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8月25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废墟上重拾生活 | 寿光现场

深度营 南都周刊 今天


8月23日,南都周刊记者走访三镇七村,带你直击现场,关注洪水退去的村庄如何艰难重生。

文 | 深度营


编者按:那场241毫米的暴雨已经下过了,寿光的村民们开始抢救,却未料到,更大的洪峰骤然袭来。摧毁了种植大棚养殖场,淹没了家园。

五天过去了,历经洪灾的他们损失怎样?洪水是否退去?还有什么困难?

南都周刊记者走进纪台镇、上口镇、田马镇三镇七村,走进受灾严重的口子村,现场直击这场洪水过后的村庄,我们看到,寿光正在艰难地重拾生活。




洪水突然来袭


已经六天了,老秦一直守在残破如废墟的大棚面前。塑料膜已经破裂,大棚的骨架也扭曲变形,大面积积水还没有抽干净,水质开始发黑了。


110米的大棚,将他的背影衬托得很渺小。老秦面无表情,人也变得麻木。


家还在,命还在,棚没了。这是老秦最揪心的漫长时刻。


原本,这一季的茄子将会给老秦带来一万左右的收入,情况好些,则会有三四万。老秦今年59岁,身体已经退化了,靠这个大棚,他养活27岁精神不太正常的儿子,还有八十多岁的老母亲。


一家人靠老秦,老秦靠这个花了十多万建起来的棚。


老秦家在寿光市纪台镇安家村。摊开地图会看到,村子位于渤海黄海入海口的南侧,一大片开阔平坦的土地上。


这里是中国蔬菜之乡, 原本,老秦的茄子出棚后,会和大部分寿光人民种的蔬菜一起,运送到北京,乃至整个华北地区的餐桌上。


北京人有70%是吃着老秦们种的蔬菜。


老秦们也认定了,大棚是他们的命,是他们一辈子的意义所在。然而,8月19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洪峰,骤然改变了一切。


19日,241毫米的暴雨已经下过了,村民们已经开始抢救了,大家排水封堵。事情应该很快就过去。对于山东大汉来说,这算得什么大事。


那天晚上,老秦和村子里其他人一样,并不知道洪峰要来。


实际上,下游的大部分人也都不知道。那两天里,“温比亚”台风在弥河流域带来一场暴雨,导致上游的三个水库水位不断增高,寿光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连发了四次《关于弥河上游水库加大流量泄洪的通知》,三个水库几乎同时开闸泄洪,泄洪量一次比一次大。


最终,最大达2250立方米的洪峰流量呼啸而下,冲垮了弥河和丹河的多处堤岸。深夜一两点,浑然不知的村民才开始紧急转移。


最终,经过一夜奔腾,洪水在第二天上午开始倒灌进了大片的大棚和村庄。洪水浸泡了包括安家村在内的60个村子。


四天后的灾情信息发布会说,这次洪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92亿,共造成死亡13人,失踪3人,其中9人开车溺亡,群众转移过程中无人死亡。这次受灾,共有倒塌房屋9999间,20多万个大棚受损。


9999间?这个数字在网络上激起了一片质疑声。


安家村的洪水尽管是来自别的村子,但漫天遍野的态势,根本无法抵挡。当村民们返回的时候,安家村七百多个大棚已经倒塌了,两千亩的拱棚菜随之泡汤。


安家村村支书杨华德对南都周刊记者预估,安家村差不多损失一个亿,如果要再建的话,需要七千万。


这位皮肤黝黑的村支书一边说话,一边极力兜住眼眶里不停打转的眼泪,这一场大水把村里整个经济来源都掐断了。


“外出打工吧,不要再依赖这个了。”他说,一场大水几乎冲垮了寿光的整个种植行业。


采访中,老书记沉默了一会儿,记者问他问题,他也答,一直悄悄地抹着眼泪。


对于老秦来说同样如此,“不知道怎么办”。采访时,他一直站在排水沟旁,一动不动,最后用浑浊的水洗了洗手。


“能怎么办,等着饿死。”


 



抽不干的水,退不了的灾


安家村20公里以东,王全域站在倒塌的大棚面前,形容憔悴。一座大棚彻底坍塌,没救了。


王全域算了一笔账,棚修不了,只能拆卸重建,保守估计要18万元,作物损失也有3-4万。但更让他揪心的,是另一座仍然泡在里的大棚,水没过膝盖,西红柿作物已经腐烂,木头的支柱被腐蚀着,随时会坍塌。


因为地势原因,积水还没办法解决。


因为没有协调好,村子间还因为抽水的问题产生矛盾。王全域的大棚现在摇摇欲坠,抽水设备一直等不来,水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抽完。


同样,这也是他们家唯一的支柱。


王全域是三峡移民,2001年搬到了从重庆搬来,花了三四年的时间,东拼西凑,总算建起了一个大棚,还是从亲戚处借的钱。又隔了几年,才把新的大棚修起来。如今它泡在水里,危在旦夕。


这些天里,王全域陆续收到方便面,馒头,被子,但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了。说起来,家里还有个大学生,去年才还完大棚的贷款,今年的学费还是个未知数。


说着说着,王全域蹲在棚边,哭了起来。


这些天,陆续有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寄来各种物资。24日下午,记者向寿光市慈善总会负责人王卫锋了解到,目前灾情已经基本控制住,物资捐赠充足。


然而,目前最头疼的,还是排水。跟王全域所面临的情况一样,地势较低的地方,两米深的水位,如今依然保持在膝盖的位置。官方投入的抽水设备太少,大多数是村里自用的拿出来凑合,家在亓家村的晓琳说,抽水泵已经抽了一天两夜的水,始终没有下降。


记者来到纪台镇,在东常家庄村遇见救援队。他们说,排水从20日就开始排水。排出去需要水管三千多米长,但是村里的排水管的长度是三百多米。


东常家庄村,积水上漂浮着从大棚里漂出的茄子,混杂着浴缸和各种生活垃圾,使得这片水呈黄绿色,空气中的气味非常难闻。


其中,纪台镇目前是积水最严重的地区,镇政府已经明确对外征集社会支援,希望大家捐赠排污泵。


更紧迫的问题,还有消毒免疫。齐鲁网报道,上口镇是寿光市最大的养殖区,养殖区内2万多头牲畜死亡。村民们表示,有的已经做了无公害处理,但有的是就地掩埋。政府已经组织了消毒。


下午4点5分左右,记者来到口子村入村口,一位大姐正在洗被洪水浸泡过的花被褥,她的家门口堆放着一堆未处理的垃圾,鹅黄色的床头柜,红色的拖鞋,绿色的牛奶纸箱,锈掉的圆形铁桶,以及各色衣服塑料皮,旁边立着一个灰色的垃圾桶,上头写着口子村28。大姐告诉南都周刊的记者,村里给每人都发了三瓶消毒液,没有组织一起消毒。


从新口子村前往老口子村的路上,会穿过几块玉米小麦种植地,被大水浸泡后看起来灰蒙蒙的,玉米和小麦东倒西歪,早已枯黄。越过玉米小麦地,是一些损坏的大棚,钢架支离破碎,塑料膜缠作一团,部分还沾满黄色的泥土。


继续往前走十分钟,都少有行人,只见一辆白色卡车呼啸而过,载着一个大型猪笼,里头仅卧着一只猪。


路过的行人告诉记者,原本从新口子到旧口子村是有一个洞的,比较方便,不过大水后已经堵死了。


继续往前走会看到一台黄色的挖掘机,操作的师傅正在挖第四个掩埋坑。从早上七点开工起算,他已经工作了近十个小时,挖坑,填埋蓝色小卡车从村里拉过来的猪,撒上消毒的石灰粉,盖土,再撒上一层石灰粉。


走近掩埋坑,还能瞧见几头死猪的轮廓,操作的师傅告诉记者,以后还会在这片地上种作物。他也不知道今天蓝色四轮小卡车来了多少趟,亦不清楚自己到底掩埋了多少头猪。



寿光艰难自救


洪灾中,寿光基本上处于自救状态。安家村村支书杨华德说,即便镇里镇里拨了管子,但只有八百米,远远不够用。村民们必须得自掏腰包买,买了足足有几万米,才能够应付严重的内涝。


镇上给提供了4台抽水泵,他们自己又不得不新买了9台。


中途,杨华德他接了一个电话,对着手机,他说到:“我们现在不需要水泵了,我们现在需要水管带,需要三寸的,一千米。”


尽管物资已经不缺了,但遇到一个村干部和矿泉水,他还是喝止了他:“别浪费,喝自来水去。”


三峡移民们也组织了浩浩荡荡的自救队,一些家里受灾较轻的移民们,排了二十辆车,贴上了自救队的横幅,八九十人的队伍,浩浩荡荡地开往那些受灾严重的家庭,送被褥,送矿泉水,甚至直接送钱。


24日这一天,移民自救队慰问了11个家庭。


记者来到寿光市田马镇南韩村路边的一片空地上,杨大爷和村民们睡在矮小的帐篷里。村里受灾后,65岁的杨大爷带头在路边开辟了这样一个临时避难所。听到记者来采访,身材矮小的杨大爷忽然哽咽起来,这位皮肤黝黑的山东大汉到头来还是没有忍住,放声哭了起来。


一家人原本打算送11岁的孙子去旅游。不料洪水来袭。看到家里这样的情况,小杨说,“我不要出去旅游,我要留在家里干活!”


最终,送了四五回,终于把乖巧的孩子送出去。


灾害发生后,村里开始自发救援,暂时缺的物资有被褥和电热壶、电热炉等小家电。从22日开始,村里和镇里一起,开始每天对全村进行消毒,并要求每家每户都自己先清理垃圾,再由村里统一处理。


南韩村以种植甜瓜、水果黄瓜为主。记者在种植农户李文斌家的大棚区看到,白色塑料大棚骨架已经坍塌在泥浆中,另一个幸免的大棚中,棚顶被淤泥压得快喘不过气。大棚里到处是淤泥,原本的种植部分已被积水覆盖,俨然变成了一条条小河道。如果不是李文斌介绍,很难看出这些8亩的大棚曾经是黄瓜和甜瓜的生长乐园。


在他原本种植黄瓜的大棚中,瓜藤有的顽强地附着在绳子上,有的已完全被冲垮,躺在干裂的地上动弹不得。藤叶被淤泥染成了土黄色,似枯黄一般,了无生机。在建造成本非常高的高温大棚中,情况也不容乐观。大棚一半坍塌,一半完好,但其中的作物已死亡一片,脚下的土地也龟裂起来。大棚一旁早已废弃的河道如今积满洪水,水面上漂浮着鸭子的尸体,空气中不时传来轻微的异味。


李文斌对南都周刊记者表示,他们现在没有办法抽水排水,因为他的大棚地势较低,如果排出去之后水又会回流回来。目前他所有的农作物全都不能用了,整片8亩地在一年之内可能也不能再用。重建一个一亩地的高温大棚,大约需要十万元,李文斌没钱重建。即使没有受灾,正常搭建一个大棚,也需要约半年时间。谈到未来的打算,这位两个孩子的父亲显得有些无能为力,毕竟当了一辈子农民,除了种地,其他什么也不会。


他也想不到,这养活一家6口人的8亩地,竟会在一夜之间毁于一旦。


现在,杨大爷一家正用灾后每人发放的两个馒头,和每人两提的矿泉水,在路边的低矮帐篷中避难,李文斌一家也在商量着以后的打算。


南韩村的村民把家里泡水的纸巾晒了出来,晒干后肯定是用不了的,但万一又用上了呢?


洪灾过后,南韩村的村民们正在艰难地重拾生活。


整个寿光也在自救。



采访:李沁  张晓丛  宋佳  孔德淇

文:何承波  尚嵘峥  戴雅婷

图:李沁

统筹:何承波

编辑:陈显玲


来源|南都周刊


END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如想取得授权请邮件:newmedia@nbweekly.com。如果想找到小南,可以在后台回复「小南」试试看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