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说,硅谷的聪明大脑们都爱这个「S曲线」 | 一周开氪精华

2017-08-20 开氪团队 36氪


每周日,我们为你带来这份精心准备的「开氪小报」。我们将从上一周5个「开氪」专栏十余篇精彩文章中,为你摘出「5个1」:1种模型,1个攻略,1个思维,1个提示,1个方法。


enjoy~




整理 | 开氪团队


一种模型

硅谷的聪明大脑们都爱的“S曲线”


在硅谷,聪明的投资人常运用一些方法,帮助自己进行行业趋势的分析和判断,“S曲线”就是其中之一。

 

1.什么是"S曲线"


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通常最开始发展缓慢,而后逐渐加速,到达顶峰后又缓慢下来。若放在坐标中,这个过程看上去更像是一个向右倾斜的“S”。


2."S曲线"的四个阶段


1)起步阶段:很多技术刚开始很小很慢,早期技术通常也没那么好用,它通常是从大学的实验室或者大公司的研究院中出现的。你会觉得它既不重要、用处也不大。


2)创建阶段:这个阶段,那些看起来疯狂的想法或不那么有趣的想法,开始变得活跃、有趣、令人着迷。


3)应用阶段:这个阶段,技术赢家已很显然,但技术发展会慢下来。


4)成熟阶段:进入这个阶段时,下一个技术的 “S曲线”也许已经发生。这时候的市场巨头的确会十分厉害,但因其技术和商业模式都已被优化和固化,所以通常会放松警惕留在自己的舒适区,导致对颠覆者的到来措手不及。

3.“S曲线”的实战应用——运用“S曲线”分析大公司危机


很多在曲线早期获得成功的公司,会在中期遇到危机。因为它们在早期设计产品的时候,很多技术和环境都不成熟,因此公司需要做出让步和折衷。但如果到了中期,依然以当时的条件做产品设计的前提,也许就跟不上技术变化的步伐了。

 

因此,一个建议是:公司要看清楚自己处在“S曲线”什么位置。当接近“S曲线”最有价值的部分,也就是技术成熟应用期时,企业应该开始积极寻找下一个曲线。

 

来自开氪专栏《硅谷早知道》

文章《方法论:硅谷著名投资人如何用“S曲线”分析行业和趋势》  作者:徐涛


一个攻略

如何判断你的创业点子是不是一个伪需求?


关于创业,你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判断自己的想法是不是一个伪需求。

 

怎么判断呢?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Path 其实是 Facebook 一位前高管的创业项目,它在 2010 年刚推出的时候,因为界面精美、操作流畅赢得了不少粉丝。

 

但是后来,因为创始人盲目相信”邓巴数“,觉得既然人类拥有稳定联系的人数只有 150 个左右,那就干脆限制大家的好友名额,最多只允许用户添加 150 名好友。结果,创始人异想天开的”私密性“遏制了产品自身的传播,用户增长到 300 万之后再难以维持,最后只能逐渐没落下去。

 

换句话说,这个产品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简单依靠限制好友数量来满足用户”私密社交“的需求,这本身就是一个伪需求。

 

对于普通创业者来说,怎么样具体判断自己的创业想法是不是伪需求呢?这里有五个原因,可以帮助你:


1)创始人的个人梦想情怀;


2)寻求技术的商业化路径时结合生硬。就像芒格说的,”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技术再先进,你也需要考虑它的成本以及用户的选择标准,而不是沉浸在”我的产品非常酷“这样的幻想中。


3)误将自身需求放大为整个市场需求。这一点也容易理解,太过小众的需求或者市场很难有大的发展前景。 


4)感性体验代替理性思考。举个例子,有人在策划社交产品时,想摒弃用户的”列表展示”,改为“在地图上展示用户头像”,虽然从设计师交付的图来看,样式更加精美。但事实上这忽略了早期用户规模不大时反倒显得缺乏人气的缺点,无法有效吸引新用户。


5)盲目抄袭市场热点,缺乏对商业本质的深度认识。关于这一点大家的感触可能也很深刻,从前段时间各种”共享“项目扎堆出现你就可以感受到了。

 

来自开氪专栏《5分钟创业课》

文章《读<平台战略>二》 作者曲凯


一个思维

结合内在市场逻辑和外部资源条件


代表投资人的《巴伦周刊》总是会代表投资人追问:亚马逊什么时候盈利?代表亚马逊的贝索斯总是不厌其烦地回应:我们不着急赚钱。投资人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钱,而贝索斯则时刻关注着技术的潜能。 


所以,当《巴伦周刊》认为,作家可以绕开亚马逊直接卖书,音乐人可以绕开亚马逊直接卖CD的时候,说明它根本没有搞清楚亚马逊背后的一整套在线零售的业务逻辑和综合能力。问题根本不在于亚马逊卖书还是卖CD,问题在于亚马逊可以比任何人更高效、更低成本地卖书、卖CD。


确实有不少人想当然地认为,互联网提供了均等的机会,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兼职卖家。作家兼职卖书,音乐人兼职卖CD,微商兼职卖面膜。听上去很美好,但是谁来负责进货、发货?谁来负责售前售后的客户沟通和服务?谁来负责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客户体验的不断完善?人人卖货就意味着不承认零售是一项专业技能,零售业是一个有着很高专业门槛的行业,人人卖货必然意味着电子商务的劣质化。这一点,有赞创始人白鸦也和我多次说过,技术可以让专业的人更专业,却无法让业余兼职的人变得专业。 


所以,当《巴伦周刊》讥讽亚马逊投资于“昂贵的仓储体系”,让公司变得越来越像传统零售商的时候,却不知道恰恰是那些看起来又笨又重,回本遥遥无期的傻业务、重业务,构成了亚马逊最强的竞争力和最宽的护城河。今天,亚马逊仍然保持着极低的毛利率,其营业利润主要来自仓储物流成本和支付成本的降低。在电商部分,以分摊到每位顾客身上的仓储物流成本计算,亚马逊差不多仅为沃尔玛的一半。如果亚马逊没有建立自有的“昂贵的仓储体系”,这种成本优势就无法获得。 


来自《keso的互联网洞察》

文章《亚马逊爆炸和被打脸的<巴伦周刊>》作者keso


一个提示

企业创始人要有自己的媒体朋友圈


咱们现在看到很多关于互联网大佬的一些小段子、小故事,其实走的就是这条私下传播的渠道。所以说有很多的创始人,其实现在已经越来越意识到媒体传播的重要性,所以他们开始交媒体和自媒体的朋友,开始在跟这些朋友的讲故事的过程中或者交流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去释放一些东西,所以我们现在看到很多的互联网科技大佬、投资人大佬都有自己的媒体朋友。


当然这个事不是咱们国家的首创。在美国,参加美国大选的候选人其实很多人都有自己比较熟识的媒体朋友。现在在中国的商界也有很多的创始人逐渐在建立自己的媒体朋友的阵营,我们也经常能看到有说某位媒体朋友是采访谁的或者跟谁关系非常好的,这个事儿本身也是去传播故事、传播自己企业文化、传播自己想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因为媒体圈的信息流通速度是非常快的,自己说给别人,别人便能帮你去加工和传播。所以说现在的传播渠道有很多,传播载体也非常多,除了刚才说过的那些媒体平台之外,自媒体号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故事承载平台。这种自媒体号里现在开始流行一些像长篇自传之类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互联网创业者开始给自己写自传,或者有记者帮他用传记的风格和非常细腻的笔触去描写他创业的过程或者说在创业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在这里边就能释放出很多有意思的故事。


同时也给大家多嘱咐一句,创始人一定不要把交媒体朋友这件事全权委托给自己的市场总监、公关总监,让他们去维护媒体朋友,或者说每年拨一些预算让他们去做企业的媒体公关。事实上真正媒体公关做得好的企业往往都是创始人亲自去维护媒体朋友的,这样他才能获得一批真正地了解他、适合采访他的、对他的各个细节都非常了解的媒体朋友。所以创始一定要自己亲自交朋友,这一点非常关键,只有你亲自交朋友所得到故事才不会是二手故事,这时候它流传起来才会更快更好。

 

来自开氪专栏《300天品牌思维修炼》

文章《品牌记忆:如何让你的故事流行起来》作者李倩


一个方法

如果不想投资,如何拒绝对方


早年中国创投市场刚兴起的时候,大家都没经验,以为投资方口头说投了就是投了,兴冲冲地和兄弟们宣布好消息。谁知道后面还有TS,还有尽调,还有合同,还有架构。在一个正常的外投资流程中,6个月的时间肯定是需要的,所以经常有在这个过程中就黄了的投资。因此不少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每天受煎熬的创始人,在你突然跟他说不投资了的时候,肯定觉得你不靠谱。

 

但是当市场越来越成熟,当双方都熟悉各种投资流程之后,创始人的宽容度也越来越高了。现在撕个Term感觉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了,因为FA们都会争取帮公司拿到更多的Term、谈到最好的条件,创始人们本身也都有着多手准备。所以投资人虽然给出的每个投资意向都是审慎的,但也不至于最后一旦反悔,就让公司无路可退了。

 

故而我觉得在投资中,不是不能拒绝公司,而是要及时反馈。


  • 如果确实意向比较明确,当下就可以给出比较明确的答复,后续马上讨论、商议,争取在一周内发出TS。


  • 如果表示要观望和后续跟进,就明确说有兴趣要跟进,但是和决定投资有些距离。并且告诉对方节点和milestone,让对方明白后续他们要做什么事情能够推动投资方的投资决策。


  • 如果感觉没什么意向、兴趣寥寥,那就尽量照顾对方的感受,别刺痛对方。

 

除了明确的态度外,时间节点的把握也很重要。


每家基金都是有自己的流程安排的,很多时候投资经理想和合伙人约个时间比登天还难。


投资人员心里也要有个优先级排序。非常重要紧急的案件一味等待老板的时间是没用的,就像好的案子也不等人一样。如果觉得好,就尽快沟通,拖延症要不得。

 

来自开氪专栏《投资人的秘密》

文章《如果不想投资,如何拒绝对方》作者陈悦天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提醒:切勿混淆严谨分析和头脑风暴的界限 | 一周开氪精华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