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FM张强:知识付费只是小风口,音频平台不会一直陪跑|新商业NEO100
内容产业少有指数级增长,因此判断时机显得尤其重要。
「新商业NEO100」是36氪品牌全面向新商业升级而制作的一个特别栏目。
旨在传播那些推动中国商业向前的创新公司、人物和观点。我们认为,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和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资本”共同推动了中国商业的发展,新商业已成为中国商业的新主流形态,并必将在未来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文 | 九连环
跟移动直播、共享单车等迅速出现独角兽的行业比起来,音频领域多少有点苦熬的意思。2011年,蜻蜓FM上线;2013年,喜马拉雅、考拉FM、荔枝FM相继上线,但在过去几年里,音频平台始终处于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论普及程度,不及视频网站,论变现手段,也不如赶上IP热潮的网文。
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里,截止2017年6月,网络视频的网民使用率是75.2%,网络文学的使用率是46.9%,直播的数据与此相当。但在报告里,找不到音频平台的网民使用率——比起今年刚上榜的直播,音频平台的占有率还太小,不足以成为一个单独的统计对象,尽管它已经发展了6年之久。
直到2016年知识付费风口乍起,音频平台总算是等来了那个期盼已久的“时机”。在广告之外,它们多了一种更有效率的变现方式——付费栏目。除了面目雷同的有声小说、郭德纲传统相声,现在再说起音频平台,各家的内容终于有了区隔度。蜻蜓FM找高晓松合作了《矮大紧指北》,喜马拉雅则跟奇葩说团队一起做了《好好说话》。循着标杆栏目的特色,它们又各自发展出了一批调性近似的内容产品,比如《张大春细说三国》、《咪蒙教你月薪五万》等。
这跟视频网站的发展路径有点像,只有头部内容才能塑造品牌,吸引更多观众。跟视频网站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视频网站普遍采用的是会员制,音频平台更推崇单个节目付费——跟视频的存量内容相比,音频的精品内容还不够多,还不足以让人下定决心按年、月等单位时间付会员费。
“未来,有两个场景对音频而言是机会,一是汽车,另一个是智能家居市场。”蜻蜓FM董事长张强说。知识付费提升了音频平台的关注度,但这显然还不够,音频亟需解决的问题是渗透率。汽车和智能音箱等产品的普及,才是音频平台真正的机会。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采用语音交互,在驾驶和家居这两个场景当中尤其如此,这是蜻蜓实现弯道超车的希望所在。
除了紧迫感,时不我待的另一层含义是在最准确的时机出手。这关乎对未来风向的判断,也关乎一段漫长的时间里为抓住机会所做的准备。今年9月底,蜻蜓FM宣布完成最新一轮融资,总额约10亿元,由百度和微影资本领头。这笔融资将被用于精品内容的开发,使用场景的拓展等。
36氪跟蜻蜓FM董事长张强聊了聊,关于时机这回事,他是怎么看待的,还聊了聊音频市场的未来,以及知识付费的头部大V应该怎么经营。
以下内容经36氪编辑整理:
付费内容的取向不止一种
36氪:从订阅率来考量的话,蜻蜓FM的付费内容里,排在前几的都是什么类型?
张强:一种是小说类的,这种有声小说类的付费我们叫做版权付费。它在文字小说上已经非常成熟,尤其这一年多来,它的付费是整个爆发的。不光阅文、掌阅,很多微信上做的公号,都是拿小说付费作为一种变现手段。听小说本来就比看小说要相对要滞后一点,另外它的覆盖人群相对来说还是不够。但是从长期来看,它的付费路径一定是一样的,在我们平台上也很明显地看到这种趋势。另外一种是主播类的付费,这类付费内容的发展势头更猛一点,这跟整个知识付费的环境相关。
36氪:像蒋勋、高晓松的节目都算是主播付费。
张强:对。
36氪:版权采购和主播签约,哪种成本更高?从数量上来看,肯定是版权小说更多。
张强:签头部主播的成本肯定会比签小说版权的成本高很多,这是毫无疑问的。版权成本再海量其实也还好,因为有大量版权采取的是分成模式,不是买断。
36氪:就商业模式来说,音频平台和视频平台类似,收入主要来自于广告和付费,这两者在蜻蜓的比例是什么样?
张强:现在是差不多,广告每年差不多是100%以上的增长,但是付费起得更快。
36氪:知识付费从去年开始讨论,到现在有一种明显的瓶颈期的感觉,大家觉得这个风口有可能被吹得太过了,后续无力。
张强:对某些品类来说有可能会是瓶颈,某些品类由于已经有过快速增长,增长速度开始下降。但大家还在不断开发出新的品类,比如儿童、情感、养生等等。
36氪:所以别人在做各种职场、成功学指南的时候,蜻蜓做了蒋勋、高晓松?
张强:我们认为肯定不止一种类型的内容可以付费,偏成功学、个人成长的是一种。在快速发展的社会,有相当多的人群是比较焦虑的,竞争压力比较大,想挣更多钱,想更快地升职等等。通过知识付费的获得,可以缓解他的焦虑。最早罗辑思维做“得到”,就是这个逻辑,非常准确地满足了一部分人。在这个社会上其实还有大量的人,同样有很大的压力,但需要缓解的是另外一方面。他们有房有车,物质上已经比较满足,打算从精神层面来提升自己。像蒋勋,包括晓松的节目,都是在满足这种需求。
36氪:视频网站竞争到现在,已经集中在独家自制内容的竞争。音频领域也是这样的吗?
张强:作为顶级头部来说,肯定是要抢独家的。但是从长期、整体来看,音频的整体人群渗透率跟视频相比还比较低。视频基本上是全覆盖了,音频可能还只有20%。我认为音频的渗透率未来不一定能有视频高,但是达到百分之七八十的渗透率是有可能的。它是刚需,尤其对特定场景来说。
视频已经不存在有很多新增用户了,就是大家彼此抢,所以我拿头部就能把你的用户给抢过来。在音频上还不是这样,很多内容,无论是免费、付费,它能帮助我们拿到一批新用户,原来没接触过音频的用户。当然在最顶级头部上,大家一定会有所竞争,尤其在同质化的音频平台之间,非同质平台合作的可能性更高一点。
36氪:如果按照发展阶段来对比的话,您觉得音频平台现在的发展阶段相当于视频网站的几年前?
张强:视频网站在中国市场推出是在2004年前后,土豆最早,音频是差不多到2011年才出现,如果完全按照这个来算,你可以去看它大概差了多少年。但这不一定科学,因为视频网站出现之前,视频的存量内容就远远比音频的要丰富。音频相对来说原来主要是在广播电台这一品类上,各地的电台就是这十来个台,交通台、音乐,而且他们的选题和设定还都是比较单一,面向的人群也相对比较单一。
未来,我觉得两个场景对音频来说是很好的机会。一个是汽车,大家现在的习惯还是在车里听收音机,这一定会被改变。因为音频平台从内容质量和数量上已经完全超过了广播电台,从用户体验各方面上,在车端收听也完全可以做得比电台的体验更好。随着语音控制越来越成熟,还会有更好的体验。中国有两亿汽车,我相信起码有一半以上的汽车,每天开车的人会打开收音机。
还有一个是家居市场,类似智能家居、智能音箱的出现,可以通过语音控制实现很多操纵。手机是以看为主的平台,音频很难超过视频和文字。但是对于以语音控制为主的平台,音频的机会肯定会大于图文和视频。
汽车+智能家居,机会也许就在两三年内
36氪:其实音频网站从一开始就想靠汽车市场来发展自身,也做过很多尝试,但几年过去,局面似乎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张强:这涉及到用户习惯的改变,它有点像当年大家都用诺基亚的时候,那时的互联网上其实已经有丰富的信息,有3G门户、空中网等等。但用户习惯就没有办法普及,智能机的出现,尤其是苹果3出现以后,情况一下就改变了。
36氪:你的意思是习惯的改变要靠某个技术上有突破性的产品?
张强:不一定是技术,起码不单和技术有关,它是人的习惯的改变。手机原来是按键,现在是滑屏,就这么简单的一个改变,跟技术的复杂度不是那么相关,但就这么一个习惯的改变,很多东西就变了。在车端也是同样的逻辑,从条件上看各方面都已经具备了。原来车端用互联网音频可能会有流量的担忧,但现在流量非常便宜,1个G就已经足够在车端听1个月。
36氪:在你的预判中,改变发生的时间节点大概会是什么时候?
张强:我认为应该挺快的,可能两三年内。
36氪:你们是先把内容做好,等待那个时机,还是说向前一步,参与到硬件的打造?
张强: 硬件方面很多人在试,很难判断最后到底是哪家,以怎样的方式取得了成功,其中有相当的偶然性。谁试出来,所有内容平台都愿意去跟他对接,这是一定的。内容平台并不是做这件事的必要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就是内容平台自己的选择,它愿不愿意去做这个尝试,这是要冒一定风险。
我们可能不会自己去生产硬件,但如果有了比较清晰的判断以后,可能我们会用别的方式去做。
36氪:这个“别的方式”现在能透露吗?阿里、小米都在做智能音箱,百度也在发力无人驾驶,你们需要去选择站队吗?
张强:现在还不能透露,当然从合作上肯定是跟百度有紧密的联系,但是我们跟其他的公司也在合作,并不是只有一家。
36氪:你觉得现在音频平台对内容的分发效率高吗?现在一提到内容平台,就会提到分发效率、千人千面等技术。
张强:音频现在首先不是分发效率的问题,它还处于解决渗透率的阶段。假设今日头条之类的图文app渗透率已经有100%,音频只有20%。谈分发效率,肯定不可能跟它比的。
36氪:所以你们现在要签头部,挖名人,拉拢更多原本没用过音频app的人。头部名人的池子还有多大?是不是都在这一年里被发掘得差不多了?
张强:不是,其实还有大量能够带用户的人,只说在微博、微信上的大V,就远不止这几个。只要是他有自己的内容生产能力,有大量的粉,我觉得都是大家所关注的。
36氪:今年还有个显而易见的变化,知识付费的主播从名人转向专业人士。你要怎么去打开这些专业人士的知名度,带动用户付费?
张强:专业人士跟名人相比肯定带不了这么多用户,但如果平台能够把自己的用户在各个领域都细分出来,专业化人士是可以把这些细分用户给带动起来。
平台需要对细分品类有充分的分析,他的痛点在哪里?你用什么点去打动他愿意来付费?关键是这些,要有非常清晰的了解、设计,然后在内容打造上也要去匹配。
36氪:从选题的前期策划和专业人士主播的形象塑造上,是他们自己来做,还是说你们引导居多?
张强:这些事情当然是我们跟他一块做,因为用户群体是设定好了的。不同的平台上,大家对用户的分法也不完全一样。
36氪:蜻蜓目前算是把人文这块牌子立住了吗?跟竞品来做一个区分的话, 你觉得现在达到你当初的目标了吗?
张强:应该是有一定的区分,这跟各家起步时做的是什么有关系。喜马拉雅最早起步是《好好说话》,调性和定位比较偏成功学,带来的最初的细分用户是以这个为主,那么势必今后的很多东西会在这方面不断加强。蜻蜓推的第一个付费产品是蒋勋,跟人文更有关。当然大家都是平台,不会自我限定在某一个品类,但是相对而言会有某个方面更强一点。
内容行业注定不会是指数级增长
36氪:在知识付费的加持下,这两年可以说是音频平台前所未有的窗口期对吗?
张强:对。其他平台可能是在用户扩张基本完成以后,再把商业的模式成熟化。但音频是在渗透率还比较早期的时候,商业模式就已经开始逐渐完善起来。这是很不一样的地方,当然也有利于整个渗透率的提高。
36氪:音频市场会像短视频做MCN,直播组织公会一样,形成一些内容生产者的商业联盟吗?
张强:未来一定是这样,现在逐渐开始往这个方向走了。平台是要靠大量的腰部内容去获得价值和利益。首先我们要把细分用户的特性,我们总结出来的内容程序化、规范化的东西,去跟内容方要沟通,帮助它们更高效更精准地生产出便于变现的内容。
36氪:现阶段生产音频的内容公司比生产视频的内容公司少很多是吗?
张强:视频光靠广告变现,已经足够吸引内容方。音频端营收规模还不够大,肯定吸引不到那么多供应商。但它的优势是成本低,风险低。主播一个人就能做,别的都不需要。在音频付费出现之前主要是靠广告,因为我们的整个广告规模比视频小太多,所以还很难激励他们。付费出现以后,变现效率提高,这种激励就开始加大,所以内容方更愿意去做这方面的投入。现在有很多为视频网站提供内容的机构,会在考虑是不是同步做音频,因为增加的成本是非常之小的。我觉得这是好事,对音频来说是一种内容的增加。
36氪:既然操作成本很低的话,那些大V为什么还要跟平台绑定?
张强:真正的大V反而是不愿意自己做的。第一,这不是简单的一次性工作,需要很精确地对内容的策划打磨,包括大量的运营工作。大V生产内容没问题,但是团队可能都是偏经营、偏视频的,在音频的运作上,他们的经验并不足。更何况对大V来说,我们平台付签约费,会是一个稳赚不赔的事情,他自己做就很难说了。
36氪:今年还有一个趋势是内容社交化,你们也有在做类似的事情吗?
张强:当然,蜻蜓以前一直是比较工具化的,社交属性不强。我们会加强这一块,头部大V都有很强的号召力,运营他的社群,一是会增加用户,二是会增加营收,对平台来说都是非常有价值。
36氪:对比游戏,电商等现金流非常大的业务,音频虽然有点小风口的感觉,但整体来说是不是有点苦熬?发展了六年才到今天的局面。
张强:比起移动互联网上一些其他的风口来说,音频确实没有受到那么强的关注,摩拜、滴滴都是很快就起来了,指数级的增长。
内容是需要长期沉淀积累的领域,它的发展曲线目前还不是像滴滴、摩拜那样,是完全指数型的,它现在还是斜率型,所以是一个挺大的考验。可能渗透率提高到一定的百分比之后,再往上就开始指数级增长,我们都需要去等待。
36氪:创业之前,就你个人的发展曲线而言,对你帮助比较多的是什么经历?
张强:你要在这个市场上生存下去,要发展,就有强大的力量在迫使你去不断地学习。创业之前,我已经开始做一些管理工作,但更多是凭经验,凭感觉,所以觉得需要提升一下。我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读过两次,02年读了EMBA,前年又读过创业营四期。最大的收获是能够成体系地学到东西,开拓思路,也结识到很多优秀的同学。
2002年读中欧时,创业潮还没现在这么热烈,但那时候互联网已经起来了。很快我就创业了,跟别人一起做了九城,又做了蜻蜓FM。后来,越来越多同学加入创业大潮,我们不断联络和沟通,而联络的本质是大家都在不断地相互学习。
结语
内容产业少有指数级的增长,那些闪光灯聚焦的明星公司,往往是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准备,然后才厚积薄发。但内容也是窗口期“永远”开放的行业,泛娱乐比任何时候都更受欢迎。它的核心是消费掉大众的时间,有聊的无聊的——人们总要有处安放自己的注意力,而它们集中的地方就产生了巨大的流量和收入。汽车、智能家居两个入口,将是蜻蜓的重要机会,它跟产品创新紧密相关,也跟消费者的用户习惯迁移紧密相关。
(实习生冯泽平对本文亦有贡献)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