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37年专注做杂志的「我们」

2017-11-10 人物编辑部 人物



高效几乎成了新时代的美德,但《人物》编辑部至今仍保持着某些笨拙的做法:在多个搜索引擎上查资料总要翻到最后一页才罢休;尽可能与核心采访对象多聊几次,每次最好能聊上大半天——直抵内心的激烈交锋常常在结束瞬间让双方都精疲力竭;在「三稿都是起步」的编辑理念下,记者写起稿来得像个调音师一样,和文字较上劲,直到每个字都落在准确的音阶上。


我们并非不知道时代变了,连人工智能都能写出稿子。但这不妨碍我们保持体面,《人物》追求的是认知时代,理解人心。


一位采访对象曾向我们表达过他的困惑:「这个时代的变化早就超出了各位的想象,真正变化的还不仅是咱用微信、支付宝这些表面上的变化,而是你的生活态度、对同样事物的不同看法、一代一代人的思维、理想等等,这些都在不断变化,谁也做不到对这个时代了如指掌,要找个稳定的支点都不容易。」


《人物》试图承担这个支点的功用。我们提供那些最具时代性的人物样本,他们的经历和思想能为读者提供认知时代的一个切口。


2017年6月刊封面人物是杨振宁先生,这位20世纪以来仅次于爱因斯坦的物理大师对待窥探其生活隐私的舆论有着跨时代的敞亮态度。最新一期对导演陈凯歌的封面报道则呈现了时代洪流的无情和狠劲,《霸王别姬》后的陈凯歌活在期待之中,而他选择顺流而下。也有读者质疑年轻的当红偶像王源为何能成为封面人物——并非《人物》变了,而是时代的表达方式变了——这位零零后少年在这个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他的成长故事关乎青春、娱乐工业和时代。


探索时代和人物的秘密,这本就不是一份轻松讨巧的差事。尤其是在夺人眼球、撩拨人心的无数碎片信息里,《人物》动辄上万字的报道更显得有些不识时务。很庆幸,我们还是这个缺乏信任的时代的宠儿之一。


一位读者花了一个半小时读完一篇16000多字的封面报道,她在文后留言,「读完好像人坐在海边,听着海浪,心里一片安静,而那些大人物、小人物呢,坐在你身边,一起看着眼前的海。感谢带给我这么好的经历。」”在这一刻,我们和读者走在了一起,道路崎岖,但风景亮丽。



✨关于双11订阅

扫二维码可订阅

2018年全年《人物》杂志



✨关于我们✨


《人物》提供中文世界最好的人物报道。有红人,有偶像,有这个世界的新锐,也有冷门角色。既不偏狭待人,也不肤浅溢美,不简单地对人做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而是触及人物的内心、情感、悲喜。





 点击“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