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周六,央视推出了新的文化类节目《朗读者》,董卿请来演员濮存昕、世界小姐张梓琳等人,把自身的故事与朗读结合,温文尔雅地给了大家一碗文化鸡汤,第一期豆瓣评分高达9.3。
虽然,这个分数不排除有一定的水分:豆瓣评价人数不到800人,直接搜节目名基本搜不到,短评里还不乏节目冠名方北汽的支持者……不过现在才播了一集,前景还长。
令人震惊的是,董卿真是有粉丝的。不是大家喜欢一个还不错的女主持人那种粉,应该也不是水军,而是真卿吹!
在豆瓣关于《朗读者》的微博和其他一些微博下边,卿吹们和拿《见字如面》作比较、质疑节目抄袭《见字如面》的网友撕了起来,老认真了……
大概意思是:
1.《朗读者》立项比《见字如面》早;
2.没啥可比性,我家节目可不是读信,不光侧重朗读,还侧重人啊;
3.董卿那么努力你们还黑她,你们的良心不痛吗?
……
……
……
其实吧,这种追本溯源、看谁立项早、看谁更努力的比较方法,其实对观众的观感是毫无帮助的。其实归根结底,对于随便看看电视的普罗吃瓜群众来说,节目好看,才是口碑的保证。
做主持21年,董卿说,创作《朗读者》这样一个节目,感觉是“应该到了这样一个时刻”。
今年的央视春节晚会,董卿因为口红上热搜火了一把;紧接着,因为主持央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董卿再次刷屏;我们很难看到董卿私下的生活,她却常常关注大众的生活,在她眼里,“我们每天都面对着很大的压力,天天想着赶紧工作,赶紧忙完手里的事,赶紧看看收入,所以应该有这么一个契机,让大家能够安静下来去看一档节目。”
《朗读者》准备了一年,终于揭开真面目。这档节目,每期以一个主题词作为核心线索,嘉宾围绕主题词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
那么《朗读者》好看吗?
在这里大概给大家介绍一下,有剧透……好吧,其实这种节目也无所谓剧透是不……
首期节目,6位嘉宾通过主题词“相遇”将人生故事娓娓道来。
濮存昕讲述了自己鲜为人知的一段人生经历,童年时竟被同学起绰号“濮瘸子”,他以一篇老舍散文节选《宗月大师》致谢改变自己一生命运的恩人。
柳传志忆起高三时因故与成为百里挑一的飞行员的机会失之交臂,父亲当晚对自己说过的话,而后朗读了儿子婚礼上的家信。
世界小姐张梓琳首度透露自己一举夺魁,当选世界小姐的决定性因素,并分享了为人母近一年的惊喜与感动。
曾翻译《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牡丹亭》,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的96岁高龄翻译家许渊冲也受邀到场,追忆往事,他道出曾用翻译林徽因诗词,追求女同学的趣闻。
还有无国界医生,还有从鲜花山谷里走来的普通夫妇,他们忘情地念着朱生豪的情诗“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
节目在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弹唱的《匆匆》中结束……
完整视频在这里,1个半小时多
大家可以有流量的时候挑喜欢的嘉宾看↓↓↓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022cm3gvj&width=500&height=375&auto=0
总体的感觉是,虽然访谈环节比较硬,有一种《艺术人生》的调子,但整体信息量很大,看完不白看。
更令人感兴趣的,是《朗读者》栏目组做了个亭子,找路人进去朗读。
据网友爆料:“杭图门口出现这个朗读亭,据说跟正当红的董卿小姐在做的新节目《朗读者》有关,进去朗读可能上央视哦。”
亭子里边是这样的↓↓↓
有专业的录音设备,头顶有一个摄像头,门一关,亭子里的动作和声音外边就看不到听不到了,朗读者可以对着圆形的麦克风念,外面的制作人员遥控指挥设备。
记者在杭图一号门入口,找到了这个朗读亭。央视《朗读者》节目组的外景编导和摄像都在边上,一上午已经有二十多位杭州的朗读者进去录制。
亭子在杭州的时候,有俄罗斯留学生读了自己写的一首关于故乡的诗:《今天做了一个梦》。
有小男孩在里边朗读。
75岁的王佩英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2月17日是她和丈夫林镜冰的结婚纪念日。老伴出了车祸,就用唯一能动的手,把圆珠笔绑在手臂上,给妻子写了一封歪歪扭扭的情书,用了近两个小时。
读完出来,她就哭了。
……
……
……
《朗读者》节目的外景编导费株株告诉记者:这些镜头会传回北京,周六就会出现在新一期的《朗读者》节目中。朗读亭之前到过北京和广州,分别在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和广州的省立中山图书馆站过台。(居然到过广州?!小编竟华丽丽地错过了!)杭州是朗读亭去的第三个城市,会摆十几天。
节目热播之际,南方日报记者得以采访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及节目的两位导演刘欣、田梅,听她们讲述《朗读者》背后的故事。
南方日报:选择嘉宾的标准是什么?
董卿:有影响力、有知名度、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也希望他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或者说他身上有些特别的品质值得弘扬。
南方日报:和其他同类节目的演员多少带有表演成分相比,《朗读者》似乎更注重真人真事,在表现力上会有不同吗?
董卿:在节目的设置上,我们采用了先讲故事后朗读的方式,是因为在我看来,大家在对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朗读才能更有代入感,更能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
南方日报:为什么会采用“星素结合”的方式呢?
董卿:其实在最初的时候,我们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我们发现,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了,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而在普通人或者说一些有特殊经历的普通人身上,真的有让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的人生经历和感悟。
现在看来还是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的,像第一期里鲜花山谷那对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意想不到的人生,让我们发现竟然还有如此真挚美好和单纯的生活,给我们大家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南方日报:以往的读书类节目,多是嘉宾和主持人读,观众听,是相对垂直和小众的。《朗读者》如何进行模式的创新,让节目跳出小众的范畴?
刘欣:我们观察到中国人的阅读量,相比欧美等发达国家太少了,我们的节目也是倡导大家读书,但目的太明显的话就把节目做小众了。
《朗读者》的定位是大型文化情感类的节目。“文化”和书籍有关,但同时也强调情感。通过每个人有关亲情、友情、爱情、同学情、夫妻情、母子情的真挚的故事,让观众产生共情。借着一个个具体的故事,带大家走进文学的世界。
南方日报:前段时间刚好也有一档主打朗读的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和它的差别在哪里?
刘欣:我觉得它们没有可比性。《见字如面》是英国一档节目的翻版,这让它有个先天的硬伤,即观众会觉得,“嘉宾读的那些信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而《朗读者》是以情感故事作为切口入手的,这跟每个人都有关系,而且我们节目的每期都有一个关键词,这会让节目更贴近于大众情感。
南方日报:近些年综艺节目领域娱乐化倾向很严重,你如何看待文化类节目存在的意义?
田梅:的确,现在娱乐化和明星化的节目非常多,当然也不乏优秀的作品。《朗读者》希望承载的首先是一种社会属性,希望更多的人能注重文字的精美,希望更多人去读书,更多人用朗读去表达情感。另一方面,文化类节目自然也承载了文化属性,号召更多的人能够捡起书本。现在太多的人都严重依赖电子产品,很少去读书。当然利用电子产品也能看书,但是我们希望更多看到的场景是,就像一些国家,走上地铁的时候几乎人手一本书。
南方日报:最近这几年,尤其近段时间,文化类节目突然火了,你觉得一档合格的文化类节目需要具备哪些要素?
田梅:的确,最近《中国诗词大会》特别火,其实《朗读者》去年3月份就开始策划了,那时“诗词大会”还没那么火。
当然,文化类节目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以前有《成语大会》、《诗词大会》,今天有《朗读者》这样经典文本的朗读。有人认为《朗读者》更多是成年人关注的节目,可我们也希望青少年能够去关注。其实,每个人在朗读的时候是很安静的,朗读能刺激你大脑的脑波,促使你去思考。这是别的节目没有效果。很多综艺节目,大家看了,就图个乐呵,但观看《朗读者》,有欢笑也有泪水。
撰文(部分) | 南方日报记者 刘长欣
综合自都市快报(dskbdskb)、新民晚报(xmwb1929)、杭州日报等
编辑 | 陈茜 洪鑫
校对|符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