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焦虑的春天:资本回暖,局部地区0或36℃ | 36氪深度

2017-06-12 乔芊 36氪




距离2015年资本寒冬爆发,已经一年半了。2016年的共享单车热潮也已逐渐退烧,当今的共享充电宝项目却经历了迅速缩短的融资周期和快速增加的融资金额。


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的下半场,“风口”变少了。但凡哪个小领域显出一点好苗头,便在这个春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追逐和快速催熟。


蓝湖资本合伙人殷明在一篇文章里称:“这恐怕是中国 TMT 风险投资历史上最焦虑的一段时光。”




文 | 乔芊

编辑 | 杨轩



“不行,必须今天。”

当创业者徐来连轴转、一天跟投资人进行了四场会面后,他对下一位投资人提议改天,但他“完全没有想到”,对方斩钉截铁地拒绝了。

这个春天,徐来像上轮融资时一样,见了20多家机构。不同的是,去年是他找投资人,而今年是投资人找他。这个春天一切都分外顺利,跟去年大相径庭——在资本寒冬最冷的2016年年中,徐来“心里很慌地”谈了许多个投资人,但没有任何结果。虽然没有跟员工讲,但几个合伙人心知肚明,“摊子说散就要散了”。

徐来的项目,是实时视频社交。社交是一个失败率高、有微信QQ等可怕对手的高难度领域,这个赛道也成为寒冬中的重灾区,融资笔数锐减,大量A轮前后的项目活跃度衰减,盈利无期,很难融到下一轮。

“真的是雪中送炭。”徐来说,就在自己快要失去希望时,去年年底,一家天使投资机构看到新产品demo后,忽然给了他们一笔救命钱。过完年,近千万级别的A轮融资也在3月里“两周搞定”了。

不仅仅是徐来,做社交的黄油相机、易悦、概率论,也都在今年春天拿到了钱。陌生人实时社交平台Tiki在去年底也是一个“大部分人都看不懂”的项目,但最近两个月,创始人吴永辉说,找他的投资人开始络绎不绝,“热度至少是年前的10倍”。

一位曾投资过ofo的基金合伙人告诉36氪,最近,他们频频需要把创始人关在办公室里签下term sheet,就像他们曾经对戴威做过的那样。漫长的谈判和拉锯不时进行到凌晨两、三点。“因为创始人可能出了你的门,走到对面的办公楼,这个不错的项目就没你什么事了。”这位投资人说。

“最近抢项目的事很多。”以太资本创始人周子敬对36氪讲了一个故事:五家一线风投各自许诺资源、取消排他期、和创始人诚恳地待上好几天,来争抢一个“服务+产品”型项目。最终,这个进行B轮融资的公司在几周之内估值翻了一番,从1亿多涨到3亿。

但周子敬说,这个案例并不特别,“换个行业就可以再讲一个类似的”。数据也很说明问题:以太今年春节后服务的项目,月均总融资额,是去年9月后月均值的2.75倍。

泰合资本发现融资耗时正明显缩短。作为融资的居间服务者,泰合资本Close项目的融资周期从去年下半年的9.4个月,下降到了4-5个月。甚至泰合经手的一个融资上亿美金的大项目,去年12月启动,今年春节就Close,前后只用了两个月。

距离上次资本寒冬的爆发点、上涨指数跌穿3000点的2015年8月,过去了一年多半后,“信心又回来了。”周子敬的观察是,信心极大地取决于两个关键点:退出渠道,和退出时的投资回报好坏。“今年多少公司去过会(A股上市审核),美股最近又马上有一批公司要上了。”

现在,忽如一夜春风来。

线下新“风口”,和依然焦虑的投资人


投资周期冷热循环不息,但每个春天都不太一样。

共享充电宝,是这个春天最抢眼的新事物。

唐永波已经站在聚光灯下有些时日,他创办的充电宝租赁公司小电科技不久前宣布了由红杉资本、高榕资本领投的3.5亿元B轮融资,成为这个行业里融资速度最快、额度最高、资方阵容最豪华的一家。一些错失机会的机构来问他,“我们认识那么久了,为什么这个项目不跟我们讲?”

糟糕的资本周期曾在他的创业路上留下难忘印记:2015年年底,唐永波当时的创业项目“空格”融A轮时遇上美国的“黑色星期五”,那一天美股狂泻,国内的投资机构惊恐万分,在领投方德同资本的过会上,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并建议趁机砍价。

到了去年,融资更艰难了。投资人迟迟不肯出手,对价格愈发敏感。唐永波回忆,“那一时期投资很像打德州,投资人在贪婪和恐惧之间找平衡点,既怕错失好项目,又怕市场瞬息万变,出现不可预测的动荡。”

而如今,他和他的竞争对手们纷纷成了资本追逐的对象。

“受关注不意外。”街电前CEO王哲早在履新会上就对自己的团队说,如果2016年创投市场的关键词是共享单车,那么2017年新的关键词会是共享充电宝。但是,“这么快受关注有些出乎意料。”这家公司紧随小电宣布了融资新闻,又在上个月获得了聚美优品的3亿元投资。

在投资人看来,共享充电宝是共享单车逻辑的延续——在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的今天,两者都无需利用线上流量、客流来自线下;利用了迅速推开的移动支付的便捷性,小额支付不再是问题;以及“从第一天就有收入”。在高榕资本高翔眼中,线下创新项目的出现,基本源于这几个逻辑。

“线下生意的财务模型和现金流都会清晰很多,”元璟资本创始合伙人王琦对36氪说,“虽然你仍然可能烧钱,但有收入的烧钱和没收入烧钱还是两回事吧?”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新基金从去年起,就把“重估线下”确立为一条投资主线,并先后成为ofo C轮和小电A轮的投资方。

但和共享单车相比,资本对于充电宝的出手更快速、更凶猛。

这轮对共享充电宝的追逐,也正是由投资了ofo的王刚和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推动的。跟唐永波在杭州的一个酒店大堂看完样机和测试数据,分析了使用场景和执行路径,并交换了对共享经济的看法后,朱啸虎决定领投小电天使轮——那是去年12月。

3月31日,朱啸虎和王刚打了很久哑迷、据说很厉害却秘而不宣的项目,终于对外公布是小电;

4月,A轮,近亿元人民币。

5月,B轮,3.5亿元人民币。

据36氪报道,今年3月31日以来,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创业项目达到24个,宣布获得融资的19个。40天内,有至少38家机构入局。

36氪据公开报道整理

“一开始来电想融三千到五千万人民币,当时觉得挺多了,结果年后聊着聊着就到了一个多亿,我们也挺震惊的。”九合创投创始合伙人王啸说。九合创投是大机柜充电宝代表“来电科技”A轮的跟投方之一。他们是最早确定投资意向、并在年前完成打款的一家。

目前,共享充电宝的公开融资金额达到近12亿元人民币——这是2015年共享单车刚出现时融资额的近5倍。巨头腾讯在小电A轮融资中成了领投者,而上一次,它是在摩拜C轮中靠后阶段才入场的。

融资的轮次变得空前模糊。过去天使轮有idea,A轮做出产品,B轮在几个城市验证,C轮则是扩张和规模化。“现在大家不这么看了,方向看好,团队看好,就进来了。”唐永波试图理解他的投资人们,“反正后面要投,那还不如早点进更划算。”

轮次急剧压缩、巨头快速加入、融资额大幅上涨,这既是资本活跃,也是资本焦虑的证据。尤其是考虑到“看不懂”这个生意的大有人在——言论最极端的无疑是王思聪,他说“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采访中也不止一位投资人在谈论共享充电宝时,眉头紧锁,持怀疑态度。

简言之,移动互联网红利消失的下半场,“风口”变少了。但凡哪个小领域显出一点风口的苗头,便在这个春天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追逐和快速催熟。蓝湖资本合伙人殷明在一篇文章里称:“这恐怕是中国 TMT 风险投资历史上最焦虑的一段时光。”

信心尚未全然恢复的投资人们,一边紧盯着热门项目,一边向成熟项目递出橄榄枝——不过,对早期项目来说,这个春天依然寒冷。36氪创投助手数据显示,A轮及其以后的投资事件数占比从2015年第一季度的38.92%,上升到2017年第一季度的68.19%。资本正大幅向成熟项目转移。

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高翔说愿意把春天归因为,除了新机会外,“好项目也度过了寒冬。”

这个春天,“平台型机会减少,大家对于宏大的故事敬而远之;此前退出环境不佳,大家对盲目追求规模而不重视效率的项目选择离弃。”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力行说。这也代表了寒冬过后,许多VC偏好转移的一个方向。

另一个火热的线下领域是“新零售”。没人能准确说出马云在创造这个词时究竟指的是什么,但创投界正在重新定义它。

纪源资本管理合伙人徐炳东把“新零售”看作是“移动支付、人脸识别、自动结算等技术所推动的无人化场景”。这个一直关注电商的投资人,今年初开始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线下。

36氪发现,便利店、迷你KTV、自动贩卖机和抓娃娃机,成为这个春天里的其他小风潮——“同为卖货,电商在用户体验上是突破性的,但经济模型不佳。相比之下,线下设备既接近用户、又节省成本,有良好现金流和利润。”徐炳东说。

无人值守智能商店“硬店”创始人李柏林见证了投资人态度的180度变化。他从两三前开始摸索相关的物联网技术,彼时只被当成毫无前途、“垂死挣扎的传统实业”。新零售概念火起来后,他终于有机会坐下来,和投资人“正常地对话了”。

来源:36氪创投助手

“原来大家都投独角兽,投改变世界的,现在发现也可以投改变生活,投小而美,投天花板没有那么高的。”周子敬说。“新零售是什么?跟互联网有关系吗?有一点关系,但其实没那么大。大消费跟互联网有关系吗?营销是用互联网,但是要开门店,其实还是一个线下生意。”如今,以太手里的案子,前几大品类跟互联网的关系都“没有那么大”。

离开TMT,到广阔天地中去


“死在了寒冬第一个尖儿上”的“考拉班车”创始人张敏,决定继续再战。

她相信自己洞察了寒冬的本质——在中国经济和市场快速增长点发生转移时,“一个投资人和创业者共同学习的过程”。投资人们手里并不缺钱,真正影响他们决策的是信心。

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王力行在梳理数据后发现,2016年市场上的项目总数并不少,只是少了一批“双创”带来的早期项目。“大家说的资产荒,其实是资金端在新的审美之下的信心荒。”王力行说。

考拉班车只是那轮速生速死的O2O狂潮里的一朵浪花,过去就过去了。而灵敏的创业者们要把握住“新的审美”,以激发投资人的信心。

张敏是一位勤勉的学习者。经过大半年调研,她决定做一个“好看、好穿,在性价比上更强调‘性’而不是‘价’”的内衣品牌。其间她大量阅读,从日本消费社会演变史,到欧美时尚品牌发展史,她甚至拜师学了内衣的结构设计、版型设计和供应链知识,抱着“根本不知道要求多久”的决心扎到南方城市,那些知名的“内衣海洋”里去。

而这些都是一个创业者理应做的、不足挂齿的功课。真正值得注意的是,“我的投资人朋友们,在跟我做类似的事情。”张敏说。

一批TMT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确在转向,而“消费升级”正是广阔天地。九合创投高级投资经理许妙成甚至发现,一些原本什么都投的基金突然只投消费品牌了。

刨除掉“死亡黑名单”里的O2O项目后,大消费类项目显示出了明显的增长。以太资本数据显示,今年4月,大消费品类——包括实物电商、生活服务、旅游、体育健身——在其上线项目中的比例比去年同期上涨了近四成。

张敏说,跟TMT领域那些进击、凶悍,充满雄性特征的投资人相比,看懂消费,尤其是设计主导的消费品需要的是另一番全然不同的思维,包括审美直觉。此外,他们必须更有耐心,那些错过3个月,估值涨10倍的故事不会再上演了。“这个市场增速没那么快,很多事情都没那么快。”

根据36氪创投助手的统计,与两年前风险投资火热时相比,现在这个“春天”在各个领域的投资量都是下降的,除了一个类别:非TMT。

来源:36氪创投助手

“非TMT”这个杂糅的类别里,包括了新材料、新能源、硬件制造——大多是不够“性感”,从前风投们兴趣不大的领域。

北极光创投合伙人黄河长期埋头于工业自动化、机器人、新材料的生僻领域。过去这些项目没人跟他抢,但也几乎融不到B轮。去年11月起,他手上的四个案子相继完成下一轮,估值至少增长3倍,其中一个送卫星上天提供服务的项目,8个月间估值翻了10倍。

周子敬也亲眼目睹了一种“去TMT”式的变化。近半年里,他们的服务对象中开始出现颇具设计感的定制家具品牌、石墨涂料公司、机床厂,这些公司过去不可能和风险投资产生交集,“奇奇怪怪,过去我们是不看的。”

“互联网这拨投资人有钱、有资源、有远见,他们带着钱进到这些行业说,哥们!我可以帮你做得好一点。”他认为,这个从互联网蔓延开去的过程就像输血,打通全身之后,各个器官的更新才刚刚开始。

同时,实体经济周期也在发挥作用。投资人黄河称,他们跟踪的非TMT项目的订单数量和下游的付款速度都有显著回升——制造业出现回暖迹象,带动了资本入场。

但更实际的刺激,是以往把控严密的中国证券市场,今年初开始,正在开放企业上市的数量和速度。

退出渠道的畅通犹如强心剂。比起坚守某种投资价值和理念,真金白银更能指导人们行动。根据清科研究中心的数据,2017年第一季度,中国创业投资市场中,新三板退出131笔,IPO退出104笔,IPO退出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VC的平均回报达到10倍。

来源:泰合资本

“过去3000万利润只是个说法(实际可能更多),排队周期又很长,排4年都维持增长,难度其实很大。现在利润门槛降低,尤其是排队时间缩短,压力就变小很多,上市确定性极大提高。”周子敬说。

周子敬开始反思,也许投资界多数时候是肤浅的,包括身为FA 的他自己。一个3000万年利润,每年增长百分之七、八十的公司,在过去,可能不会那么让人兴奋,但如今上市通道打开,他觉得这样的公司“好到天上去了”,因为它能挣钱了。

当然,最好还是能出现一个革命性、平台级的机遇——这种期待,以及AlphaGo带来的信心热度,是人工智能此刻处在投资焦点的原因。

竞争随即带来涨价。从2015年下半年就开始看人工智能的云启资本发现,现在AI领域里“一个A轮的项目已经到B 轮的价格”,当后者比预期价位高出百分之四、五十时,自己不得不放弃了。“而且我感觉,这样的项目会越来越多。”云启资本创始合伙人毛丞宇对36氪说。

人工智能怎么落地还待观察,但股票市场的反弹传导到一级市场,已经催生了投资者的热情,这是确定无疑的。元璟资本王琦说,“除非下半年还有什么黑天鹅事件,否则这个趋势基本在短期是不可逆的。”

溢出的金钱、跟风者,和夏天


“最近所有一线投资机构都在提速投资,节奏明显加快,这是去年很长时间大家压抑了投资节奏和金额之后的爆发。”4月20日,张颖在经纬投资的创业者群里说。

“钱攥着不投,也需要极高的纪律性。”一位投资人如此表达投资业现在的这种两难境地。泰合资本宋良静在一次分享的PPT中解释地更清晰一些:钱投不完意味着管理费下降,下一期募资规模缩减,做融资pitch时缺少案例和亮点。

上一轮寒冬并非资金荒的论断已经成为广泛共识。2016年,投资机构投资放缓,但募资却在加速。正因如此,许多人说,冬天并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漫长。

清科数据显示,2016年中外创投机构共新募集636支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基金,新增资本量为 3,581.94亿元人民币,同比上升 79.4%。到了2017年,投资期临近加上新募集开展,存量资金投资压力持续变大。

来源:清科研究中心

新基金品牌中,有的由知名合伙人离职创办,有的则要承担起美元基金品牌“人民币化”的使命。根据IT桔子的数据,2016年成立的新基金品牌超过30家,基金规模从1亿到15亿不等。它们无不在积极寻找机会,期待打响品牌。

更惊人的资金量来自国家队。去年下半年至今,中国国有资本风险投资基金、中国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基金、国同基金、中国互联网投资基金等相继完成了首期募集,流向特定的领域。

“国家从前年就在提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几个母基金的成立,让这个政策落地了。”招商局创投总经理李忠桦告诉36氪。

来源:VC SaaS

新出现的产业和战略投资的基金,可能比以往财务投资的基金更具竞争力,带来新的挑战。“现在我们手头正在执行的项目中,80%以上都想找战略投资人。”泰合资本宋良静说。

在资金越淤积越多之时,什么时候决定加速,在风险管控和与同行争先之间找准时点,对数量越变越多的基金来说,是未来排位和收益差别的关键。

如同寒冬时塔尖上的人最快收手一样,一线风投也最早加速。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超过八成一线机构投资活跃度超过去年同期,二八分化日益明显。

为什么此时加速,一位知名VC合伙人的解释是:“一些新入局的创业者都是蛮有思考的。他们知道什么时候水变暖,才会选择下水。”作为捕猎者,他们此刻既不能懈怠,更不能退缩,即便可能是付出了较贵的价钱,但因为懂得择时入场的创业者通常也更优秀,“碰到好项目的概率也会更大”。

高榕资本创始合伙人高翔倒不觉得此时“抢项目”已经成了常态,但他也实实在在感觉到,最近市面上的项目在变多、变好,一切正在“恢复正常”。

跟随者则紧盯一线机构的行动。他们习惯以他人为风向标,“你看好了,我们就进”,常用策略则是推高价格,争做领投方。

黄河最近频繁遇到这类“跟随者”式的对手。业内的一个共识是,一个合格的VC要拿1亿美元练出来,但现在,“VC的新从业者太多了,没拿钱练过手的话,只能照猫画虎。”一个不可忽视的变化是,在他十年前刚刚入行时,市面上活跃的VC统共不过二三十家,如今,活跃VC的数字可能在上千家,而总的投资机构数量,业内的说法是上万家。

另一些盘子小的跟随者则特别希望有人领投,“自己跟一点”。一位传统行业转型做新零售的创业者告诉36氪,他发现非一线的资本大都很迷茫——有钱,但只想去安全的地方。

 “真正有独立判断能力的投资人是很少的,”另一位金融科技领域的连续创业者说,“市场不好时他们的逻辑是,别人都不投,我为什么要投?市场好的逻辑是,别人都投了,我为什么不投?”

“95%以上的投资人是没有独立思考的,我这句话不是打击一大片,这就是中国现在的现实。”黄河说,很多人都是新手,许多90后投资经理都没全程独立操作过一个案子,但跟一个公司如果不做投后管理,不跟踪它怎么踩坑、成长,经验和思考无从得来。

黄河认为,“从众性严重”,也是上一轮寒冬的重要原因:大佬们说过热了、要开始刹车了,跟风的人也开始跟着刹车。

另一个风险在于,包括国家队在内的大资金、新资金入场,大家信心不断回升,一场新的“过热”和“泡沫”,应该也并没有那么遥远。

张敏搭好了团队,跑通了设计和生产,完成了市场的初步验证,正在信心满满地等待资本入场。许多投资人主动找来,她则制定了一个更高效的见人策略。为考拉班车找钱时,她从第一梯队到第五梯队,见了近50个投资人。这一次,她的心里预期是10个。

“在今天的中国,有什么理由找不到钱呢?”张敏说。

高榕资本高翔多年得出的经验是:投资周期是“春夏冬秋”,寒冬之后是秋天——秋天的意思是,上个夏天投的好项目经过冬季沉淀,在2017、2018年会越来越好,过去没有商业模式的逐渐找到了商业模式,市场占有率也稳定下来了,到了2018年,应该会有一波集中的IPO,也“就会有一波新的热潮”。

“去年只要活下来的,都结结实实上了一课。”徐来跟几个合伙人喝酒吃饭时聊到,是寒冬而非狂热,教会了自己什么是真正的资本和创业。作为社交领域的连续创业者,徐来在“创业大街每个桌子都在谈项目”的2014年年底,依靠一个PPT就拿到了天使投资。而资本寒冬中,即使是第一版极其粗糙的产品demo上线,赖以盈利的“送礼”也是他们第一个功能。

“PPT那个时代我们很幸运赶上了”,徐来说。

“但那个时代是不正常的。太tm不正常了。”

(应采访者要求,徐来为化名;感谢36氪苏一、洪鹄、唐欢、二水水对本文的贡献;感谢36氪创投助手的数据支持)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高晓松也做付费音频了,本周还有「什么值得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