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一款「震动勺子」让人减肥,它却失败了 | 潮科技
“天生惰性”或“产品缺陷”,这两者只要满足了一项,你的产品就没法拴住用户。
文 | 青迟
一直以来,关于减肥的“小聪明”无非几个:用小份量的碗、饭前喝杯水、在冰箱里装个蓝色小灯泡抑制食欲……但在如今这个任何事物都冠上“智能”二字的时代,减肥方法都有了质的革新。
在2013年的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览会(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上,一款色泽艳丽,充满科技感的叉子HapiFork吸引了各国媒体的报道。
如果用户想改变自己狼吞虎咽的吃饭习惯,HapiFork的默认设置可以训练用户每10秒吃一口,并支持自定义时间间隔。
HapiFork从外表看和普通叉子无异,但实际上,它的底部更宽,更像是震动牙刷的手柄。一开始用户会感受到强烈的违和感,但叉子虽大,却也不至于到难以手持的地步。
手柄底部有两个小灯:一个条状灯代表充电状态,另一个环状灯则预示着用户的吃饭速度。每当用户吃饭速度过快时,环状灯便会变红;当每一口之间间隔超过10秒时,灯会一直保持绿色。
HapiFork自带软件能每日记录用户饮食速度及状况
第一次使用HapiFork时,用户需要做以下几件事:
通过微型USB接口将叉子连接至电脑
在电脑上安装HapiFork自带软件
等待叉子充电满4小时(可持续使用一周)
当叉子充电时,用户可在软件界面上设置自己的HapiFork相关喜好
基本痛点未解决,HapiFork频遭质疑
然而,三年过去了,这款风靡一时的震动叉子仍然未能证明其是否真的有功效。
据著名期刊杂志Appetite报道,虽然HapiFork能使用户减缓吃饭速度,但并不能使他们体会到饱腹感从而吃得更少(而这才是用户痛点所在)。
研究学者随机挑选了114名实验对象,并把他们分为两个对照组,一组使用普通叉子,另一组则使用带有震动、闪灯提示功能的HapiFork。
研究学者为两个对照组中的每位实验对象提供了相同分量的1.7磅肉酱面。
在进食之前,每位实验对象均填写了一份关于平时进食速度的调查。当实验对象吃完肉酱面后,研究学者要求其再次填写问卷,问卷内容包括进食速度对比、饱腹程度等。
除此之外,研究学者会将每位实验人员的剩余食物收集称重,将其从1.7磅中扣除,并逐一纪录。
实验结果表明,使用HapiFork的实验对象确实比使用普通叉子的实验对象少吃了几口,但差别不大(5.28:4.55)。
总体来说,使用智能叉子的实验组平均花费了9分22秒吃完肉酱面,而普通实验组则平均花费了8分12秒。
然而,在每口进食大小、进食总量大小、饱腹感程度上,则没有明显的区别。
大逆转:实验也有漏洞,究竟有没有用?
但这个实验也存在致命缺陷。
虽然有些研究指出,吃得慢会使人更容易产生饱腹感,因为它给予了身体更长的消化时间;但大多数研究则表明, 只有在进食时间总长超过20分钟时,才会体现出这种差异。
而在上述研究中,实验对象平均进食总长少于20分钟,仅仅用了10分钟左右。
研究结果表明,吃饭快慢会影响卡路里的摄入
因此我们不难推断,或许当研究学者将整个进食过程人为地延长后,可能会得出截然不同的实验结果。但这么做的矛盾点在于,它违背了现实的进食规律。
现实的进食规律是,大多数人没时间把每顿饭都拉长到20分钟以上。
同时,即使HapiFork真的减少了用户的进食份量,很少有人能坚持使用下去。
New York Magazine的记者Jessica Roy在纪录使用心得时提到“HapiFork最大的问题就是,我老是忘记使用HapiFork”。
天生惰性+产品缺陷,臣妾坚持不了啊!
事实上,HapiFork只是那些那一大类“出于好意却无法长期使用”的发明之一。
身体健康追踪设备则是另一个典型案例。
人们起初拥有它时倍感兴奋,但数据显示,有三分之一的智能穿戴装置拥有者在6个月后“遗忘”甚至“抛弃”了他们的设备。
从直觉上,我们总是都愿意相信这些新潮的、炫酷的新科技能改变自己的坏习惯,带来“一线生机”。
但当惰性渐起,短时间内看不到效果,长时间又无法坚持时,或许在一开始,我们就不应该浪费钱将这些“新奇宝贝”们纳入囊中。
点击蓝字,查看更多潮科技:
吸蚊子灭蟑螂还能吸雾霾,用戴森吸尘机器人的体验究竟怎样? | 潮科技
苹果新专利曝光:自动识别食物热量,Apple Watch或不再若有若无
长按识别图片二维码▲,订阅「开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