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E实验室」团队解散,这还是非虚构写作者最好的时代吗?

2017-10-10 克里斯唐 36氪 36氪


在流量导向的商业架构里,做影视产业的事情,路数不太对。



文 | 克里斯唐

编辑 | 方婷


无论你喜不喜欢《乘风破浪》和《后会无期》,都不得不承认,通过这两部电影,韩寒已经成功从作家转型成有代表作的导演、编剧,但由他发起的ONE实验室团队走向影视化的道路却没那么顺利。

 “ONE实验室”团队解散了。这个聚集中国”最优秀非虚构作者”的团队,本来寄托着产生下一个《后会无期》或《乘风破浪》的希望,他们当中,也许可以再出现一两个高票房电影的原著作者。《太平洋大逃杀》可以被改编成一部精彩的悬疑大片,《黑帮教父的最后敌人》已经拥有一部优秀人物传记电影的底色。这些文章曾经是微博、朋友圈的热门爆款,但创造它们的团队走向影视化的计划却暂告搁浅。

“ONE实验室”负责人林珊珊向36氪表示,原班团队会成立新工作室,继续做非虚构故事,方式是和一些内容平台合作。而担任原亭东文化首席内容官的李海鹏,将回去写小说。这帮中国最优秀的特稿写作者还是会继续写作,只是不再对“非虚构作品影视改编”要求那么迫切了。

为什么我们“捧高又唱衰”非虚构特稿?大概因为这行离钱太远。

它曾经离钱很近。2016年,乐视影业买下始发于《时尚先生》的特稿《太平洋大逃杀》的影视改编权,据传交易价格在百万元级。这个消息一度振奋了特稿写作者,时任《时尚先生》总编的李海鹏在朋友圈里写道,“相信这是一个内容带来利润的小小创举”。随后他便离开《时尚先生》,加入韩寒的亭东影业,还带去一批出身于《人物》、《时尚先生》的特稿作者。

一时之间,将非虚构故事改编成电影,成了一个诱人的真实故事。一个主要观点是,中国电影做不好主要是因为剧本不够扎实,而真实的世界从来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特稿作者成了最合适的故事挖掘机,为电影输送故事内核。

听起来这是个再顺畅不过的逻辑。中国的特稿作者可以像杜鲁门·卡波特那样,写出伟大的非虚构作品《冷血》,中国的电影界也可以像好莱坞一样,将《冷血》改编成电影。

但真正奔着“非虚构作品改编影视”这条路,并从中赚到钱的平台,远比大家想象的少。网易人间、腾讯谷雨和界面正午,走的都是门户或平台“包养”的路子,核心的诉求是品牌。三家之中,正午看似走得最好,主要作者叶三、淡豹、谢丁等人通过正午找到了为数不少的拥趸,也推出过像《我是范雨素》这样的爆款。但不可否认,正午变得越来越像一个从心所欲的笔会,商业色彩越来越淡化。

《智族GQ》和《人物》等杂志的非虚构特稿,还是在做媒体的事,本质还是报道,属于流量的逻辑。它们仍然在这个优质内容稀缺的时代持续生产,但李海鹏在一年半之前所说的“内容带来利润的小小创举”,并不是它们的主要目标。

一年前被大家寄予厚望的ONE实验室,是大家看到的离“非虚构特稿影视改编”距离最近的一个。但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潜在事实是,李海鹏入职亭东,首先承载了重振ONE一个App用户增长的任务。也就是说,“ONE实验室”核心还是要先把ONE App 的流量带起来。实验室的解散,表明了其对App流量的增长效果并不符合预期。

换句话说,做非虚构改编从来不是ONE实验室唯一的任务,亭东影业对影视剧本的需求也没有迫切到将宝全部押在这群非虚构作者团队上。票房成绩不错的《乘风破浪》和《后会有期》都由韩寒本人担任编剧,它们甚至不是由韩寒之前的小说改编。

即便“ONE实验室”已经是市面上做影视剧本等相关业务,成果最多的非虚构特稿团队之一。“ONE实验室”非虚构作品的生产,也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剧本IP导向”。“团队非虚构写作并没有那么功利,先做好非虚构作品,再说IP化。”林珊珊认为,从非虚构的角度讲,最重要还是产出好的作品,这个是根本,没有作品,没法打通IP化。

比起大家津津乐道的“非虚构改编成剧本”,ONE实验室实际做了很多跟电影距离更近的事情,比如已经发表的影视宣发类的非虚构写作,和影视定制非虚构编剧,这可能是国内目前非虚构作者在跨界影视行业的最深探索。

但即便“ONE实验室”已经跨出影视改编的“很大一步”,在媒体内容产业的商业架构里,做影视产业的事情,仍然是件很难的事情。

独立的非虚构写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全民故事计划”、“中国三明治”、“犀牛故事”,是目前国内几大脱离“机构供养”的独立平台。非虚构作品影视剧本改编,他们才是最有动力的推动者。在一大波唱衰“非虚构特稿”的言论中,36氪独家获悉,“真实故事计划”刚完成了1200万元A轮融资,投资方正是做影视的公司宸铭传媒。这家公司出品的电影包括《重返20岁》、《陆垚知马俐》和《分手合约》。主流影业公司的投资,至少表明独立非虚构平台的“电影产业意义”仍然被看好。

真实故事计划目前公众号粉丝70万左右,上线一年,在同类平台中用户量最大。更值得注意的是,采用UGC模式的“真实故事计划”,连接的各类非虚构写作者达到近1万。和ONE实验室的专业团队操作模式相比,真实故事计划把“全民非虚构写作”放在了第一位。

真实故事计划


“太多人把非虚构说的玄而又玄了”,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在接受36氪采访时表示。他认为,很多人将国内的特稿描述成一个奢侈品,这样的做法对特稿写作的推广并没什么帮助。“事实上有一定采访能力和故事结构能力的人,都能进行非虚构写作”。雷磊用平台近期的爆款文章“衡水中学的反叛者”举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两名尚未毕业的大学生。

跟《人物》、《GQ》等成为特稿标杆的机构媒体相比,真实故事计划给人的感觉更像升级版的故事会。这个比喻也许并不恰当,但它的确更草根,写作水准没那么高,当然,也没有那么多爆款,产出频率却要稳定得多。真实故事计划也在搭建自己的非虚构特稿团队,由新京报深度部的副主任袁凌带领,《衡水中学的反叛者》是这个精干团队的最新作品。

因为参与的作者众多,读者也很难去考量故事的真实与否,但真实故事计划始终强调的是“从生命里拿出来的真实故事。”这是雷磊的底气,他认为非虚构作品“独特质感”是其剧本化的核心价值,是剧本转化的过程中需要保留的东西,这也是非虚构作者更多参与剧本化的意义。“虚构编剧可能无法捕捉到这种独特质感”。

不过,在林珊珊看来,非虚构和虚构的界限划分,并没有那么大意义。“非虚构性”是不是影视改编价值的核心问题,甚至都值得重新讨论。“影视改编价值,不是虚构和非虚构的差别,而是好和坏的差别。”好的非虚构作者核心的是讲故事能力,这可能最接近影视编剧的一个素质。

一个现实情况是,非虚构特稿在影视剧本的转化路上,甚至还非常粗放。目前我们看到的非虚构作品影视改编权交易,大都以“一锤子买卖”为主,特稿作者本身并未太多参与电影的编剧甚至制作过程中,尽管这件事情本身的行业门槛并没有那么高。

非虚构作者在影视项目中参与度不高,原因在于非虚构作品影视价值转化的商业架构,仍然没有被搭建起来。可参考的对象为“网络文学”商业架构,即便网络文学没有享受“非虚构特稿”的追捧待遇,但国内作家富豪榜的前列,网文作者占据大多数。原因在于,从最早的贴吧文学,到现在的网文出版,网文已经形成一整套商业架构,网文作者在一个高度市场化的商业架构里被定价。很多网文作者也参与到编剧中,比如《甄嬛传》的作者流潋紫和《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但非虚构作者的市场化定价之路,才刚刚开始。

“同出版、影视行业结合,将非虚构内容介绍给更广大的人群”,可能是非虚构写作平台目前迫切要做的两件事。在成熟的电影产业面前,非虚构作品只是剧本的来源之一,非虚构作者深度参与电影行业,才是打开非虚构作品剧本化实践的第一步。当然,被捧得过高的非虚构作品,本身应该让更多作者参与。

苦哈哈的非虚构写作行业不太对,高高在上也不对。非虚构的商业化之路,才刚刚开始。

一个好消息是,优秀的内容创作者仍旧抢手。陌陌成立了影业,主创是来自《南方人物周刊》等杂志的一群资深作者。做过网易总编辑的陌陌CEO唐岩解释了自己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他们对于生活、社会、国家的感悟、领悟、理解力,(会比很多编剧)强太多,他们欠缺的可能是一些专业方面的知识,比如编剧的专业等等。我觉得后者比较好补,前者比较难补。” 

“不用担心,现在的世道怪,写东西很赚钱的。”这是李海鹏在朋友圈里关于ONE实验室解散的回应。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蔡崇达和张伟都干别的了,为啥同是GQ出身的雷磊创业后还死磕非虚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