?



深度  |  精心打造产品的“开始一公里”



深度  |  聚光灯背后,来看看硅谷软件工程师们的“阴暗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