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蚂蚁连续开放AI能力,要跟百度抢生意,还是发力B端服务?

2017-08-26 卢晓明 36氪 36氪


今年年初,蚂蚁金服更加明确地宣布了自己的定位:Techfin,而非Fintech,未来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




文 | 卢晓明



蚂蚁金服已经越来越不是以前那个单纯做支付工具的支付宝了。

最近,在人工智能这个概念火得快要把自己烧着的今天,蚂蚁金服又开始开放AI技术能力。

半年前,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以前,支付宝天天公布的消息有两种:一是支付宝又接入了某某(城市)服务,比如你可以在支付宝上预约婚姻登记啦;后来是,支付宝又跟哪个个国家的场景合作,或者买下了哪个国家的支付新星;再后来,这种后宫佳丽三千式的新闻,逐渐多了一种,格式是:芝麻信用又接入了某某服务,可以不用押金用某服务啦。

以上基本都是支付to C的场景,城市服务、场景合作、免押金,C端用户会有明显的感知。

最近,这种新闻又多了一种to B的格式:蚂蚁金服开放AI某某能力,“XX家机构接入”或者“每年为企业节省XX万元”。

开放AI能力上了瘾的蚂蚁

这个AI客服“小蚂答”是最新开放的能力,顾名思义就是智能客服。

不过这个客服能做到什么呢?以前打企业客服电话的时候,宝宝本来就心急如焚,电话一打通,没等来客服妹子,反而等来了“某某服务请按1、某某服务请按2”。据蚂蚁金服介绍,拨打支付宝客服电话,现在已经不用反复听1-9的提示音,机械地按键操作,取而代之,只需要对着手机“下指令”,系统识别语音就会直接跳转服务。蚂蚁金服现在将这样的智能客服能力开放。

蚂蚁还表示,合众人寿去年引入了蚂蚁金服客服能力,机器人解决率高达83%,呼出产能提升15%,呼入产能提升10%。 

这个客服是不是真的那么智能见仁见智,毕竟目前大多数的自然语音理解技术还有待提高,C端用户可以在支付宝平台上找到小蚂答,试用一下。我的感觉是,有些日常生活中很常用的用法,它似乎还是听不懂;而且对于一些非标准化的描述场景还是不能理解。

在这之前,蚂蚁已经开放了好几个能力:

今年3月,蚂蚁金服日前正式开放了其 VR Pay 功能,小米和华为成首批接入平台。日后用户在买买买、看直播、玩游戏等 VR 场景中,无需再跳转到支付宝相关界面,只要通过凝视、点头和触摸等方式,便能登陆自己的支付宝账号,完成支付。

6月14日,蚂蚁金服首度宣布向金融机构开放最新的AI(人工智能)技术;并表示财富管理领域的一系列开放举措,是蚂蚁金服今年开放战略的重要部分。

6月27日,蚂蚁金服宣布向保险行业开放技术产品“定损宝”,用AI(人工智能)代替车险定损环节中的人工作业流程,帮助保险公司实现自动定损。

8月22日,蚂蚁金服宣布开放无人值守技术,将为商家提供身份核验、风险防控、支付结算等多种服务,商户可以登录蚂蚁金服开放平台,申请接入。

8月23日,蚂蚁金服宣布将对外全面开放以AI技术为核心的“新客服平台”。听说百度也在做智能语音客服,你说这个会跟百度抢生意吗?

唔……百度的客户目前听说是跟中国联通合作了,阿里和蚂蚁的优势是在金融和电商,可能竞争还不是特别激烈。据蚂蚁介绍,此前接入的140家企业,主要来自政府、金融、电商等多个领域。

从开放流量到输出技术,蚂蚁要做to B公司吗

以上VR支付技术、智能客服、智能理财AI能力、车险图像定损等能力,大多数是技术能力。如果算上之前蚂蚁金服开放的芝麻信用免押金、财富号、车险分、和蚂蚁聚宝平台,会发现蚂蚁金服已经逐渐从原来单纯开放流量资源,到如今在开放数据乃至是技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互联网公司拥有的资源不外乎流量、数据和技术,36氪专栏作者白崎曾经将互联网公司开放的资源分成三种:(1)基础核心能力类,也就是像分享到微信这种在互联网中的水电煤能力;(2)流量资源类,这往往是用户量大的平台类企业强调,比如今日头条、微信、淘宝等超级入口;(3)独有数据和技术类,比如谷歌的翻译能力;科大讯飞的语音技术能力;蚂蚁金服的信用分及风控能力;蚂蚁最近不断在开放的AI能力,无疑属于这一种。

在6月初蚂蚁金服刚推出财富号的时候,我曾经写了一篇文章,认为蚂蚁上线财富号、开放蚂蚁聚宝货币基金销售平台,最终目的是为了做平台,做金融场景的入口,让银行、基金公司在后端提供产品和服务,提供的AI等基础设施/技术主要是为了提高转化和用户粘性。正如蚂蚁金服财富事业群总裁樊治铭所言:“未来我们有可能一站式金融服务,所有金融都可以在蚂蚁财富里边去做。”

在上述这种其实就是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用的“互联网模式”,本质上还是to C,的还是自己的流量,通过集聚大量用户,然后让各种品牌商在自己的平台上卖广告,依靠单纯输出、售卖技术盈利的其实非常少。单纯输出技术和平台的差别在于,前者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服务商,后者却通过流量和技术掌握着渠道。技术能提高产品体验,吸引用户;或者提高广告效果,满足客户,但很难直接卖。就算是谷歌,免费的翻译并不赚钱。

曾经,蚂蚁金服旗下的支付宝,就在上面这条to C的路上狂奔,为了提高用户使用频次,而硬做社交。于是有了那次震惊中国互联网的支付宝9.0大改版,对微信及其朋友圈的像素级复制。

后来打擦边球的圈子事件让支付宝痛定思痛决定不再硬做社交。今年年初,蚂蚁金服更加明确地宣布了自己的定位:Techfin,而非Fintech,未来只做Tech(技术),帮金融机构做好Fin(金融)。后来支付宝就上线了财富号,并开放了AI金融能力。

我原来以为蚂蚁走的是上面卖流量的策略,让我没想到的是,蚂蚁金服在开放技术能力这条路上越走越远,除了上面那几个AI能力,我了解到的是,在智能投顾和投资这方面,蚂蚁金服和天虹基金已经有团队在研究,未来有可能开放。虽然目前这些开放给B端客户的技术大部分还是免费,可是未来这些技术会不会收费,连蚂蚁自己也回答不了。

在公有云市场,提供服务器和储存这些基础服务的同时卖一些增值服务,显然会跑得通,但直接依靠输出人脸识别、大数据、智能客服等技术,能否成就一家伟大的公司?

在今年CCAI(中国人工智能大会)上,当我把蚂蚁看做一家向B端输出技术的企业,甚至质疑中国能否出现一家像IBM、甲骨文、英特尔这种单纯依靠像B端输出技术来盈利的大公司时,蚂蚁金服首席数据科学家漆远并没有否认蚂蚁金服未来可能会往这个方向发展。

他反而很有自信地认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发展远比美国时间要短,谁也不知道将来会不会出现一家伟大的B端企业:“Who knows? 我觉得我们可以试一下。”

本文作者卢晓明,交流可加微信lohiuming,烦请注明姓名、单位和职务。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小米的惊险时刻:反思,坚持,然后静静等待反弹 | 新商业1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