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淘宝与微信到底谁封杀了谁?| 一周开氪精华

2017-11-26 开氪团队 36氪


每周日,我们为你带来这份精心准备的「开氪小报」,我们将从上一周7个「开氪」专栏二十余篇精彩文章中,为你摘出四条干货片段【1个真相】【3个途径】【4个方法】【5个注意】



整理 | 开氪团队



【一个真相】

淘宝与微信到底谁封杀了谁?

2013年11月22日,淘宝正式屏蔽了来自微信的访问。四年过去了,当年的事实逐渐变得模糊,很多人已经搞不清楚,淘宝和微信到底谁封杀了谁。

 

封杀来得并非毫无征兆,在屏蔽微信之前,淘宝已经禁止淘宝卖家张贴微信二维码,甚至禁止卖家提到“微信”这个词。2013年11月22日那天,用户在微信中点击任何淘宝链接,都会被淘宝强行导向手机淘宝的下载页,这样,微信就成了手机淘宝的推广渠道。

 

对于为何要将来自微信的访问拒之门外,淘宝当年给出的理由是:“微信不安全,我们屏蔽了。”这个理由荒谬得让人怀疑,他们自己都会忍不住笑出来。手机淘宝方面表示:“大量用户反映,通过微信朋友圈或者营销号发来的链接点击进入了伪造淘宝店,掉入钱物两空的陷阱,有的用户还误入钓鱼链接,支付账号和密码被套取,银行卡里的资金被盗空,威胁了消费者的个人隐私和安全。”

 

“微信一天不安全,我们一天不开放。我们只对安全开放。”淘宝的公关负责人用一贯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语气对封杀行动做了概括。

 

当然,微信很快就从震惊中回过神来,停止将淘宝相关链接导向淘宝网站,代之以直接提示用户,要访问的网址“已经被淘宝屏蔽”。到这一步,淘宝和微信合作完成了屏蔽的闭环。中国互联网最大的两家公司,共同谱写着这一曲开放之歌。

 

这就是四年前的封杀真相。如果这是一场战争,第一枪是淘宝打出的。至于双方你来我往互射多轮之后,倒下的却不是它们两者中的任何一方,而是用户,用户不得不接受两家大公司的这种敌对状态,不得不习惯于它们的敌对带来的麻烦。

 

实际上,淘宝的腔调一点都不陌生,早在2008年,它在屏蔽百度搜索引擎爬虫的时候,用的也是类似的腔调。2013年,淘宝封杀美丽说、蘑菇街等第三方导购网站,也是为了“保护淘宝卖家利益”。一次又一次的封杀,卖家可供选择的推广手段越来越少,最终只剩下向阿里巴巴购买流量这一条路。这就是阿里巴巴营收保持高速增长的秘密,它封掉了几乎所有的外部流量——搜索、导购、社交互动,等等。在世界任何地方,这些本来都是卖家可以自主选择的推广渠道,但在淘宝平台,流量成了过去的“官盐”,阿里巴巴拥有独家经营权。

 

对于淘宝四年前的封杀,腾讯当时的官方回应称,微信、易信、Line,包括阿里自家出品的“来往”,业界每个通信社区类App都会有用户发表的链接。淘宝这种强制封杀的做法,伤害了用户的沟通体验,令人遗憾。“微信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和众多B2C商家都保持良好的合作,为用户提供卓越的体验”。

 

但是腾讯从来都不是那个“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的开放原教旨主义者。你唱着高调diss我的,对不起,我一定原样diss回去。有时候,腾讯的提防还真不是多余的。为了方便占便宜、薅羊毛,避免被微信这样的系统轻易识别,阿里巴巴还注册了一大堆类似pjl5.com、cvz5.com这样的垃圾域名,用做垃圾站的手段,鼓励它的用户灌入别人家的产品和服务中。这些垃圾域名的数量有多大,无从考证,但阿里巴巴为薅别人羊毛,占别人便宜,挖空心思,殚精竭虑,此心昭昭,日月可鉴。一家已经近5000亿美元市值的公司,仍然这么鸡贼,这么锱铢必较,确实值得创业者好好学习。

 

四年了,这两家公司仍然没什么长进,它们之间的攻防战仍在日复一日地演练着。我仰起头,打量了一下这俩巨人,不由得地下头,长叹一口气。


keso《淘宝封杀微信四周年祭》

源自专栏《keso的互联网洞察》

 

【3个途径】

创业公司扩张的3个途径


1、增加品类


举个例子,对电商平台来说,增加新的品类通常就是获得广大受众的最佳途径。比如亚马逊,一开始只是卖书,但是现在,凡是线下有的,你几乎都可以在亚马逊上买到。亚马逊的扩张战略中有一个很有趣的部分,就是它会根据超市、大卖场的销售情况来灵活调整自己网站上的商品品类,如果其他商家的某一种特定产品卖得不错,就会吸引来亚马逊的目光,它就有兴趣把这种产品也放在自己的网站上。


这就是为什么增加品类可以成为扩张策略的一种方法,他们可以先观察一种新的商品在市场上的关注度和被认可情况,然后决定是不是要纳入自己的平台。不过,也不是所有市场都可以参考亚马逊的策略。比如说,美国有一家叫 AbeBooks 的公司,也是一个图书销售网站,主要卖稀有、绝版的图书。它虽然在稀有图书这个垂直领域有一定的地位,但面对亚马逊的竞争,最后也没能通过增加品类来完成扩张,最后,AbeBooks 在 2008 年被亚马逊收购了。


2、面向主流用户


对于社交平台来说,面向主流用户是一种不错的扩张策略。比如,Facebook 最开始就只是面向大学生,之后才向所有人开放。它成功的秘诀之一就在于,Facebook一开始就是为社会主流受众打造的产品,赢得他们的喜爱之后,继续把这种体验复制给了更多的人。


而对比来看,其他社交平台之所以达不到 Facebook 的用户量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原本就只是为相对小众的群体打造的。比如 Snapchat 的阅后即焚功能,最开始的时候,一部分人好奇,但是大部分人对于这种玩法并不太感兴趣。所以说,对于社交平台这类工具来说,最开始是否为主流用户提供了足够良好的体验,这会直接制约它们后期的发展。


3、扩大“垂直受众”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你的目标受众群体增长足够快,你就不必扩展到不同的类别或新的受众,这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也是一种不错的扩张策略。


比如说,Lululemon 是一家运动装备零售商,主要面向那些喜欢瑜伽的群体。在瑜伽成为大家追捧的一种主流健身方式之前,这家公司就已经成为了垂直市场的前几名,再之后,随着对瑜伽感兴趣的人越来越多,Lululemon 的目标客户也越来越多。他们还把自己的公司发展成一个生活方式品牌,吸引了那些实际上不练瑜伽的人。


曲凯《创业公司如何扩张|市场》

源自专栏《5分钟创业课》


【4个方法】

4个品牌学习方法


1、带入原理


大家在思考任何品牌类的问题,包括我提到的一些话题的时候,千万不要纠结在概念上,一定要用原理去思考明白,相当于你把这事琢磨清楚了。其实各位要想清楚一件事情,在品牌这个事情里,我们学是为了用,而我们身边真正应用品牌应用得非常好的大师,他们其实都是做得结果非常好的人,而这些人其实都没有术语洁癖,一定不要有术语洁癖,我们当然要搞清楚一些概念,但是我们不要进入到对术语的挑挑拣拣的洁癖当中,因为我们最终的目的一定不是去研究理论,而是去做出更好的事情。


2、迭代你的想法


有的时候很多人说这个想法怎么跟之前的想法不一样了?很简单,因为这个世界一直在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变化,外界变化太快,大家一定要意识到“变”这个本质,所以要不断地迭代自己的想法,甚至包括读书也一定要想明白这个书它是几年前出版的,对当下来说还有没有全盘的指导意义,我们是学习它的框架还是事无巨细地学习里边的每一个方面,毕竟书也是由人来写就的,这个人是受到当时当地当年的环境影响,一定会有很大的局限性。


3、善于观察和思考


当我们出现在生活当中的任何一个场合,比如你去火车站去飞机场去路边等车等等,任何一个环境,大千世界其实都是我们去练习和观察品牌这个学科的练习场。大家一定要建立起随时随地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因为在这些小细节当中往往能够训练起你对品牌的感觉和认知。比如我之前说到火车站,你就会发现为什么装修类、全屋定制类的广告那么多?这样的问题一旦跳出来的时候大家就可以进入到思考了。


4、小规模测试你的认知


有的时候大家说我这个想法不知道对不对,很简单,马上立刻去验证它,用一个小规模的事件去验证你的想法是否正确,这是真正我们用做实验的心态在做事情。


我们都知道在生物学化学这些领域里有实验,那么品牌就没有了吗?一样的,所有的学科都是相通的,大家应该建立这种小规模迭代测试,立刻行动检验自己认知的行为。


李倩《品牌情感关系的四种类型》

源自专栏《300天品牌思维修炼》

【5个注意】

融资过程需要注意的5点


1、在意向达成和DD流程中的信息释放仍然要拿捏到位,资方心态要把握准


拿投资是个创始人和投资人持续彼此试探的过程。大部分的投资人在接触公司前是没有接触过公司所做的行业的,所以行业教育、竞争对手比较研究都非常花时间。


而每家公司之所以成功也都是因为有其独特的秘密,这些秘密透露哪些、透露到什么程度能够恰好引起对方兴趣又不暴露自己太多,都是非常讲究的。


每个投资人来公司聊完,大部分是“好好好、都不错、我们回去讨论下”,但哪些是真的有意向,哪些只是表面上客气客气,这是一个典型的博弈判断。所以要搞明白对方的心态,搞清楚对方的内部决策结构,具体问题,才能够保证融资的顺利推进。


2、压力要持续到最后一秒,不能放松


不管对面的人“感觉”起来有多么的真诚,都不可以轻信。


钱不到手,全是假的。


所以最好的方法是不管三七二十一,不断地一个个融资节点推进下去。而且也不管现在的对手方怎么想,外部的竞争资方也同步推进着,让对方一刻也不敢停下来。


要了解资方的心态,投资意向达成是客观评估各凭本事,但是交易达成是需要叠加情绪的:一级市场大部分时候投资人的心态是生怕错过了一个好东西,这轮错过,下轮永远投不进去了。所以不要怕持续给压力得罪人,持续给压力反而能够促成交易。


3、预备方案要做一二三,要考虑周到,对于交易的所有方都要考虑到


为了以防各种不可测的情况,预案要多做,A不行要有B,B还不行要有C。要上双重甚至三重四重保险。


整个交易流程牵扯的人非常多,公司、创始人、老股东、新股东,各自诉求某些层面统一;但毕竟是独立个体,某些层面是不统一的。为了搞完交易,各家的安排都要提前沟通并规划好。


外部有意向的资方,怎样安排、给理由、给态度、不得罪。老股东的利益能不能妥善安置,都是需要周全考虑的。


越向后轮次的融资只会越来越复杂,因为牵扯的相关方越来越多,每家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想法,所以要越来越慎重。


4、一切行为以融资成功作为目标导向。其他多余动作不要做,会节外生枝,使得在轨道上的事情再次偏航


公司的CEO一旦答应什么事情,会让这件事情变得没有回旋余地。最后如果要反悔,只能CEO自己去道歉,其他人去道歉都会被看成不够重视不够有诚意。所以CEO透露任何信息、表达任何意向都要慎重,因为别人真的会“当真”。


相对应的,公司负责其他事务的同事去和对方说一件事情,最后就会好回旋得多。


公司融资时期的对外信息窗口,应该只有一个,这样才能够保证各方沟通释放的信息是自洽的,不然就会出现上次前后说辞不统一的状况,也无法稳定资方的情绪。


别做多余动作,没有帮助的多余动作其实在释放冗余信息,一方面搅乱局势,另一方面让资方更确定而项目方获得融资更不确定。


5、只有公司的利益相关方才是值得信任的。外界信息嘈杂,各怀鬼胎,外部的信息信用度要降低,优先级低于内部人士


首先公司股东已经是利益相关体了,所以大面上他们不会做出对公司利益有害的事情,除非个人利益和公司利益发生了非常激烈的碰撞,不可调和。


外部人士可不是这样,外部人有很多种选择:他们可以放弃这个行业不看、可以放弃这次投资机会、可以选择投资同领域的新团队、可以选择影响现在的有意向方不投资拖时间。


资本圈是个很小的圈子,彼此争利的事情是会干,不过大部分时候,资方是相互串消息,合作做局的。我就碰到过很多次外部人说公司内部股东不好,希望能影响创始人的融资选择。 


所以对于内外部意见,肯定是优先内部沟通,信任内部意见。而不是由于外面人说什么,就对内部人产生各种看法,手肘不要随便向外拐。反而中了别人的离间计。


陈悦天《融资过程的任何阶段都不能放松警惕》

源自专栏《投资人的秘密》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小蓝单车:一个赌输了的故事 | 一周开氪精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