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美团vs滴滴,会看到新一场的补贴大战吗?| 一周开氪精华

2017-12-24 开氪团队 36氪


每周日,我们为你带来这份精心准备的「开氪小报」。今天,我们将从上一周6个「开氪」专栏二十余篇精彩文章中,为你摘出4条有关【互联网】【产品】【领导力】【品牌】的干货片段:


1.滴滴和美团打不打?2.如何成为下一个Facebook?3.如何“管”好你的员工?4.理性粉对个人品牌有什么作用?

 

Enjoy!




整理 | 开氪团队

【互联网】
滴滴和美团打不打?

媒体报道,美团,对,就是送外卖的那个美团,将在北京、上海、成都、杭州、福州、温州、厦门七个城市推出打车业务。差不多同时,滴滴宣布已完成超过4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以超过200亿美元的总融资额,创造了未上市公司融资额记录。

滴滴早就放出风来,要进入美团的后花园——外卖市场,这是因为美团年初就在南京推出了打车业务。滴滴进入外卖市场,从道理上说没什么问题,别人对你的痛处下手,你也得有手段打到对方的痛处。但在逻辑上却说不通,美团做打车,跟它吃好活好、位置服务的定位还算吻合,滴滴做外卖,跟它智慧出行的定位相差十万八千里。如果滴滴真的投入几十亿美元去砸外卖市场,只是为了给美团捣乱,投资人会答应吗?所以滴滴外卖看上去更像是故意放出来的风声,吓唬人的。

不过王兴岂是能被轻易吓退的人。“首先我们要扪心自问做的事情是不是对的,如果是对的、该做的,哪怕对手如林,还是要义无反顾。”王兴说。十个月前在南京试运营美团打车服务,其实已经表明他认为这件事是对的、该做的。本月初美团组织架构调整,将打车和外卖一起并入新的新零售和打车事业群,再一次清楚地表明态度:打车这件事做定了。

网约车服务,本来应该是一个可以赚钱的业务,平台从每单交易中抽成就是了。可是一旦有一个竞争对手打算先不赚钱,先占市场,那大家就都不能赚钱了,谁赚钱谁丢市场。美团上手就把抽成比例从滴滴的20%,砍到8%,明摆着就是挑衅:来啊,回应我啊。

快的打车和滴滴的补贴大战,演变为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支付大战,断断续续打了一年,以两家公司合并告终。以人民优步的推出开始算,Uber和滴滴打了22个月,最终Uber中国被滴滴收购。

补贴大战的代价是,滴滴和快的各自烧掉了十几亿元人民币,Uber中国烧掉了20亿美元,滴滴烧掉的更多。好处是,补贴相当于清场,在前两名的血雨腥风中,被清除出场的是那些融资能力不足的竞争对手。后果是,补贴吃顺嘴的用户,发现补贴少了甚至没了,立刻开始骂娘。

不过王兴并不认为一定要通过烧钱来竞争,他说:“当年烧钱是为了教育乘客、司机以及普及手机支付,现在这个事情都完成了。而且,我们不能靠烧钱烧赢,而是应该提供更好的B端、C端体验,和更好的产品结合,然后让消费者做选择。”话虽如此,市场却往往是另一副样子。而且在打车这件事上,最好的客户体验,最立竿见影的消费者选择,就是便宜。

打过两场艰苦战役的程维,对战争有他的看法:“这几年的(出行)补贴大战很像一战的凡尔登战役。一战的堑壕战太残酷,二战孕育了闪电战。战争理论升级带动武器和战术升级,战争在不断衍化中寻找最低成本的胜利方式。滴滴面临的竞争不比战争小,容错率更低,我要在战史中寻找经验教训。”

很显然,程维不喜欢又残酷又血腥的堑壕战,这种原始战争一点都不高级。他希望借助装备的升级和信息战能力的加强,获得低成本胜利的法宝。愿望很美好,但如果竞争对手硬把你拉回到堑壕战中怎么办?打还是不打?

keso《滴滴和美团打不打?》   
源自专栏《keso的互联网洞察》

【产品】
如何成为下一个Facebook?

所有互联网社交类产品的发展,都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WANT”,也就是说,用户想要这样一款产品;第二个阶段叫“NEED”,在这个时候,“想要”转化为“需要”;而社交产品的最终目标是迈入第三阶段——“UTILITY”,在这个时期,原本单一的产品已经演化为一种效用。

处于 WANT 阶段的产品,拥有新奇而独特的核心价值主张;处于NEED 阶段的产品,用户已经离不开它了,而且不少人在这时候愿意付费使用;而处于UTILITY 阶段的产品,本身的特性已经延伸至子产品,用户群体几乎不愿意抛弃它。

所有顶尖的社交产品都必然会经历这三个阶段,而那些还处于发展阶段的产品,也可以认定它正处于其中的某一个阶段。下面我们以Facebook为例,简单讲讲它的这三个阶段都经历了什么。

阶段一:WANT

2004 年 2 月,Facebook 上线,两周内,三分之二的哈佛学生成为它的注册用户。Facebook 很快风靡美国的大学校园,秘诀在于它让学生们可以互相访问对方主页。在扩张的过程中,Facebook 优先选择了已有网上通讯录的学校,因为这些学生已经有了相互联系的需求和行为。此外,Facebook 能让同学之间添加好友。很快,大家在这个软件上的好友人数就超过了自己手机中的通讯录人数。

阶段二:NEED

在扎克伯格看来,Facebook 应该是线上的大学校园通讯录。而且他给团队定下的原则是,求好,不求多。这就直接导致了,Facebook 的早期规划避免了好高骛远的问题,他们只是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个适合大学生使用的社交软件。到了 2005 年 12 月,Facebook上线了一个新功能,允许用户在图片中标记朋友,这个功能加速了 Facebook 的发展,也让不少大学生用户更喜欢这款软件。

阶段三:UTILITY

2006 年 12 月,距离 Facebook 在哈佛上线已经两年半了,Facebook 不再将用户局限于高校学生,而是开放给了更广泛的人群。这时的Facebook,开始步入 UTILITY 阶段。当社交软件步入第三个阶段,不再代表一种产品而成为一种效用的代名词时,你也能在其他产品上看见它的影子。

总的来看,社交产品成功的三段论主要包括以下核心要点:

1)每个成功的社交软件首先都得有独特的核心价值主张。只有那些坚持核心主张的公司,才有机会最终成长为行业巨头。

2)为用户提供一段新奇而难忘的体验才是正确的出发点。大多数想法可能既有趣又愚蠢,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价值主张未必没有机会嵌入社会文化,成为一种社会效用。

3)只有为消费者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社交软件才能通过层层阶段,从 WANT 到 UTILITY。

曲凯《互联网产品的三个发展阶段|产品》
源自专栏《5分钟创业课》

【领导力】
如何“管”好你的员工?

1.权责明确,具体到人。不具体到人的责任分配没有意义,最后会出现大量的扯皮。

2.反馈及时,奖惩明确。不然的话员工是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对做错,并且员工们都倾向于掩盖自己的错误,看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的缺点避而不见。

3.管理是一个持续频繁沟通反馈、不断纠偏的过程,所以微管理和不管理都很差。微管理是说管理层员工工作的细节颗粒度过细,渗入了执行人员的日常事务中。不管理,顾名思义。要意识到不管理不是表达信任的手法。

4.避免和员工距离过远,不知道他在干什么。对于新进员工,要相信自己招聘时的判断,给予前期的信心,不要很快就进入推测猜疑状态。但是也要认识到人就是分为可信和不可信的不同程度的,针对各种不同的可疑程度,管理人员要用工具改变自己的参与程度。

5.区分目的和任务。条条大路通罗马,所以完成一个目标有很多种方法。评估员工应该以是否完成目标为准绳(而不是以是否完成任务为准绳),然后分解目标为具体任务,为这些任务制定工作计划,时刻跟踪计划和任务。但是最后的最后,还是要看目标是否完成。否则做了很多事情,最后都是有苦劳没功劳。

6.对于管理员工的评估不光应该看实际的事务是否完成,更要评估是不是通过管理职能带领着他的下属完成的。初涉管理职能的员工常见的状况是:为了能够完成任务(某些情况下甚至是掩盖问题),在其下属没能完成自己工作的情况下,跳进去自己做一线执行。这种情况不应被鼓励。

7.工作过程中总有没有办法完成任务的情况,组织要在发生这种情况下提前预知并且避免。具体任务执行人员应该有前瞻性,提前就能判断任务是否能够完成,并且在有困难的时候事先说明。除了避免前面说到的领导者自己帮忙完成的情况外,还要在这次失败中充分的收集到原因。领导者一味进行帮助,代替完成,会让成功和失败的原因都模糊掉。

每个人除了工作之外,也会有生活上的烦恼和困难。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能够适当表明自己的知晓并且施加情感上的关怀,会是事半功倍的聚拢人心的好方法。

陈悦天《<原则>读后感——桥水的团队管理之道》
源自专栏《投资人的秘密》

【品牌】
理性粉对个人品牌有什么作用?

在我们打造个人品牌到情感这个阶段的时候,有大量的感性粉,再加少量的理性粉,这是一个非常合理的个人品牌的粉丝配比。

理性粉,我们可以称他们为粉丝里的KOL,相对更感性更脑残粉的人来说,他们的喜爱更加理性,他们的思考能力、话语权、号召力都比较强,同时们他有可能在这个粉丝团队,甚至是整个社会中担任中流砥柱这样一个角色。

对于一个个人品牌,理性粉主要有以下三大作用:

第一个作用,平衡过热的虚火。之前我讲过虚火太旺这件事,那么虚火太旺,如果仅靠个人品牌的持有者自己头脑冷静,那对这个人的要求太高了。毕竟人们在陷入这种虚火的时候容易丧失自己的分辨能力,我们不能寄希望于每一个人都对自己有那么严苛的要求,对自己有那么清醒的思考,那么我们就要寄希望于外部客观条件下,有人能帮你去做这种迎头一瓢冷水的事情。而所谓的理性粉,就是在承担这样的迎头一瓢冷水的价值。

这一部分人可以平衡过热的虚火。比如说,当你最火的时候,这部分人可以给你一些很理性的说法,可能这些理性的说法听上去都不那么好听,甚至不那么中听,所以有的时候有些人不太喜欢这样的人。但是这些人说的往往才是真正对一个个人品牌来说有价值的东西,而且他的声音也是可以引发一些平衡的,让你的那部分一面倒的声音去平衡。同时,他也算是你的粉丝,是理性粉,因此对你多多少少会有一些保护,而不是谩骂。

第二个作用,起到粉丝里KOL的作用。比如说你的粉丝里全是一些高质量的粉丝,那么他们说的言论,他们提出的深度思考,往往会让喜欢你的理由站得更牢固。

大家去想一下,有一些小鲜肉的粉丝,往往会站不住多少有价值的喜欢他的点。你去问这些粉丝,他们会说,没有什么理由啊,我就是喜欢,我看见他的长相我就喜欢他。那么这种喜欢过于单薄,过于单薄就容易立不住也容易来得快去得快。而真正的理性粉,他能说出喜欢你的1234,他能够帮你提炼出你个人品牌里最有价值的点。因此,他们这种理性的喜欢本身就是在帮你的个人品牌进行总结归纳,他们在你的粉丝当中承担了KOL的作用。

第三个作用,当你的个人品牌与外界进行PK的时候,他们能够说出理性的喜欢,而不是与对方粉丝进行对骂。这一点就是指当危机发生的时候,他能够成为你强有力的一个对阵的士兵,这样的人他们说出的一些理性的喜欢能够对抗那些感性的谩骂或者感性的反对。

你需要理性的人提醒你也需要理性的人喜欢你,他们在你好的时候不会过分地热切地贴在你的身边,但是当你品牌遭受损失的时候,他们反而不会过早地倒戈。这样一批有脑子的粉丝,他们在关键时刻欣赏,甚至在关键时候批评。对这样的理性粉,大家在打造个人品牌的时候一定要视若珍宝,这部分人对于个人品牌的价值不可估量。

李倩《【品牌情感】拥有一批理性粉的作用》
源自专栏《300天品牌思维修炼》



时间最宝贵,

无论是飞行的你

还是翘首企盼的他。

想要准确无误地照旅行计划,

那就推荐日本航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