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夜读 | 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有多少父母,不会好好说话

2018-02-05 南方日报


正在聆听的你,今天过得好吗?这里是南方日报夜读,我是今天的主播Kim,今晚跟你分享的文章是《北大毕业生拉黑父母6年:有多少父母,不会好好说话》。




作者 槽值

本文经授权转自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


近期上映的《神秘巨星》获取了许多观众的眼泪,与其说它是一部励志片,不如说它是一部温暖的家庭片。


电影里爱唱歌的女孩,最后获奖时,却说了这样一句话:其实真正的神秘巨星,是我的母亲。


为什么这样说?


女孩的父亲和母亲,恰巧是家庭教育的两极,父亲想立威,稍不顺意,就要打骂家人;母亲让家人快乐,给孩子自由,为了女儿的梦想,她敢挑战丈夫的权威,偷拿他的钱给女儿买吉他,为了送女儿电脑,她卖掉了唯一的项链。


而许多中国父母,综合了影片中的父母亲形象。


他们爱自己的孩子,却没有掌握良好的方法,不敢鼓励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舍不得打孩子,不敢轻易砸碎孩子的东西,却常用语言作武器,每一句话都打在了孩子心上。



北大毕业的留学生王猛(化名),最近写了篇万字长文,发给了要好的朋友,告诫年轻的父母“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


从小到大,他连按自己意愿选择衣服的权利都没有,几乎所有的衣服都是按照父母的意愿和审美来置办。


五六年级时,王猛参加完奥数考试,发现自己的文件夹被人涂抹、被人划坏,满腹委屈。但回到家后没人给他安慰,母亲反而说:现在你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了吧!


小时候,他因不会剥鸡蛋遭到同学取笑,后来亲戚知道了,自己又被嘲笑N次,父母的反应总是:这有啥大不了的。


但这些都成了王猛心里过不去的坎儿。


在外求学过程中,王猛有段时间总会想起这些事,注意力难集中,于是他去心理咨询。


第一次咨询,他足足讲了6个多小时,“咨询师说我几乎有了创伤性应激障碍的所有症状”,但父母一直不以为然。


从12年前开始,他不再回家过年;6年前,他写了封“决裂信”给家人,并拉黑父母;他甚至准备去念心理学的博士,好解决自己因长期压抑产生的心理问题。


在采访中他说,自己的性格弱点是“内向,敏感,不善交际”。“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父亲也说,过去自己在任何事上都一律以大原则来要求儿子,要求他对任何人都该与人为善,却忽略了凡事都有不同。


有人在新闻的评论区说,现代教育的误区是,体罚教育减少了,语言暴力却增加了。


很多父母都不知道,那些脱口而出的话,可能对孩子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

这是父母强迫孩子的“黄金理由”。


无论要求有多过分,只要苦口婆心地说出这一句,就占领了道德的制高点。


大学不让谈恋爱,是为你好;毕业之后就催你结婚,也是为你好。


小时候,让你努力奋斗是为你好;长大后,让你回家找安稳的工作也是为你好。


父母认为的好和孩子认为的好,可能差了半个世纪。


教育专家孙德萱也讲过这样一个例子:


孩子的母亲成长在单亲家庭,非常渴望家庭完整。


丈夫有了外遇,她坚持不离婚。


每当孩子不听话,她都会把这件事拿出来说:“都是为了你,我才没和你爸爸离婚,都是为了你,我把自己的爱好全放下了。”


听到这样的话,女儿总是很内疚,只能乖乖听话。


怨怼和指责中成长的孩子,对别人愧疚、抱歉,自己却没有主见。


家长都会带有这种逻辑:我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为什么不领情?


孩子则想,我为你的要求努力了这么多,你为什么还不满意?


你看看人家孩子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


尽管心里总认为宝贝还是自家的好,言语上却不肯让孩子骄傲:


别人的孩子学习好、长得美、会乐器、会舞蹈,是完美的白天鹅,你看看你。


吃穿和差的比,学习和好的比;


自己这辈子没多大成就,总让孩子以后争口气。


从没要求自己升职加薪,却把精力都放在催促孩子年级第一。


考到第一也不苟言笑,更不会对外夸耀一句两句,继续保持不能骄傲。


在父母的比较中,孩子会自然地产生一种逆反情绪,为什么妈妈会更喜欢别人的小孩?


比较,是最容易让人产生自卑感的行为。在一条育儿话题微博下,有无数网友的留言:


“在外人面前父母从来不夸我,我爸妈总是对所有人说我成绩一般,即使大家都知道我小升初全校第一。那时候我11岁,不理解为什么我的第一名在他们眼里属于一般。”


“他们只告诉我,人应该谦虚,万一你读中学的时候成绩下降了,原来的第一就显得丢人。”


“没错,我的第一越来越少,最后永远都不会得第一了。”



别听你妈的,她不懂

性学专家潘绥铭在十多年的调查中发现,夫妻爱情在持续减少。


“晴格格”王艳带着儿子球球,参加真人秀。球球对妈妈的无礼,叫人惊讶。


球球和妈妈顶撞,骂妈妈是猪头,十一岁的孩子了,稍不顺意还只会用哭闹来解决。


球球说妈妈唯一的优点就是长得漂亮,并且认为妈妈小气,爸爸每次零花钱给到两三万,妈妈却只给一千。


这些话不像一个十一岁孩子原创,更像是夫妻间相互指责的用词。通过球球对妈妈的吐槽,不难想象王艳在家中的地位。


在孩子面前,父母的教育理念应该保持一致,当着孩子面指责对方,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好的印象。


久而久之,孩子能够意识到家里谁说了算,而父母中稍微弱势的那一方也会失去在孩子心中的权威。


我是你爸(妈)!


有些爸妈认为,家长的责任来源于父母的身份,权威也得来源于“父亲大人”“母亲大人”的身份。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中,林永健和夏克立要带着几个孩子排练节目,四岁的大骏没有及时执行林永健的指令,林永健当众训斥了他。


大骏反问道:“你是魔鬼吗?”林永健则更加高声地批评道:“我是你爹。”


之后林永健愤然走出屋子,留下夏克立带着孩子们排练。


孩子之所以是孩子,是因为许多道理他自己是不会懂的,需要父母去引导、去纠正,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能做。


但当偷懒似的喊出“我是你爹”,父亲温暖的部分已经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一个严厉冷酷的命令者。


中国式亲子关系里讲究“孝顺”,“顺”的精髓就在于父母无上的权威。


把“我是你爹”挂在嘴边也是为了时刻保持这种不平等关系。


有人认为,我养着孩子好吃好喝,他就必须听我的话,不听话,我就应该打他。


可仔细想一想,这不是驯化动物的逻辑吗?


“我是你爸(妈)”这句话隐藏的潜台词是,我是你的主人,你的老板,你的饲养者,而你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听话。



你个小孩,懂什么?


小时候我常被亲戚问“爸爸妈妈你喜欢哪一个呀”“如果爸爸妈妈不要你了你怎么办呀”,一度令年幼的我为父母离开而崩溃大哭。


长大了和别人聊起这些事才发现,我不是唯一一个人,十个小孩少说有八个被问过这样莫名其妙的问题,而亲戚的初衷竟然只是开开玩笑,“逗逗小孩而已”。


再后来,看了新闻,发现养尊处优的明星家孩子也不能免于这些不怀好意的玩笑。


郭德纲在颁奖典礼上,当着安吉的面,开胡可沙溢的玩笑。说安吉是胡可和自己的儿子,还说胡可“好客”。


事后接受采访时,胡可说安吉其实知道郭德纲什么意思,但即使不知道,小安吉多少也能判断出周围大人的笑容并非出于善意。


认为小孩什么都不懂的父母,注意不到孩子的敏感和脆弱。


有位女生说,自己的妈妈过年过节的时候,总喜欢当着众多亲戚的面拉住她:“你过来,给叔叔婶婶们讲讲你那件糗事。”


她被迫一遍遍重复自己最丢人的经历,换来亲戚们的哈哈大笑。


她私下里央求妈妈别说了,却被训斥“小孩子,怎么那么好面子”。


很多时候,小孩子不是不懂,只是不太会表达。


婴儿是没有自我意识的。在成长成幼儿的过程中,大人曾是唯一的权威。


多希望家长别滥用这种权威。


今天的夜读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我们周一至周四晚10点不见不散。


夜读栏目现接受作者投稿,请将稿件投至nanfangplus@163.com,期待在下一期夜读里听到你的作品,欢迎自荐。



来源 | 本文转自网易新闻公众号“槽值”,情感八卦吐槽,能走心也能讲道理的妹子,既能提笔写文,也能教你把妹撩,关注槽值寻找共鸣,治疗你所有不开心。公众号:“槽值”(ID:caozhi163)微博@槽值。

主播 | 孙金梁

录制 | 黄泽伟 许晓冰 梁莹

编辑 | 陈茜 洪鑫

校对 | 洪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